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重德才,是古今中外的通则。
《资治通鉴·周纪》中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精辟地概括了德与才的关系,对世人很有启发。我国古代对德才的认识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留下了许多深刻论述。《周易》中提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唐代魏征在与唐太宗论择才的时候说:“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济之,流害无穷;君子只怕他无才,无才以行之,斯世何补”。古人清醒地认识到,建功立业、安邦定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历史上许多青史留名的人物,无不品德高尚、才能杰出。
北宋司马光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认为“君子挟才以为善,而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历史上的乱臣败子,多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史记》记载,管仲病情严重时,齐桓公向他询问易牙、开方、竖刀三人能否继承相国之位,管仲都不同意,理由是此三人为了讨好君上,各自的行为均突破了道德底线:易牙“杀子以适君,非人情”;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竖刀“自宫以适君,非人情”。然而,齐桓公最终没有采纳管仲的意见,后来三人作乱,齐桓公死于宫廷,齐国也陷入内乱。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秦始皇因赵高的才能,起用他为中车府令,还让他教胡亥判案断狱。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认为应按律处死,但秦始皇觉得赵高“敦于事”,于是“赦之,复其官爵”,只重其才,忽视其德,埋下秦朝灭亡的祸根。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强调德才兼备,重视以德为先。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他还说,“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1940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起草《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强调“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并提出选拔干部的原则“德才并重,以德为主。”这种选人用人标准,是我们党吸纳英才、成就伟业的重要原因。
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当然,也决不能忽视才的作用。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党员干部要是没有“几把刷子”,是难以承担职责使命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就是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总结起来就是,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严把德才标准关,首先是把好政治关。把好政治关,要看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忠诚干净担当。无论在什么时候,政治标准都是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把好政治关,必须高度警惕政治上的两面人,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一套、行动一套,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但并非无迹可寻。透过现象看本质,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就能及时将之辨别出来、清除出去。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就要继续发扬这个显著优势,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选拔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作者:李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8月21日,原标题“德才兼备 方堪重任”
责编:林苗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