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到群众中问一问

王晓河 前线理论圈 2022-12-08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此前他还说过:“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调研了一些地方,看了听了不少情况,很有启发和收获。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是人民爱戴的领袖。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让老百姓体会到党始终在自己身边,就需要常常到群众中问一问。

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辽宁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居民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新华网)
常到群众中问一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做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问,既问个体、也问群体,既问细节、也问大体,由此掌握最全面最真实的情况。
延安时期,毛泽东每次讲党课时,总是事前了解学员干部的思想情况,使用针对性强的语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常到群众中去看一看、坐一坐、问一问,听听老百姓的意见,是基本功,也是应有的基本素质。
常到群众中问一问,要端正问的态度。问情、问需、问策于民,就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我问你答,而是你来我往的沟通交流;不是你说我听的官样汇报,而是甘当小学生的虚心求教。
诚心以问,就拥有了叩开真相大门的可能;虚心以问,就拥有了追寻到真知灼见的可能;耐心以问,就拥有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的可能。
因此,端正问的态度,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入群众探究问题,不蜻蜓点水、不应景应付、不草草收兵,就很有可能有翔实的收获,得到群众的认可。

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张思德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新华网)

常到群众中问一问,要掌握问的方法。让受访者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技巧、有门道。脱口而出的随意之问,要能吸引注意、牵动神经;“抛砖引玉”的探寻之问,要能引出知心话娓娓道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深究之问,要能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
复杂问题要根据已有线索按图索骥,多走几村、多串几户,该去的地方要走到,该问的情况要问到,该体验的感受要体验到,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如果方法不当,就会不得门道。冒然一问无言以对,机械一问言不由衷,问着问着就陷入困境了。
常到群众中问一问,要深化问的功效。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既是密切和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也是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
问人律己,问过群众后再扪心自问:民之所想是否与所问合拍?民之所忧是否已了然于胸?民之所盼是否能笃实力行?通过自我拷问和审视,明确自己有什么责任,过去尽到了几分责任,今后怎么尽到责任,做到一番询问一番提高。
问人砺己,在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开拓思路、淬炼作风,直面差距、谋划未来,把听取到的意见建议当作更好担当作为的起点。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情。”常到群众中去看一看、问一问,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真情赢得真话,用真诚换得真经,就会扣民心、得民心、留民心,就会在风险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作者:王晓河,河北省安平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版式:林苗苗

责任编辑:易艳

图片来源:新华网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