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假唱成为文艺表演中一个时有发生的现象。众人态度也从开始时的议论、不满、厌烦、抗议,到现在的无可奈何了。我始终对这个事儿耿耿于怀,只要是假唱,无论包装得如何华丽、表演得如何逼真、配合得如何无缝,效果如何精彩,都会给人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本来观演是美的享受,美感却因假唱荡然无存了。为什么这种怪胎式的东西能够行于世呢?有史以来,假恶丑,是人们所讨厌和鄙弃的;真善美,是人们所追求和欣喜的。在审美领域,美感也不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没有真的基质和善的内核,美就不可能打动人心,更不可能长久。美,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主客体的互动来实现的。审美客体要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而真善美则是这种统一性的基本要求。文艺表演、演唱,更是互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演员通过即时的声乐表演传达美的信息,人们通过即时的欣赏达到美的享受。这种互动应是真情实感的交流。唱得好与不好,是水平问题;不认真唱、假唱、对口形,就是道德问题了。没有起码的真诚,不是真心实意,表演得越是煽情,越是让人恶心。在大街上,如果有人用对口形的方式和你聊天,不管内容多么动听,你会搭理他吗?唱歌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口形的假唱,在我看来,是骗子的行径。为什么在很多演出场合,这样的骗子行径大行其道呢?现在的演出还是卖方市场,演什么就看什么,不愿看也改变不了节目,大不了走人。而观众的无奈,给予主办者和演员无限任性的空间,想怎么演就可以怎么演了。假唱则是他们任性的一个表现形式。也许主办方会说,假唱、对口形,是为了观众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些主办者和表演者,没有懂得演出最起码的底线是真诚。假大空怎么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心呢?有一种演出中的“假”,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戏剧界的音配像工程。这是挽救经典、再现经典的好事情。之所以要“配”,是因为经典中的原唱者大多不在了,或年事已高,不得已而为之。深挖根源,假唱、对口形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违反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在文艺界的反映。场面的好看,音效的好听,是给谁看和听的呢?主要是给主管领导,甚至更远的上级领导看的,为此不惜牺牲大多数观众的审美感受,不顾大多数受众的正常心理,任性而为。希望那些假唱者,为了艺术的天朗气清,请带着文艺工作者的良知,真正张开歌唱的喉咙,纵声高歌吧。而假唱者背后的那些人,是时候端正一下各自的“三观”了。
作者:行久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6期,原标题“假唱及其他”
责编:丁兆丹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东方IC等网络
监制:李爱玲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