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吴尊友:为什么有人觉得疫情超出想象?

吴尊友 前线理论圈 2022-07-03


为什么有人觉得疫情超出想象?为什么到医院就诊时,医生总会问什么时候出现了症状,并且记录就诊日期?如何判断疫情在社会上蔓延扩散的真正时间?无症状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什么区别?对于科研工作者与医务工作者来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传染病的专业知识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今年4月,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党课一小时》名家访谈栏目邀请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新冠肺炎疫情趋势及防控措施,本文整理自部分访谈内容。


吴尊友接受《党课一小时》专访


为什么有人觉得疫情超出想象


人类通过不断地改造世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提高自我生活质量,使得人均预期寿命随之增长。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界的平衡。
尽管病原微生物自身在不断进化发展,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依旧被认为是导致病原微生物出现一些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病原微生物的进化发展,我们人类和病原微生物之间一直处于持续斗争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看,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做斗争的历史。
现在还不能说我们遇到的传染病越来越严重,或者危害越来越严重,比如100多年前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导致全球4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传染病流行有自然规律可寻,我们还在不断探索研究,准确地说,我们对传染病的认知速度越来越快,认识程度越来越深。
再举一例,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我们花费很长时间才识别了导致“非典”的病原体。而对从去年年底持续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从认识到这种异常的肺炎到分离出病毒,只花了一周时间,从分离病毒到诊断试剂送往武汉,只用了4天时间,从发现疫情到这种新的传染病列入法定传染病范畴,只有20天时间。
2020年6月15日,在广安体育中心体育场西城区对与新发地有关联人员进行样本核酸检测
从我们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来看,应该说这是反应最快、响应最强烈、控制效果最好的一次应对行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但仍然有许多人感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危害超出了想象,人们之所以感觉这次疫情特别严重,主要是受到两个原因的影响。
一方面,这一次我们遇到的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第一次在人间造成传播。当一种新的传染病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对它没有免疫力,这种传染病如同干草遇到火星就燃烧一样,传播蔓延速度非常快,更何况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还特别强。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可以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一地发生疫情以后,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人们很快就能感知疫情。短时间内,众多信息扑面而来,使得我们认为新的传染病好像比以前的疾病更严重。
回溯以往,同样是冠状病毒造成的肺炎,影响最严重的还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其病死率达到40%,而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病死率大约在10%。现在,尽管人类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还很有限,但到目前为止3个多月时间,病死率大概在5%左右。
由于新冠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大,可以说是10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右安门街道为社区居民分批检测核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2020年6月15日发)

怎么判断疫情蔓延扩散的真正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也让全社会的科普意识有所提升。如何让老百姓知晓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进而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于科研工作者或者医务工作者来说,依旧是一项巨大挑战。把传染病专业知识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即便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做到。
过去30多年,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如何让专业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十几年前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竺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录制节目时举的一个例子。
那次,陈竺副院长介绍的是干细胞。干细胞有一种很神奇的能力,就是能够演变成不同的人体组织。为了让老百姓清楚理解干细胞的作用,陈竺副院长以《西游记》中的人物孙悟空为例,大家都很熟悉孙悟空能够72变,拔一根毫毛吹一口仙气就能变成狗、猫等动物。陈竺副院长说,干细胞就像孙悟空身上的毫毛,拔出来以后,吹一下就能够变成我们人体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这样一比喻,大家听明白了。
在这次新冠肺炎流行过程中,尽管媒体对一些词汇和概念进行了介绍,但老百姓仍然有许多疑惑。
2020年6月15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地坛体育馆外的采样点,市民在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比如,今年一二月份,社会上有不少人觉得疾控人员早就知道疫情,却没说真相,隐瞒了事实。实际上不是这样。
我们都有到医院就诊的经历,医生总会问,什么时候出现了症状?这样就记录下两个日期,一个是发病日期,另一个是就诊日期,即报告日期。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系统后,我们就掌握了两个不同的时间点。政府每日公布的是传染病病例报告数量,根据传染病报告日期,我们重新构建发病日期,由发病日期构成的传染病流行曲线才是真正反映疫情传播的时间曲线。
因此,发病日期并不是传播日期,把发病日期再往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才是疫情在社会上蔓延扩散的真正时间。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回溯他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这是认识疾病传播规律的一种方式。
最近,无症状感染者的概念炒得很热。这好像是一个新名词,实际上在所有传染病当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叫做隐性感染。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有可能自始至终都不发病的,称做隐性感染者,处于潜伏期、目前没有症状、过几天可能会出现症状的,称做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
以美国一家养老院为例。在出现确诊病例后,这家养老院于3月13日对76人进行新冠肺炎检测,发现23人为阳性,其中13人属于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是57%。一周后,这13人当中,仅有3人尚未出现临床症状,比例是13%。比较这两个不同时点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可以看出,如果能够在传染病感染早期捕获到相关信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就高。
虽然大家对此很担心,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好迹象。因为及时发现处在感染早期的病人,及时隔离,随时观察,即使大约2/3左右的病人以后会发展成临床病例,但传染范围明确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举出这些事例是想说明,对于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基本概念,要用老百姓理解的语言说出来,老百姓才能真正搞清楚它的含义,才不会造成恐慌。
2020年6月16日,按照北京市医管中心的统一部署,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北京地坛医疗队出征
我们要真正搞清楚老百姓的顾虑是什么,明确告诉他们,无症状感染者会出现在哪里?
不是所有人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那些曾与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有过接触史的人,当前还包括在流行区接触过病人自己并不知道、回国后隔离观察期间被发现是阳性的人。如果未曾接触过病人,也不是从流行区回国的,成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疫情结束以后,宣传工作和科普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科普宣传工作一定要抓住老百姓关切的问题,尤其要在对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的问题上,做文章,去引导;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象进行表达,结合运用新媒体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实际效果。



个人简介


吴尊友,研究员,1963年生,汉族,民进会员,安徽医科大学本科(1980-1985)、硕士(1985-1988),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卫硕士(1991-1992)、流行病学博士(1992-1995),现任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研究领域:艾滋病流行病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项目评估、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等。


学术兼职:UCLA兼职流行病学教授,UNAIDS科学委员会委员,UNAIDS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就: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美国NIH课题等研究课题40多项,现主持重大专项1项、NIH 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450多篇,其中在《科学》《柳叶刀》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50多篇。《牛津公共卫生教课书》作者,主编中国艾滋病防治英文学术专著两本。多次获得国家奖励或荣誉,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UNAIDS金质奖章、国际毒品学会Rolleston大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培养博/硕士毕业生109人。




作者:吴尊友,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责编:任征

版式:林苗苗

图片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党课一小时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