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人能让曹操评价“吾无间然矣”

许文雅 前线理论圈 2022-09-23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魏大臣,早年孤苦,然志向高远,坚韧不拔,一生清清楚楚做事、明明白白做人。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其“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他官至尚书仆射,爵封乐亭侯。

年轻有为  鞠躬尽瘁
杜畿出身京兆杜氏,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到了杜畿父亲那一辈,这个显赫的家族已经没有人做官,成了普通人家了。杜畿的母亲很早过世,父亲续娶,没过几年,父亲也去世了,只留下继母与年幼的杜畿。继母经常虐待、责罚他,但杜畿没有怨恨,反而更加孝顺体贴,赢得了孝子的贤名。《三国志》记载:“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汉以孝治天下。杜畿的孝行遍闻乡里,传为佳话,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京兆功曹。“功曹”这个官职,是太守(在京兆为尹)的属下,主管“选署功劳”,也就是考察、记录、推荐本地的优秀人才,是有一定实权的职务。因为政绩突出,杜畿还兼任郑县令,在任上展现出非凡的理政能力。
郑县的前任县令,政绩不佳,在任时积压了很多案件,监狱里关了几百人,既不判也不放,就把人家锁在牢里受苦。杜畿到任后,首先处理了这些事情。他亲自到监狱审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全部结案,该判的判了,该放的放了。虽然判决结果不一定完全达到公平公正,但对一名刚上任的年轻官员来说,懂得轻重缓急,能抓住工作重点,显示了杜畿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处事能力,受到上级和同僚的称赞。不久,他被举为孝廉,后又担任汉中府丞。
后来关中动乱。身为下级官员的杜畿对于时局无能为力,只好明哲保身,弃官逃命,带着年迈的继母,逃难到相对安定的荆州,在那里过了几年,直到继母去世。随着时局的逐渐稳定,杜畿决定带着继母的灵柩返回故乡。
后来他来到许都,时常去侍中耿纪家攀谈,恰巧隔壁住的是曹操的谋士荀彧。荀彧很赏识杜畿的才华,便让人质问耿纪:“有国士而不进,何以居位?”耿纪赶忙把杜畿介绍给荀彧,荀彧又将杜畿举荐给了曹操。后来,杜畿被任命为司空司直。司直的级别相当于副太守,主要的任务是辅佐丞相,搞监察工作,检举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员。曹操当时担任司空,相当于丞相。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河东郡处于敏感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原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曹操为加强对河东郡的控制,要求荀彧推荐一位像西汉萧何、东汉寇恂那样的人才来镇守河东。荀彧推荐了杜畿,说他“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于是,曹操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

没想到杜畿调任河东太守的消息一经传出,当地反对势力迅速策划阻挠其入境的办法。前任太守王邑的手下卫固、范先等人在黄河渡口纠集数千人马,试图阻止杜畿赴任。

有人建言派大军围剿,但杜畿说:“河东郡百姓有三万户,都希望安居乐业,并不想跟着卫固作乱。如果大兵入境,河东百姓就会被卫固胁迫,拼死抵抗。如果围剿不能取胜,那河东一带的局势就乱了,再无法控制;如果能够取胜,那河东的百姓也会伤亡殆尽。”于是,杜畿不等大军到来,自己绕道黄河郖津渡,进入河东境内,单车上任。

范先为了恐吓杜畿,杀害了河东郡内主簿以下官吏三十多人。杜畿临危不乱,假意示弱麻痹对手,不仅保全了性命,还获得了卫固和范先二人的信任。他巧妙采取策略削弱二人的实力,又暗暗集结军队伺机而动,一举消灭卫固、范先二人,平定了河东郡。

