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五大鲜明特质

马一德 前线理论圈 2022-12-08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现了创造性、人民性、预见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中国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中国化的新飞跃,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了创造性、人民性、预见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鲜明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图为2022年5月14日,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3小时后安全降落,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新华社发(求是网)
创造性
创造性是科学理论的灵魂。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源头。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入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的观点,指出“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被生产出来,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社会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
马克思发现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只有与生产结合才能真正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即实现科技向生产的转化。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主体。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洞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建立起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正式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之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等重大科技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铸就了国防安全的战略基石,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科技发展奠定了战略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体系上的基础。
1978年,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次在不同场合、从多种视角阐述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等新论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科学技术。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不仅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要与生产相结合的观点基础上提出科技成果和市场的结合,促进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且强调发展是检验创新的标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既为发展生产力注入了动力,又促进了科技事业的繁荣兴盛。
将社会主义制度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培育、发挥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学发展生产力,促进消费、扩大就业,使供给与需求联动,形成良性循环,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日前,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稻田画正式对外开放。该片稻田应用了5G核心网加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感联智控”。图为2022年8月20日,游客在示范区观光并了解农业科技。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求是网)
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不仅肯定了科技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在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创新由于雇佣劳动中资本的剥削本质导致科技异化,“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劳动者研发的科技站在其对立面,劳动者沦为机器的附庸。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技与工人之间的敌对矛盾和人的生存状况,提出了科技的发展是为了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时间用于艺术、科学等方面,使得劳动者“真正自由的劳动”成为可能,“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这就指明了科技应以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早期就对发展科技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有着深刻认知。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提出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的观点,指出“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的改造,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
同时,我们党又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带领人民发展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物质技术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在《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中指出,在资本私人占有制经济中,技术的进步常常导致更多的失业者,而不是在整体上减轻劳动负担。科学技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科技事业。“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产大型客机C919试飞成功、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组建成功、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重大疾病的创新型药物研制和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内蒙古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图为2022年7月18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夏日风光。求是图片 吕昊俊/摄(求是网)

预见性
揭示历史规律、研判发展大势,才能够帮助我们改变世界、创造历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运用新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技术进步内生于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既直接提升了生产力,又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由此重塑生产关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深刻调整了社会关系。
恩格斯指出:“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分析阐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技术进步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而且深入考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作出过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判断。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强调要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也成为“四个面向”的雏形。
党的十七大后,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以更宽广更前瞻的战略视野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指出“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党提出不少新挑战新考验”。
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为国民经济稳中求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基于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出现和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战略预判,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中车在研制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开展技术攻关,全面掌握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软件、硬件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制造或选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图为“复兴号”CR400BF动车组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进行出厂前的整备工作。 中国中车供图(求是网)
探索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探索未知领域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分析了科技创新的起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时,强调“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将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与发展科技直接联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探索发展科技事业的新思路新办法。在7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说:“1968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这好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并据此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2002年,习近平同志及时发现和推广了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的“南平经验”,并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在《求是》杂志发表《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个系统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浙江要建设科技强省的宏伟目标,强调“要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倡导和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出“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形成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型创新体系”等重要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刻分析当前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在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寻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
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关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学习主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科技事业的主要举措之一。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次会议后,多项事关科技发展的改革措施相继落地。

我国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图为2021年12月,湖南三一重工的一家智能工厂正在进行生产。该工厂通过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50%,每45分钟下线一台泵车。 湖南省发改委供图(求是网)

开放性
任何一种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之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 
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先进经验,“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先后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要论断,“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得以启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与知识经济相继兴起,党中央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
跨入21世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2006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明确2006—202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其中的核心。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判断世界大势和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立足我国科技实力新变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推动大科学计划、工程和中心建设,扩大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加快自主创新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是并行不悖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合作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才能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作者:马一德,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2年第9期,原标题“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的鲜明特质”

版式:刘卫东

责任编辑:王焕宇

图片来源:求是网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