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VV”——“潜伏者”李白最后的电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方红啦 Author 宋莹

左:《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右:李侠原型——李白烈士
 
1958年,新中国制作的第一部谍战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影片的结尾,孙道临扮演的地下工作者李侠正在争分夺秒地将情报送出去,突然,敌特分子冲进房间,将枪口对准了他。李侠镇定自若,迎着枪口吞下电报稿,并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一幕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许多人为之潸然泪下。
李侠的故事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电影里的许多情节,主要来自于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默默无闻又辉煌炽烈的人生。
现实中,李白也的确发出了最后的电波。这道从上海发出的电波,在1948年12月30日的凌晨,被年仅16岁的女报务员苏采青在中共中央的驻地——西柏坡接收了。
“电台重于生命”
时间回到1910年的5月。
湖南省浏阳县板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位名叫李华初的男孩,之后改名为李白,在李白39年的生命里,他还曾化名为李霞、李静安。

李白

李白出生时家境贫寒,父亲以贩运纸张为业,艰难维持生计,因生活所迫,李白13岁就当起染坊学徒。1925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李白思想进步,成为了当地农协、儿童团的早期成员之一,并在15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他毅然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之后随军转战赣南和闽西。1931年6月,机智沉稳的李白被组织选送到瑞金无线电通讯学校,参加无线电第2期学习班。从此,与红色无线电通讯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学习结束后,李白被调入红五军团任无线电队政委。1934年10月16日,瑞金无线电通讯学校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李白也跟随其中。他白天跟着队伍行军,晚上收发情报,即使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也不知疲倦地埋头钻研通信技术。
环境严酷、电台设备落后匮乏外加高强度的工作都没有打倒李白,反而让他形成了自己多变的发报风格。他爱惜电台设备,即使发着高烧,仍然不离电台半步,李白经常对报务人员说:“电台是全军团几千人的耳目,是与总部联络的主要工具,我们要视电台重于生命。” 
架起上海与延安的“空中桥梁”
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党中央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抗战的形势,亟需派一名忠诚的、有无线电技术的战士到上海建立党的秘密电台。考量再三后,党组织决定派李白去,在日寇和汪伪军警的监控下从事这份重要而又危险的工作。
到达上海后,李白就在贝勒路(现黄陂路)一间10平方米的小阁楼里住了下来。作为上海与延安的“空中桥梁”,负责向各敌占区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和政策,汇报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情报。
为了保护电台的安全,李白使用的电台功率非常小,这就意味着发出的声音十分微弱,再加上空间各种电波的干扰,想要与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通话非常困难。负责当时与上海电台联系的中央电台同志说:“上海台发出的声音非常小,像蚊子叫,很难收听到,我们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每分钟要通报100多个字,每个字用4个阿拉伯字母组成。”在收发电报时,工作人员不能分散注意力,连深呼吸都不行。
为了更好地解决通讯问题,李白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摸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问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用收音机的天线作掩护,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察相对较少的0点和4点之间为通报时间。从此,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时,李白却悄悄起床,轻轻安好机器,静静坐在电台旁,把25瓦的灯泡改成5瓦的灯泡,并在灯泡外面蒙一块黑布,这样就能避免光线透出窗外。 

