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的定格!——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方红啦 Author 曾珺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50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人类自古以来都不忘仰望头顶上的星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1957年10月4日注定要载入人类史册,这一天,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苏联的成功毫无疑问轰动了全世界。当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庆祝典礼,在莫斯科机场专门就此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
毛泽东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苏联又成功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个月后,美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准备上空,遗憾的是,这一次发射失败了。直到1958年1月31日,美国才将一颗只有7公斤重的“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太空。
苏联和美国相继成功发射卫星的消息引起中共中央和国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当时分管科学技术的副总理聂荣臻向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吩咐,科学院要密切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195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只有1388亿元,就准备专门拨款2亿元发展人造卫星。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中央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期间,苏联于15日又成功发射了第三颗人造卫星。毛泽东在会上提到中国要自己搞卫星一事,他说:“苏联卫星上天,我们想不想搞个把两个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正式点燃了中国人搞卫星的热情。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新华社发

从“581”任务到探空火箭先行一步
党中央设想搞卫星后,中国科学院迅速组织落实,将研究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准备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这就是在当时被列为绝密的“581”任务。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的同年7月,中国科学院向聂荣臻报告,我国卫星发射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苦战3年,实现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为实现“581”任务,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581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581组联合院内外31个单位,鏖战数月,在10月的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保密馆展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与模型,让参观者确实兴奋了一段时间。
其实,以当时中国的国情而言,搞卫星的条件是不成熟的。模型有了,但距离真正的卫星还差得很远,基于当时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一些设想也存在考虑不够充分等问题。10月,由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等组成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
在苏期间,他们虽然没有接触到人造卫星的具体研制工作,但苏联先进的工业和科技还是给这些科技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意识到,以中国目前的国力尚不具备发射人造卫星的成熟条件,应该先从火箭探空做起,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根据科学家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581”任务作了调整,决定暂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研发。这个建议得到邓小平的有力支持,当时,他刚刚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系列纠正“左”倾错误的工作会议,正在思考重新编制国家发展的各项指标。1958年底,邓小平明确指出:“卫星明后年不放,(现在放卫星)与国力不相称”“卫星还要放,但是要推后一点。”
由于收缩了战线,集中了力量,中国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火箭在上海发射成功。这枚简陋的小型探空火箭飞行高度尽管只有8000米,却标志着中国在奔向太空的漫漫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5月28日,毛泽东在上海考察时还专门参观了这枚火箭。当他得知火箭的射程高度为八公里时,说:“不算太低,亦不算高。”他鼓励科研人员要从八公里到二十公里、二百公里地搞上去。此后,各种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继上天。
1964 年,中国的高精尖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6月29日, 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此同时,中国在卫星能源、卫星温度控制、卫星结构、卫星测试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单项科研成果。
科学家们认为,中国发射卫星可以提上日程了,并将加大卫星研制力度形成党组建议上报。在当年12月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上书周恩来,建议可以抓卫星工作了。与此同时,钱学森致函聂荣臻副总理,也建议早日将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这是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展厅内拍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2016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

1965年1月,周恩来批示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研制卫星的具体方案。8月,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原则上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
会议决定将人造卫星研制作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确定了整个卫星工程的分工负责制,即:由国防科工委负责组织协调,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本体和地面检测系统,七机部负责运载火箭,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卫星发射场。
因为卫星工作规划方案是1月份正式提出的,所以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随后,中科院提出1970—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报告,从此,中国人造卫星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工程研制的实质阶段。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受国防科委委托,中科院在北京召开历时42天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专家们认为,虽然中国卫星工程起步较晚,但起点要高,第一颗卫星在重量、技术上要更先进。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重83.6公斤,美国的只有7公斤,中国第一颗卫星应在重量和技术上都超过美苏两国。会议最后确定中国第一颗卫星为100公斤左右。

“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乐音盒

在卫星的命名和呼叫信号问题上,大家也展开了讨论。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滴滴答答”的电报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中国的卫星应该在技术和性能上超过苏联,遥测信号应该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并且,这个信号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呼号是《东方红》乐曲。时任卫星总体组组长何正华建议以此命名,得到了大家一致同意通过。《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期间,陕西佳县城北张家庄村一个名叫李有源的农民创作的一首颂歌。这首歌写出了对领袖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一经传唱,就红遍大江南北。
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科院、七机部负责人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东方红》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播放音乐。12月,正式命名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总体目标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历尽艰辛。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许多承担研制任务的机构受到诸多限制,很多知识分子也被“扣上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副总理于1967年初当机立断,组建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其编入军队序列,不开展“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由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研制环境。
1970年4月23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完成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达到发射要求。24日清晨7时,周恩来向毛泽东报送关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请示报告。当天,毛泽东阅后指示:照办。

这是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塔架(2016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44秒,操作员胡世祥在发射控制台按下“点火”电钮,重达173公斤(这个重量比之前预想的重了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整个戈壁滩为之震颤。
在钱学森当天的行程中,对此有短短两三行的简单记述:晚,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工作,卫星按预定轨道正常运行,发射后15分钟,即接收到卫星上播放的清醒嘹亮的《东方红》乐曲。
21时50分,国家广播电视局报告,收到从“东方红一号”播放的乐曲《东方红》。22时整,周恩来接到罗舜初将军的电话报告。当周恩来电告毛泽东这个好消息时,毛泽东高兴地扔掉手中的烟头,说:“好,太好了!总理,准备庆贺!准备庆贺!”在当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参与研制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代表。
“东方红一号”通过北京上空时人们争相眺望的激动场景。新华社发
就这样,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25日早上6时,“美国之音”抢先向全世界报道中国成功发射第一个卫星的消息。当天上午,周恩来在广州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上高兴地宣布:“为了庆祝你们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献来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昨天晚上我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会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18时,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千米,最远点2384千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0.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冯蕙主编;陈晋,李捷,熊华源,吴正裕,张素华副主编.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09.

[3]郑成良总策划;张现民主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钱学森年谱 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10.

[4]武汉文史资料 亲历 亲见 亲闻 大型文史月刊 总第95期[M].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编.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05.

[6]李选清,柳刚. 问天之路 中国航天发展纪实[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04.

[7]顾保孜.毛泽东与他的飞天梦[J].湘潮(上半月),2017,(第10期).

展览资讯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博物馆"“航天博物馆"



作者:曾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责编:林苗苗

图片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