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玄龄是怎样一个宰相?

常越男 前线理论圈 2022-12-08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唐朝贞观年间著名宰相。他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与同时代的名臣杜如晦共同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房谋杜断”。

作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房玄龄为缔造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时人和后人的推崇,是中国古代名臣名相的典范。

2022年9月15日,秋日里的西安城墙景区草木萋萋、碧波荡漾,怡人的景色宛若画卷(西安新闻网)

运筹帷幄  匡定社稷

房玄龄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官宦世家,其曾祖房翼,为后魏时期的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父房熊,曾任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在隋朝任泾阳县令,通涉《五经》,文学造诣颇深。房玄龄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于书法,擅长文章。

房玄龄对政治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隋文帝开皇年间,隋朝初定,表面上一派升平气象。有一次,十几岁的房玄龄随父亲前往京城,看到那里的景象,悄悄对父亲说:“当今皇帝没有什么功德,只是迷惑百姓,且不为后代做长远的打算。他混淆了嫡子和庶子的差别,让皇子们互相倾轧争夺,后宫的势力庞杂,竞相奢靡攀附,最终肯定会造成内部争斗杀戮,无法保全家国。现在看起来虽然世道清平,但灭亡的日子不远啦!”其父听后非常惊讶,但心里默默认可房玄龄见解独到、与众不同。

隋炀帝统治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崛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并派第二子李世民在渭北作战。房玄龄亲赴李世民军营求见,二人一见如故。房玄龄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次年五月(唐武德元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封李世民为秦王。房玄龄被任命为秦王府记事,封临淄侯。房玄龄在秦王府侍奉多年,以秦王府记事兼任大行台考功郎中。

他常年执掌记事、章奏等事宜,负责撰写军书、表奏等工作,思路敏捷,文笔精炼,逻辑分明,并且不需要打草稿。李渊曾经称赞他“深识机宜,足堪委任”,认为他替李世民陈奏事宜,表述得当,虽然在千里之外,却像当面对话一样。

在唐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过程中,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在军中为其出谋划策。每次攻克一座城池,其他将领喜好珍玩宝物,而他只青睐人才。所到之处,他都用心替李世民搜罗当地人才,与之交好,将其发展为效忠之士。他既有识人之才,又有容人之量。

当时秦王府内有一位与房玄龄旗鼓相当、才略卓然的幕僚杜如晦,房玄龄提醒李世民,此人“聪明识达,王佐才也”,如果只是想做好一名藩王,不必重用之;如果想经营天下,则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上奏将杜如晦任命为王府的官员。此后,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合力辅佐李世民,一人多谋,一人善断,成为秦王府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唐朝肇建,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的军功卓著,势力逐渐强大。太子与齐王素来交好,对李世民心存忌惮,多加打压。有记载,一次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太子府吃饭,回到家之后有中毒的迹象,秦王府一片慌乱,认为是太子在饮食中下毒。可见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储位之争已到了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程度。

在关键时刻,房玄龄贡献良策。他对李世民的舅兄、心腹长孙无忌说:“现在太子府与秦王府已有了嫌隙,一触即发。天下人都在观望,各怀心思。如果稍有变故,就会引发大乱,不只是威胁到秦王府,更会威胁国家社稷。在这种危急时刻,怎么可以不做谋划呢?我有一计,不如遵从周公的做法,对外安定周边,对内稳定朝廷,实行‘孝养’之礼。”

房玄龄借用的历史典故发生在西周时期,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通过诛杀兄弟管、蔡,安定了国家。房玄龄以此来暗示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维护唐朝政权的稳定。长孙无忌非常赞成房玄龄的建议,将之转告给李世民。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率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乘李建成、李元吉上朝之际,将之袭杀,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随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房玄龄任中书令。不久,李渊让位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改元贞观,正式拉开大唐盛世的帷幕。

制礼崇敬  立刑明威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房玄龄任左仆射之职。仆射是尚书省长官(从二品),与侍中、中书令(三品)号为宰相。房玄龄此前任中书令,又任仆射,都是宰相之职。他是贞观年间任职宰相时间最长的,前后不少于20年,“论者称为良相焉”。

在中国古代,礼制与刑法是皇帝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是关键的朝章国典。君主治国,如果礼教不立、刑法不明,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吏暴于上,民怨于下,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贞观初年,国家典章制度还不完备。

史料记载,当时的台阁规模、典章文物都出自房玄龄和杜如晦之手。由于杜如晦早逝,作为政府行政首长的房玄龄在贞观年间的制度建设方面,贡献尤著,集中在文教礼制、法令修订等方面。

礼是儒家思想的道德基础,国家礼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唐朝建立之初,沿用隋朝的礼法。唐太宗即位,大兴文教,命房玄龄、魏徵等主持制定新礼。

