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求形成“大扶贫格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指导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践出真知。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长期扶贫的工作实践,他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具有全面系统性,又具有深刻创新性,是指导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2019年12月22日,无人机拍摄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张家村至龙洞坪刚刚硬化完成蜿蜒盘旋的扶贫公路,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腰,就是这条巨龙实现了当地村民致富的梦想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贫困所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贫困不利于推进政治建设。从各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普遍贫困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政局不稳紧密相伴,这意味着要想在贫困的基础上稳妥推进政治改革的难度较大。第二,贫困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贫困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也制约投资需求。从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来看,贫困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而生,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是证明。比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表面上看这次危机是金融危机,深层次上看也是贫困问题,因为它引发的主要原因是低收入群体存在还款困难的问题。第三,贫困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贫困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机会主义的倾向,导致道德的廉价化。例如,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社会道德问题相对多发。第四,贫困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在贫困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淡薄,这加大了环保的难度,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第五,贫困往往还有自循环的倾向。由于贫困的代际传递,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贫困,要彻底治理贫困难度也更大。做好扶贫工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特征。 一方面,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脱贫攻坚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志的关键是解决好精神贫困问题。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指出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具有互相催生的作用。长期的物质贫困往往会导致贫困人口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无助感和消极意识,其应对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会更趋向被动,比如靠天吃饭意识会更浓,等、靠、要思想会更严重等。反过来这种消极应对方式又十分不利于在物质上脱贫。具体来说,抓好精神扶贫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人格形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孵化器,良好的家风往往能薪火相传,代代感染。要关照被扶贫者的感受。高高在上的扶贫会让贫困者因为不自信而产生抗拒心理,无形中对扶贫工作造成了阻碍,因此,扶贫工作者要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工作。要多采用劳动交换的方式进行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这种方式的扶贫能让贫困者获得一种价值感,同时,对克服等、靠、要的意识和懒汉思想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以调研为依据的产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明白人。要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要认真搞好各方面调研工作,基于比较优势发展产业,开展产业扶贫,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人人参与的集体经济。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往往与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和集体经济薄弱密切相关,由于缺乏分工,难以产生规模效应,抗市场风险能力必然很弱,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另外,一定要让贫困户真正嵌入到产业发展中,要真正让贫困户脱贫与产业发展同步受益。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教育扶贫为产业扶贫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同时,产业扶贫又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二者是良性互动关系。有研究表明,贫困发生率与受教育年限长短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受教育年限越长,贫困发生率就越低。当一个人的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就很少出现贫困问题。因此,在总教育年限上,要尽可能让受教育者超过12年或高中毕业。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要重点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努力形成稳定供销渠道。供销渠道稳定,会大大降低市场流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产品价格稳定,这对实现稳定脱贫很重要。要稳定供销渠道需要充分发挥好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切实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要大力发展和推进订单化生产方式,通过订单把供给和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做足做好电商这篇文章。坚持和完善绿色发展原则。发展不能为了次要的财富,丢掉更重要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具有多方面价值,我们在推进产业发展时,一定要树立新的财富观,一定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一定要努力推动贫困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定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些年在一些乡村和一些贫困地区得到快速发展的扶贫车间,就是城市产业与贫困地区产业有机衔接的一个典型。扶贫车间,一头连城市,一头连乡村或贫困地区,通过发挥各自要素优势,最终实现了城市和乡村或贫困地区发展的双赢。对在乡村生活的人而言,与在城市打工比较,扶贫车间大大降低了农村人的生活成本和交通成本,间接提高了农民收益;对城市而言,扶贫车间又减轻了城市发展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兼顾社会人口结构转型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在当地是一个大问题,为此,贫困地区在产业选择上也要兼顾发展老龄产业。从长远看,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吸收城市离退休老年人到乡村再就业;充分利用老年人的技术和经验优势,进一步提高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减轻国家社会保障压力等。此外,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多参加劳动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推动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深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实际上,在当前的扶贫过程中,金融扶贫不但深度参与,而且作用良好,存在的问题是金融与产业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活,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整体组合效应。要推进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就要发挥好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制度创新,让产业和金融形成有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释放扶贫整体规模效应。
2018年8月16日,四川华蓥市禄市镇贫困村姚家塝村和凉水井村的连片花卉博览园,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扶贫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我们要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机制,形成“大扶贫格局”。坚持“大扶贫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贡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要努力把这种政治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抓好这样几项工作。要将脱贫攻坚作为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亲力亲为,尽锐出战。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决反对各种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村党支部的带动作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党支部”。一些发展好的村庄充分证明,村子的发展情况与村党支部的带动作用呈高度正相关的关系。要坚定不移反腐败,腐败与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地区要实现良性持续发展,一定要对腐败采取高压严厉打击态势,真正实现零容忍。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落实这些要求,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确保一段时间的“四不摘”。扶贫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等骑稳了再放手。要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其次,要着力攻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这是底线,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基本要求。再次,要努力提高脱贫质量。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速度慢一些不要紧,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要坚决反对好高骛远和贪大图快。最后,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建设。要实现持久脱贫,离不开创新驱动,而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作者: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2期,原文标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责编:易艳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人民网、东方IC
监制:李爱玲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