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贫困治理,中国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方案?

安春英 前线理论圈 2022-07-03

摘要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减贫需要自身的持续努力和国际合作。中国的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丰富了全球减贫国际公共产品,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推动国际减贫事业注入了新动能,提高了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开展国际减贫合作的目标。以新型南南合作为标识的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合作,重塑着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促进了国际减贫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了全球减贫历史进程。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一直是各种社会和经济形态面临的共同难题。即使我们已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破解发展赤字、消除贫困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重要贡献者。

环顾当今世界,国际发展合作已从聚焦“千年发展目标”转变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对新的国际期待与中国国内贫困特征及环境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视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并把精准扶贫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对完善全球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减贫为重要内容的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亮点。

中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合力建设远离贫困、共享繁荣的美好世界。图为2019年7月10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西南郊,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左)同当地技术人员在稻田里进行杂交水稻选种试验。中国专家“希望带动更多的巴基斯坦人创造出更多的杂交水稻品种,让更多人吃饱饭”。新华社记者 蒋超/摄


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既具雄浑的历史高度,又有丰厚的理论深度和生动的实践维度,内涵十分丰富,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饱含为民情怀,曾指出:“‘关心、济助’每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基于此,中央人民政府明确将扶贫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扶贫致富的主体。对于贫困群体来说,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帮扶单位和个人固然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唯有贫困群体的思想转变,具有要脱贫、敢脱贫、真脱贫的决心和意志,才能够真正消除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坚持思想先行,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提振贫困人口脱贫信心,坚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参与式扶贫,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命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的实践密码。

脱贫致富靠发展,发展先行是交通,交通扶贫使贫困地区告别“出行难”。图为2020年5月12日拍摄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大坪村下大弄屯的通屯公路。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从贫困县、贫困村到贫困户,中国的扶贫对象越来越精准,这是中国扶贫开发演进的现实要求,突破了大水漫灌式扶贫的局限性。精准扶贫就是要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使中国的扶贫工作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扶贫观,就是对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刻诠释。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中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2020年是中国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中国的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等政策实施的重点聚焦“农村”、落脚“农村”,让农村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放眼全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论述的思想引领下,数百个贫困县脱了贫、致了富,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

社会力量参与是脱贫攻坚的基本途径。脱贫致富不仅关乎贫困地区,也与全社会密切相关。为此,中国政府除了建立各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发达的东部省份与落后的西部省份开展扶贫协作以外,还动员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私营企业、志愿者共同与贫困作斗争,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2020年11月11日晚,云南省镇雄县以古镇岩洞脚村驻村第一书记郭登会在村委会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为推动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动能

在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不懈地与贫困作斗争,力图增进广大人民的福祉,但当今世界仍有众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而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的高速增长和包容性高质量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地提高了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影响力突出反映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减贫实效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0%左右,且“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社会保障兜底等中国式扶贫做法,丰富了全球减贫国际公共产品,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这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政要、专家学者所惊羡,而且让他们在减贫迷思中找到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源泉与前进动力。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经济系主任卡奈在2018年7月19日举办的“习近平扶贫思想与中非发展合作”国际研讨会上慨言:“中国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减贫斗争,成功使7亿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脱贫历史上的奇迹。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面伟大旗帜,那么减贫致富则是中国的一面金字招牌。”

的确,当今世界是独特性与复杂性的统一,一国的整体减贫经验对他国来说不具有普适性,但是基于部分贫困特点的趋同性,被实践证明的有益知识可作为国际减贫公共知识产品,有可能为其他国家减贫发展所借鉴。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坚定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信心,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新动力源。

感召力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减贫理念、中国减贫方案的广泛认同。贫困是一种世界现象,基于此,国际学者对贫困问题进行了诸多建设性的思考。无论是弗朗索瓦·佩鲁的发展极理论,抑或是冈纳·缪尔达尔等倡导的综合反贫困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减贫理论的修正与丰富源于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减贫实践的凝练与升华。