李白与裘慧英的结婚照 

但是,一个男人单独租一间房子,过着“神出鬼没”的生活极易引起怀疑,为了李白的安全,组织决定派纺织女工裘慧英以妻子的名义掩护李白工作。就像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和王翠萍般,白天裘慧英上街买菜,同时负责传送情报和电文,夜里李白在阁楼里收发电报。
最初,裘慧英对这种秘密战线的“简单”生活表示不满,想要重新回到激烈的工人运动当中去。但经过李白的思想工作,亲眼目睹他的勤奋与艰辛,大受感动与鼓舞。两人也在工作中逐渐产生了爱情,后来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为真正的夫妻。 
最后的电波
1942年9月,李白夫妇被日军逮捕。一个月后,敌人因为始终没有得到什么口供,只好先把裘慧英释放了,还派了特务跟踪她。之后,经过党组织多方营救,1943年5月,遍体鳞伤的李白被保释出狱。夫妇二人又重新投入紧张的革命工作之中。
李白夫妇与儿子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配合局势进展,夺取全国胜利,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华东情报人员获取了敌人大量的军事情报,一份份标有“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的密电转到李白手中。但同时,国民党的特工人员也在上海加强了对秘密电台的空中侦测。1948年底,上海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国民党反动派预感末日将临,通过分区停电、暗中抄收信号等方式,竭尽所能地侦测中国共产党地下电台。
李白不是不知道情况的危险,但当时正值淮海战役的激烈时刻,他经常通宵工作,必要时白天也对外联络,发报频率愈来愈高,时间愈来愈长。夫人裘慧英常常通过火柴盒、蛋糕等工具传递情报,俩人配合密切。
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一封关于国民党绝密军事情报必须及时上报党中央。李白打开发报机,但此时,在外面望风的裘慧英发现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的人正在挨家挨户搜查,她急忙进来报信,但李白顾不得险情,他用自己最快的发报速度,坚持着把最后一条电文发完,在结束地方发了三个“V”,并销毁了密码、处置了电台。这时,再想要脱身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国民党特务把李白押到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因为得不到一点口供,对他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李白被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好几回,无论敌人以高官厚禄利诱,还是各种酷刑轮番逼供,他坚贞不屈,咬紧牙关,就是不屈服。没有暴露任何情况,没有出卖任何同志。
李白在狱中给妻子写的书信:“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庭困苦,望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为盼。祝好!”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南京与杭州,完成了对上海的合围,城内可听见隆隆炮声,被囚禁的李白和难友们格外兴奋。之后,他给裘慧英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对妻儿的殷切嘱托和对未来的坚定。
裘慧英得到消息之后,带着孩子去探望他,见李白脸色苍白由两个难友搀扶着才能站稳。李白忍着伤痛,爽朗地对妻子说:“天快亮了,我终于看到了,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不论生死,我心都泰然,你们可以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了……”
裘慧英不知道,这是两人的最后一面。1949年5月7日,就在上海解放前20天,国民党特务以“坚不吐实”为由,将李白“处以极刑",李白英勇就义,年仅39岁。

苏采青 

李白最后发送的那封电报成功了吗?答案是成功了。
那天,李白发报的速度非常快,在电波的另一头,西柏坡的电报员苏采青正聚精会神地将这份非常长的电报抄录下来,内容正是国民党军队在长江的布防计划。她从耳机里听到了“END”(结束)这个标志结束的电码后,下一刻,却不是平时工作完毕后道别的信号“GB”(英文“再见”缩略词)而是十分急促的3个“V”字电码,这是事先约定的警示信号,表明对方正处于危急情境。苏采青心中十分焦急,连忙跑到台长那里报告了这一情况,又跑回到电报机前戴上耳机细细收听,她期待对方再次发来讯号,希望只是有惊无险,但她再也没有听到过来自李白的讯号。
一个关系上海电台战友生命安危的问题——“对方到底怎么了?他是谁?”成了苏采青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很久很久......直到苏采青上世纪80年代从高校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由于职业的关系,她查阅了大量报刊资料,访问了许多有关老同志,悬念才终于得以解开。那位为解放军胜利渡江所传递的最后一份情报的同志,那位发送三个“V”字电码给她的上海电台同志就是李白。
2019年10月,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讲述了李白烈士的故事。这时的苏采青已经年过八旬,当她再一次坐在了她熟悉的发报机前,在电键上一下下敲击着时,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给予李白当年未能回复的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参考文献:

[1]吴德胜.“潜伏者”传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与李白的故事[J].党建,2019(07).

[2]曾三,赖世鹤.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怀念革命烈士李白[J].档案时空,2017(09).

[3]于继增.红色特工传奇之:《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人公原型李白[J].党史博采,2012(08).

[4]郭红敏.永不消逝的电波[J].党史纵横,2018(09).

[5]苏采青.一部电影与一段真人真事——与原型人物李白相关的故事[J].百年潮,2013(08).

 


作者:宋莹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责编:林苗苗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