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素的算盘与程颐的坚守

杨素的算盘
如果不是因为和隋炀帝之间不光彩的勾勾搭搭,杨素在历史上可能只以名将而非奸臣留名。
杨素,字处道,出身弘农杨氏,属名门之后,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然落拓。但家道中兴的迹象似乎在杨素身上很早就显露了出来。
杨素年轻时就展现出了“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的特点,加之“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可称得上“才貌双全”。他曾经为周武帝起草诏书,“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周武帝大加赞赏,勉励他要好好努力,不愁日后富贵无望。杨素从容答道:“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杨素早期为北周权臣宇文护所信用,后来周武帝诛杀宇文护亲掌朝政后,对杨素有所隔阂。杨素却又在此时一再为其父当年战死而未受朝廷追封一事上表申理,周武帝大怒,“命左右斩之”,杨素面无改色,大声叫道:“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未料这一来周武帝倒是欣赏起他的气魄了,“壮其言”,不仅下令追谥其父,而且对杨素青睐有加,“渐见礼遇”。
杨素的自信无疑是有底气的。他不仅能文,更兼能武,周武帝时期就屡立战功,更值得一提的是,眼光独到,识人精准,还在隋文帝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他就与杨坚“深自接纳”,深得杨坚器重。
杨坚代周建隋之后,继续对杨素委以重用。杨素也不负所望,与高熲、贺若弼等组织实施了统一陈朝的军事行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同为行军元帅、后来的隋炀帝杨广产生了交集。
统一陈朝后,杨素继续平南定北,战功赫赫,本人也一路攀升到人生顶点,先是出任尚书右仆射(副相,当时尚左),与尚书左仆射高熲专掌朝政,后又接替高熲出任尚书左仆射,权倾朝野。
不仅如此,但凡与他沾亲带故的,无不雨露均沾,“亲戚故吏,布列清显”“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时人感叹,贵宠之盛,“近古未闻”。
而,尽管事功显赫,杨素为人却有着致命的缺陷。
一是贪冒财货、骄纵奢靡;二是心胸狭隘、党同伐异,朝臣有与其违忤者,虽至诚体国,无不深受其中伤排挤。
这也引起了杨坚的警惕,虽然对其仍一再赏赐,但逐渐剥夺其权,“外示优崇,实夺之权也”,特别是到了后期,实际上已不再让杨素插手朝政。
古语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功遂身退,天之道”。尽管身负震主之功,且隋文帝已然怀有猜忌之心,但杨素却不甘愿就此退守,权势、金钱,他一样都不想失去。
正是怀着这样的焦虑,当晋王杨广找上门来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欲借对方之力劝说隋文帝废立太子,一个想为自己拉长线钓大鱼。最终,在杨素以及独孤皇后的帮助下,杨广篡位登基,杨素作为一再立下大功的两朝元老,也收到了杨广的回报,“前后赏赐,不可胜计”。
杨素的如意算盘如愿以偿,然而,此时的他却发现,表面更加宠幸的背后,未必比过去更加安全。
相比隋文帝,杨广对于杨素更为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杨素病危时虽然派人殷勤探问、“赐以上药”,私底下却“密问医人,恒恐不死”。
杨素也自知杨广心意,干脆拒绝服药,坐以等死。其实,拒绝服药又何尝不是担心杨广送的乃是毒药!最终以哀荣而死的杨素看似通过“奇策”延续了荣耀,却因为这一段历史,不但使生前功名蒙羞,死后也沦为乱臣贼子的代表,为后人所鄙弃。

程颐的坚守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欲重新恢复新法,尽管已闲居洛阳讲学近10年,但被视为旧党代表人物的程颐,仍被宋哲宗下诏“追毁出身以来文字,放归田里”“永不叙复”;不久又被贬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看管,一待就是三年多。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死,宋徽宗即位,程颐先是被移送峡州,之后又获赦免,准许回洛阳居住。
可惜这份好运没有延续多久,崇宁元年(1102年),程颐又被当政的蔡京列名所谓“奸党”,由宋徽宗亲书,刻石立碑,宣告天下。大观元年(1107年),75岁的程颐溘然去世,走完了坎坷起伏的一生。
所谓知子莫若母,程颢、程颐两兄弟小时,其母侯氏曾在程颢书上写下“殿前及第”,在程颐书上写下“处士”。后来,程颢果然先中进士,而程颐则在应试落第后,绝意科举,一生主要以“处士”身份讲学。
侯氏还曾评价两个儿子“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意谓不担心他们不能正身直行,却担心他们不能懂得屈伸、与世浮沉。
事实证明,二程一生,虽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虽颠簸跌宕而宁折不弯,亲身实践了自己所提出的“中、正、诚、敬、恕”的立身主张,无愧于“纯”“正”之誉。
从涪州回到洛阳后,程颐的学生们见到阔别许久的老师,惊奇地发现,尽管经历了贬官的打击、流放的颠沛、穷苦之地的磨砺,但程颐非但不见消沉枯槁,反而益加精神抖擞,“气貌、容色、髭发皆胜平昔”。
学生们不由得疑惑地询问老师,程颐回答:“学之力。大凡学者,学处患难贫贱;若富贵荣达,即不须学也。”意思是,之所以如此,都是缘于学习之力。人生难免起伏,所谓学,就是要学习立身之道,在患难处、贫贱时还能够保持定力;如若一生只有富贵荣达,那反倒无需去学了。
程颐此言,强调的是学的重要性,但落脚点其实在于学之道、学之意义。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为然,学习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学习为了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换言之,学习当然是为了掌握知识,但同样不可或缺的,是通过学,明白立身的依据、行事的道理,以及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由此达致心灵的通透澄净,不论外界周遭如何变化,不论平常居处还是风云突变,不论一帆风顺还是困苦险厄,都能够从容以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如程颐所体现的,“谪涪州……注周易,与弟子讲学,不以为忧;遇赦得归,不以为喜”;甚至在患难处、贫贱时还更能够砥砺修炼,精气神“皆胜平昔”。这就是“学之力”的涵义:学习只是途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守住正心,行得正道,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求”与“弃”的问题。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能拥有美好的生活,“求”本身没错,也正因为有了“求”,人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每个人也当然都不愿意承受痛苦,最好一辈子都能够无灾无病、无忧无虑。
然而,既然有“求”,就会有“求之不得”的烦恼;既然有“弃”,也会有“弃不掉”的苦闷。
那么,如何处理“求”与“弃”?如何化解烦恼与苦闷?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必须“得其道”。
只有经由“道”得到的,才能心安,才不会担惊受怕;也只有经由“道”摆脱的,才能长久,才没有后顾之忧。反之,不义而富且贵,终归是过眼浮云,甚至让人反受其害。
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为求取富贵,为维持权势,杨素欲效仿吕不韦奇货可居却贻羞后世;而身处患难贫贱,程颐却因为坚守本心,浑然不觉烦忧何在。
所谓正道,如前所说,就是一个人立身的依据、行事的道理,以及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又所谓大道至简,这些依据、道理、价值、意义归结起来,就是老实做人、干净做事、踏实行路。然而,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能够做到且一以贯之,确实殊为不易。


作者:思泉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12月28日,原标题“坚守正道方为立身之本”

责编:小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