查看原文
其他

贾希为: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革命

贾希为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摘要

脱贫攻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伟大的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极大地推进了村容村貌改善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促进了需求侧和供给侧变革,为拉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新的广阔市场和动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和现代化,巩固和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重要使命,把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带领全党全社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脱贫攻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场伟大的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变革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9年11月,云南会泽,玉米丰收,农民在院子里晒玉米棒子
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最好成就


解决了我国几千年来解决不了的绝对贫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从2012年底到2018年底,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1660万人,年均减少1373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832个贫困县已有437个县宣布摘帽。
极大地推进了村容村貌改善和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实现了安全饮水、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有保障,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电力、通网络。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为促进乡村振兴、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帕累托改进”效果。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深刻革命。目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除绝对贫困,向共同富裕迈进。对象是贫困,革命的主体是包括扶贫对象在内的全体人民,革命的方法是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组织动员全社会挖掉穷根,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实现增收脱贫,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生革命性变革


脱贫攻坚促进了需求侧变革。增加了投资总需求。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资金、政府债券、小额信贷、扶贫贷款以及社会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年均投入超过1万亿元。特别是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住房和产业,加上对上下游的拉动,1万亿的扶贫投资实际要带动社会总投资几万亿。在国际经济不稳定、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需求波动大的环境下,扶贫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都有积极作用。增加了消费总需求。根据致贫原因,因户因人精准帮扶促进增收。或者帮助其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实现增收;或者聘用为生态护林员、护草员、保洁员、治安员等,实现增收;对那些无业可帮、无力可扶的贫困户,通过综合性保障兜底措施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改善,非贫困农户也因此受益实现发展增收。由于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高于中高收入家庭,帮助农村特别是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将直接增加消费总需求。随着贫困农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根本解决,他们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升级,贫困地区道路、网络宽带、电力、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居民对通讯、汽车、冰箱等生产生活用品以及教育、娱乐服务消费品需求会逐步提高。这种传统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从短期看,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空间;从长期看,为拉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新的广阔市场和动力。
脱贫攻坚更是供给侧结构性变革。实施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思想引导,提升工作意愿和能力,增加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总量和质量。实施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有利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对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网的建设,加强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提升了贫困地区土地的实际价值和有效供给,实现了原生态特色产品、特色旅游等潜在发展资源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现实来源,增加了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通过提高贫困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快贫困农户增收和资本积累,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通过引进公司、组织合作社等方式,提高贫困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户的个体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结合起来,与现代化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提高贫困农户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村地区的长远的发展资本供给。
重庆梁平:绿色蔬菜鼓起村民“钱袋子”


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据中央、地方和基层的权责关系实现权力下放。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管理体制,明确中央要抓好统筹,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负起总责,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抓好落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实、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创新改革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下放专项扶贫资金的拨付使用权,在贫困县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由县级政府根据规划和工作实际自主决定资金使用,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脱贫攻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理顺中央、地方和基层的权责利关系,实现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权力和责任相对等、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制衡的改革要求。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引导乡村治理精细化。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增强工作的精准性。按照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积极实施“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传统管理方法和信息管理方法相结合,增强工作精准性。通过建立全国大集中的扶贫信息系统,各地结合实际开发实用应用系统。扶贫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信息比对,实现信息相互验证和信息共享,提高了贫困精准识别、精准决策、精准帮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促进了其他部门管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增强基层工作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把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按照脱贫攻坚总任务,中央跟中西部22省区市党委政府签订军令状。每年年初,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压实责任。中央开展巡视,领导小组和各相关部门开展监察巡查、审计、稽查、纪检、监察,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违法违纪严肃惩处,保证方向不走偏。年底有考核,实行交叉考核和第三方评估,结合过程巡视、监察、审计等成果,评定考核等级,对脱贫攻坚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脱贫攻坚不力、问题突出的严肃问责。较真碰硬的监督和考核强化了基层的执行力。强化了乡村治理的组织和干部保障。在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结合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实际,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常居人口流动迁移实际,适时进行农村村镇区划调整,根据实际建立健全村级和社区组织,配备基层各级干部,夯实农村自治组织基础。通过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吸引人才回村,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加强作风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懂农村、爱农村,对党忠诚、能干事、有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使村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和引导基层群众对贫困识别、资金使用、各项帮扶政策实施的参与和监督,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为做好精准识别,扣好精准扶贫第一颗扣子,强化村干部做好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要求做到家喻户晓。实施“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对农户的贫困户申请,经两次村民评议后两次村内公示,对申请户的信息与交通管理、住房、市场管理等部门比对,经县级复核后到村发布公告,没有异议则确定为扶贫对象。为保证扶贫资金合规使用、提高效率,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扶贫资金分配在中央部门和省市县本级公告,扶贫项目要求在乡村公示。在年度考核和脱贫退出时了解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满意度。这些政策的落实,保证了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和高效扶贫的同时,促进基层干部提高领导管理能力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水平,促进乡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升中国基层民主政治水平。

山东即墨:“订单花卉” 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和现代化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调动各方面资源,东部地区协作扶贫,中央定点帮扶,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弘扬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通过健全制度措施,纠正分户不赡养老人等问题,引导人们承担家庭责任,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设计政策产品,如以工代赈、扶贫小额信贷等,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
加快了贫困地区文化现代化。脱贫攻坚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网络,贫困地区与外界联系日益密切,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与此同时,通过帮扶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旅游、特色种植养殖业、特色手工艺,吸引发达地区游客来旅游、投资,保护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和发展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通过改进传统的乡规民约,发挥对群众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引导群众思想意识现代化。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大力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东西协作扶贫,积极实施本区域内部发展较好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帮扶,有的地区实施干部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家庭全覆盖,实现整族脱贫。一些少数民族开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运动,促进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从脱贫攻坚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措施,都注重发挥群众主体意识,培养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培育自强不息,防止养懒汉。由于脱贫攻坚政策含金量较高,激发了广大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执行的关注,群众的维权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普遍增强,促进了脱贫攻坚政策和其他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公开,推进村务公开,促进乡村基层自治健康发展。

巩固和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减贫成就,引发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扩大和巩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这些革命性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加彰显出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形成了行业扶贫、专业扶贫、社会扶贫互动,政府扶贫、市场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密切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50多次,有40多次涉及扶贫,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重要时点对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和政府扶贫干部,响应党中央号召,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干部。脱贫攻坚期间,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业派出了300多万扶贫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同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通过驻村扶贫工作,一大批干部成长为懂国情、联系群众、善于处理实际复杂问题的优秀分子。通过驻村干部的传帮带,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热爱农村、热爱农民、对党忠诚带领群众跟党走的领路人和致富带头人。
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减贫方案。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功,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大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减贫实践,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摆脱贫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

者:贾希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司副司长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2期,原文标题:“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革命”

责编:宋明晏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东方IC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