房玄龄等在隋朝旧礼的基础上,博采其他朝代的礼法,取其精华。在修订新礼的过程中,对一些不合适的礼仪,进行了修改;对一些不明确的礼法,进行了议定。例如祭孔之礼,唐初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唐高祖模仿隋朝旧制以周公为先圣,以孔子为配。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房玄龄建言,隋炀帝以前,都是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建议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再如封禅之礼,唐太宗平定突厥,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诸臣奏请封禅泰山,但对于相关的礼仪众说纷纭,最终太宗命房玄龄等人定夺。 

在修订礼法的同时,房玄龄还承担了修订国家律令的重任。唐初统治者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纠正隋炀帝法令严峻之弊,倡导用法宽大。房玄龄秉承唐太宗“以宽仁治天下”的旨意,“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早在隋朝初年,隋文帝曾颁行《开皇律》,确立了死、流、徒、杖、笞五刑,其中死刑一项,废除了枭首、鞭刑、车裂等酷刑,只用斩、绞两种。贞观初年,大臣议定将死刑中绞刑的一部分内容宽减,代之以断趾法。房玄龄与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上疏建议废除断趾法,认为如果单列此法,在传统的五刑之外,便又增加了刖足一刑,五刑就变成六刑了。

修律的宗旨是要宽刑,但实际上却是加刑,带来律令烦琐严峻的弊端。唐太宗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废除了“断趾法”,改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对于兄弟连坐之律,房玄龄等人也进行了改进,根据实际情况,有的会减刑,将连坐改为流放。

经过努力,房玄龄等与法司共拟定“律”500条,分为12卷,分别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确定了五刑、八议、赎法、十恶等相关内容,律法进一步简练,且变重为轻。同时,拟定“令”1590条,共30卷。

随后,又进行删减,留下700条,编成“格”18卷,即《贞观格》。另有“式”33篇。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斟酌古今,用刑宽简,唐太宗一朝,一直沿用,没有更改。房玄龄主持编修的唐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史家给予很高评价。

恪守臣节  知无不为

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一盛世景象是明君与贤臣合力的结果。作为太宗的股肱大臣,房玄龄能够恪守臣节,尽忠职守。房玄龄深谙为臣之道,不居功自傲,自惧盈满,知进能退,尤为重视崇让。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诏令拜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最终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十三年,朝廷又要给他加太子少师,这次他又上疏要求辞去宰相一职,唐太宗没有批准。当时皇太子要对他行拜礼,房玄龄坚决推辞不受。

在他看来,自己做了宰相多年,又得与皇室联姻,女儿做了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爱女高阳公主,家族地位已经极度显贵。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去宰相,都被唐太宗挽留。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崇让之举。 

房玄龄为人谨慎沉稳,偶尔有小的过错,都能及时、恭敬地请罪,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在一些关系朝纲的大事上,皇帝经常咨询房玄龄。例如,贞观十七年,废黜皇太子承乾,魏王李泰也因罪被罢黜,太宗征求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立晋王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太宗亲征辽东的时候,命房玄龄在京城留守,手写诏书:“你就好比汉朝的萧何,有你在,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所有军戎器械、战士粮廪,都由他全权处理。

房玄龄一生竭尽心力,孜孜奉国,朝中曾有大臣褒奖他:“为臣之勤心,玄龄为最。”长孙皇后去世前,曾嘱咐太宗要善待房玄龄,认为他侍奉时间最久,小心谨慎,出谋划策,并且从来不漏泄机密。到了晚年,房玄龄身体多病,还惦记国事。

当时,太宗征讨高丽,大臣们都不敢进谏,房玄龄在病中拟定奏疏,建议太宗停止拓地开疆,终止战争。太宗感慨道:“这个人都病到这种程度,还能忧我国家!”在他生病期间,太宗多次探望,临终前亲自到他家,悲不自胜。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去世,太宗三日不上朝,册封太尉,谥号文昭。

房玄龄有匡定社稷之大功。唐太宗曾与大臣提起当年创业的艰辛,指出贞观之前,跟随他经营天下、百死一生、功劳最大的是房玄龄。这是对房玄龄极高的褒扬。

房玄龄有为国家鞠躬尽瘁之精神。他辅佐唐太宗治礼、立刑,成《贞观礼》《贞观格》,皆关系国之根本,对贞观年间的制度建设、政治清明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明允笃诚,恭敬事君,明达吏事,饰以文学,以自己一生的功业诠释了中国古代贤相形象。

作者:常越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2年第9期,原标题“善建嘉谋  当为国器”

版式:林苗苗

责任编辑:金蕾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西安新闻网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