杜畿在河东太守任上一干就是16年,为政以德、发展生产。在他治理下,河东郡内经济富庶、财政位居全国前列,为曹操南征北战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当时,关西的韩遂、马超作乱,附近的弘农、冯翊各郡县都有归附行为。而河东郡与韩遂、马超的地盘相邻,百姓却没有异心,仍然安居乐业。曹操驻军蒲坂,与敌军相持多日,军粮全由河东郡供应。等曹操削平叛乱,得胜班师时,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曹操非常满意,下令表彰杜畿:“河东太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间然矣’。增秩中二千石。”
曹操征汉中张鲁时,从河东郡调拨五千名农夫运粮。他们在路上自相劝勉:“人总免不了一死,可不能辜负了我们府君!”在千里运粮、艰苦转战中,五千名农夫没有一人逃跑。
后来,曹操称赞杜畿道:“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你也有他们那样的功劳。我本意想授予你纳言的职位,但又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实储备的所在,占据那里就足能控制全国,所以还要麻烦你继续去那里坐镇。”可见,杜畿出色的地方治理能力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认可。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进一步重用杜畿,封其为乐亭侯,赏赐田邑百户,还兼任司隶校尉,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当曹丕出兵征伐吴国时,册封杜畿为尚书仆射,负责处理大小事务。正是由于杜畿的运筹帷幄,曹丕才得以安心对外用兵。
公元224年,曹丕为了再度南下伐吴,命杜畿监造御楼船。完工后,杜畿亲自登船试航。谁也没有料到,原本风平浪静的河面突然刮起狂风,船体颠簸,杜畿不慎掉落河中,溺水而亡。
曹丕闻讯悲痛万分,下诏以告天下:“夏朝的水官冥勤劳地工作而死在水中,后稷勤劳地播种百谷而死在山上,已故的尚书仆射杜畿在孟津试航,以至落水而亡,这是忠心的极致,朕实在为他痛惜。”曹丕将杜畿与古代名臣冥、稷并列,称赞他是优秀的臣子,追封其为太仆,谥曰戴侯。
为政以德  不媚于灶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常年混战导致天下郡县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几近崩溃。杜畿在河东太守任上时,坚持以宽惠之心对待百姓,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河东郡得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最先安定下来。
为发展农业生产,杜畿鼓励百姓饲养牛、马、狗、猪等家畜,还制定相应的章程让百姓遵照执行。有了太守的亲自指导,再加上百姓勤勉,当地生产很快得以恢复。此外,杜畿还诏告全郡推举孝子、孝孙和贞妇,给予他们免除徭役的奖励,还时常去看望他们,百姓深受感动,全身心投入社会生产,很快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官府粮仓也充盈起来。 
河东郡的经济建设初见成效,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杜畿认为,接下来就要加强教育:“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他主张开设学宫,大兴文化教育,亲自站上讲台为百姓讲授儒学。一时间,学习儒家经典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地方名儒也投到杜畿门下,成为他身边的得力干将,比如乐祥,就曾在河东担任文学祭酒,协助杜畿一同发展地方教育。经过多年教化,河东郡的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当地培养的儒士更是不计其数。
河东郡在杜畿的治理下,声名鹊起。当时的河东大枣名闻天下,平虏将军刘勋曾借机写信给杜畿,暗示要取些枣子。刘勋是曹操的重臣,立下不少功劳,为人骄纵跋扈。面对权贵索贿,杜畿果断拒绝,丝毫不留情面。若干年后,刘勋因罪被杀,杜畿这封回绝信也因此得见天日。当曹操看到这封信时既惊讶又佩服,不禁称赞杜畿是“不媚于灶”的典范。 
“不媚于灶”的典故出自《论语》。卫国大夫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奥——室内的西南隅,地位尊贵,乃一家尊者所居;灶——古时祭祀五祀神之一,但灶神主管饮食,有实权。
王孙贾的意思很明白:你与其结交讨好尊贵的奥神(指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如来求我这个有实权的灶神。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回答得很干脆: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获罪于上天,求什么神都是没有用的。王孙贾的说法用现代一句俗话表示就是,“县官不如现管”,摆明了是在拉拢敲诈。
杜畿的理念与孔子的想法一致:坚决不搞投机钻营那一套,不管你是“县官”还是“现管”,一律不去巴结奉承,只安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承畿之风  绵泽后世
历经诸多磨难,杜畿终成一代名臣,被人奉为古代儒士为官的典范。他的为官之道在当代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不谋私、不伤民。杜畿时刻将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克己奉公、不谋私利。在往河东郡赴任的路上,杜畿曾遇到卫固等人的阻挠,本可以借助曹操的军队开路,因考虑到无辜耗费兵马又损害百姓的利益而严词拒绝。这体现了杜畿不谋私、不损公、不害民的为官品质。杜畿怀揣一颗爱民之心,用自己的行动赢得百姓的真心拥戴。马超、韩遂举兵叛乱时,不少郡县里的百姓纷纷倒戈,但与之距离最近的河东郡,百姓却无人投敌,可见杜畿在当地的治理深得民心。
不以当权而谋私,不以损公而肥私,不以徇私而害民,在今天仍然有着启示价值和意义。要知道,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不盲目追求政绩但求为百姓办实事,才是真政绩。
兴教育、净风气。“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君王在建设国家、管理社会时,总是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孔子曾谈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富裕以后,要及时开展对百姓的教育。杜畿继承古代儒家的这一理念,在河东郡经济发展、百姓富足后,带着一群儒士开展道德教化。多年以后,卓有成效,百姓素养得以提高,社会风气得以净化,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教育是“国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整个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充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清醒地意识到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愈发凸显出来。


作者:许文雅,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三实验中学二级教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1年第8期,原标题“一世清名  为政爱民”

责任编辑:金蕾蕾

版式:刘卫东

图片来源:《前线》杂志、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