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双循环:为什么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马晓河 前线理论圈 2022-07-09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率先走出衰退显现强劲韧性。今年以及整个“十四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科学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民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和消费市场需求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为此,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对内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对外实行高水平开放,扩展国际发展空间。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立足国内市场,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确保做好今年和整个“十四五”时期经济工作。

这是2020年11月3日拍摄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华社发 吴恺 摄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显现强劲韧性
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尽管世界经济正在由衰退转向恢复期,但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从持续时间、经济收缩强度以及应对难度等方面判断,目前全球经济正在由衰退期转向恢复期。一般来说,相对经济萧条而言,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较短,经济收缩的幅度较小,也较容易应对。
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引爆点而不是根本原因。2008年以来,各发达国家抢先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纷纷扩大制造业规模,竞相投资和增加产能而忽略需求的后果是全球工业品供大于求,为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国纷纷实施隔离、封锁等措施,全球需求陡然收缩,引爆经济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
当前,我国经济率先走出衰退,出现持续恢复迹象,消费市场展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新兴产业呈现勃勃生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除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外,其余3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其中,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3.9%,但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春节黄金周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并呈现出商品消费备受青睐、新型消费表现亮眼、餐饮消费红红火火、就近休闲广受欢迎、生活必需品量足价稳五大特点。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消费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但是,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从人民币汇率看,疫情暴发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向市场注入资金。2020年3月,美联储不仅连续降息且承诺实施不设额度上限的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大量投放美元在导致美元面临贬值的同时,也会造成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的波动。美元贬值的风险由全世界承担,而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由国内消化。
从对外贸易看,我国是一个进出口大国,疫情暴发之前,各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集中发展高端制造业,并输出到国际市场,对我国中高端产品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而发展中国家正利用其劳动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等比较优势发展中低端制造业,从国际市场的供给环节对我国产品形成替代效应。
疫情暴发后,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推动复工复产,产品供给端率先修复,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2020年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但从长期看,随着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不断减弱,我国挤占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也将相应回落。

2020年6月1日,市民在武汉保成路夜市消费休闲。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扩大内需要处理好四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需要处理好四个问题。
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在经济运行中,抓投资比较容易,促进消费比较难。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是少数人决策,有抓手,集中投放,短期见效快,对经济增长是快变量。投资用得好,不仅在短期内可以拉动需求增长,还会为长期增长培育新动能。
因此抓投资需要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过20多年投资建设,路、水、电、气、网、房、机场、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除一些边远地区存在“最后一公里”需要投资外,大规模投资阶段已基本结束,传统产业投资的边际效应在下降。
但是,世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为投资指明了方向,新基建所带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为我国公共投资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空间。从消费的角度看,消费是人人决策,分散消费,短期见效慢,对经济增长是慢变量。我国拥有14亿人的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使得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但是我国消费还受以下因素制约:一是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分化,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三是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有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好优的问题。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我国制造业供给瞄准的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市场,一旦国际市场需求压缩,继而转向国内消费,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既包括供给链,也包括需求链,供给侧+需求侧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果没有需求侧对接,只讲供给侧,产业链绝对是不完整的。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两个失衡,即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总量失衡表现在制造业供给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结构失衡表现在中低端供给量过剩、中高端供给量不足。当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萎缩,我国制造业的失衡问题就“显山露水”更加突出。
民间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的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集中式创新强,民间创新弱。集中式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通过关键领域、环节向上拉,民间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整体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推与拉的结合。显然,拉强推弱不利结构转型升级。
消费市场需求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4亿人,建立橄榄型社会分配格局仍需较长时间,再叠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供给创新和产业转型缺乏强有力的消费市场需求支撑。

2020年12月18日,工人在河北省邯郸市冀南新区的新兴特种管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重要支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和今后,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重要支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内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对外实行高水平开放,扩展国际发展空间。
在供给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调整投资结构,实施两个倾斜,向民生领域倾向,向科技创新倾斜。二是用改革搞好“六个一批”,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
“六个一批”是指优先支持发展一批新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高新技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难题;培育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一批高端技能人才;出台一批重大改革开放新举措;颁布一批能快速改善营商环境的新政策,比如减少审批、减少许可发放、减少垄断,继续减税降费等。另外,支持民间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助推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需求侧,从三个方面积极施策。一是挖潜消费补偿性增长。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把过去长期抑制和冻结的消费挖掘出来。二是重视城市化和中产阶层扩大带来的消费增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增加进城人口和中产阶层群体扩大,使一批低收入人群变成中等收入人群,培育消费增长潜力。三是加大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拓宽延伸消费范围,要继续实施绿色家电补贴、发放消费券等措施鼓励消费。
从长远来看,不管世界格局怎样变化,都要坚持扩大开放,深度开放,全面开放。
首先,我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慎重处理好共存利益和自存利益的关系,在世界上寻找最大合作点,与大国特别是美欧日俄寻求共存利益,打造新合作平台,实现共赢。
其次,扩大贸易圈。实践证明,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环境对中国有利。我国要以自由贸易为准则培育新的贸易圈,加快实行经济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再次,要消除大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忧虑,进行适应性改革,协调世界各种价值观和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倡导世界不同经济政治制度加深有益探索,不同文化文明共同发展,支持世界各国共同、包容发展。


作者:马晓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1年第3期,原标题“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双循环机制”

责任编辑:曹晶

版式:刘卫东

图片来源:新华网、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