减贫实践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动态性,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其内在机理。中国重视已有的国际减贫理论,并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持续探索创新。1986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四级专门扶贫机构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到精准扶贫方略的政策演进,以及设立中央和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减贫制度的先行供给使精准扶贫创新实践成为可能,也丰富了国际减贫理论,彰显了中国减贫理论的时代价值。牛津大学人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萨宾娜·阿尔克教授认为,中国的精准扶贫方略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等方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塑造力体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合作上,并创造性地打造了国际减贫合作新平台、新机制。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国际减贫合作更加注重各国间减贫发展经验的互动与减贫公共知识产品的分享,国际交流较之前更为频密,机制化平台愈加丰富。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集体交流与对话的有效机制和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其中,减贫与民生领域的合作被纳入上述论坛机制性框架。中方还举办了减贫经验论坛或研讨会,如“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此外,中国倡议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脱贫能力,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现了带有中国标识特色的发展理念。

这些机制可从根本上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并进而形成国际减贫合作开发的合力,整体推进国际减贫历史进程。

“万村通”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中非人文领域合作举措之一,旨在为非洲1万个村落接入卫星数字电视信号。图为2018年7月20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卡基里SOS儿童村,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数字电视设备。新华社发 约瑟夫·基恭杜/摄

为国际减贫合作提供南南合作新模式

聚焦共享发展经验的新型南南合作兴起。南南合作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帝、反殖、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通过塑造政治认同与互信,彼此支持民族独立与国家发展。虽然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中国家之间团结互助,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国际援助,但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国际影响力较小。

进入21世纪以来,南南合作出现了新趋势。不同于传统南南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的经验,南方国家拥有了包括减贫领域在内的独特发展经验。除了中国的精准扶贫方略以外,孟加拉国首创的小额贷款做法、巴西的“家庭补助金计划”、印度尼西亚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功实践等,均探索出符合各自国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

这不仅彰显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独特力量和价值,为解决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宝贵智慧,而且为南南合作注入了新资源和新内容,使南方国家的合作由传统以政治领域合作向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多元合作升级,步入南南合作的新阶段。

南南减贫合作成效明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与发展取得的成就对世界而言是巨大的发展红利。中国愿意将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始终致力于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中国在逐渐形成参与国际减贫合作的新路径,即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减贫合作切入点,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受援国自我减贫能力;推动受援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包容型经济转型,构建双方发展型减贫合作;支持受援国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与生活条件,推动双方国家减贫经验交流,增强受援国减贫信心;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避免贫困人口返贫。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务实帮助,宣布暂停77个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偿还,共克时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此外,印度开展的技术援助、土耳其开展的教育援助及墨西哥开展的农业援助等,均取得了南南减贫合作的积极效果。

南南合作减贫模式为国际减贫合作赋能。基于历史联系与现实需要,尤其是出于全球战略以及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多重考虑,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世界银行、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下属机构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对外援助或实施双边援助项目,但基于发达国家的国际援助价值取向、国际援助中的附带条件性、履约的脆弱性、政治偏向性等问题,这类援助被发展中国家所诟病。

而中国以创新发展理念参与其中,贫困国家可以选择更多的外部合作伙伴,支持本国的减贫战略与行动。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援助体系中的日益活跃,为贫困国家对外减贫合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之提供了多元化的合作主体。更重要的是,南南合作减贫模式的出现,重塑着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促进了援助方式的多样化。由此,在国际减贫合作领域出现的“南北合作模式”和“南南合作模式”将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形成减贫绩效的参照系。

综上,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其主题。不容否认的是,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在消除贫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利益与道义的紧密结合,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由此,中国的愿景与世界的期盼彼此交融交汇,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减贫行动的努力方向。


者:安春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编审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12期,原标题“携手消除贫困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申洁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新华社、国务院扶贫办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