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北京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规划战略引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实践证明,“六个必须坚持”是推动首都规划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武器。新征程上,坚持城市总体规划战略引领,牢牢把握首都发展要义,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规律,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新时代十年的首都建设特别是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入实施,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讲得最多的就是城市规划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高度,对首都规划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深刻阐述,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所做的全部工作,归结起来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好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聚焦“伟大成就”,首都规划建设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新时代十年,北京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刻把握“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坚持规划战略引领,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为关系首都长远发展的重要规划、重要事项把关定向,亲自擘画、亲自主持审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副中心控规、核心区控规,为首都规划搭建起四梁八柱,首都规划体系得到历史性深化和完善。北京市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街区控规、乡镇域规划、专项规划,层层分解落实规划目标,连续5年组织开展城市体检评估,顺利完成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任务。“四个中心”功能全面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稳步下降,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首都规划向党中央负责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充分发挥把好关、管重点、强监督的职能作用,北京市严格执行首都规划重大事项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先后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首都规划重大事项28项,多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北京市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严格落实“双控”要求,2016年以来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稳步下降。近5年累计拆除违法建设约2.4亿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净减量约12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有序拉开城市框架,行政办公区一期、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广渠路东延建成投用,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北京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减量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北京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在严控规模的同时,20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均产出较2015年分别提升34%、54%。城市空间结构逐步优化,圈层联动不断加强,“摊大饼”式蔓延趋势得以扭转。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提速,绿化隔离地区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多点新城积极承接适宜产业和功能,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落地。生态涵养区坚持生态优先,京西地区加快转型,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都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科学合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北京市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确定“两线三区”全域全要素管控格局,严格管控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近年来,北京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划定“三区三线”,大规模复耕复垦,现状耕地已超过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66万亩耕地保护目标,规划对生态保护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大尺度绿化,精心打造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温榆河公园一期等城市绿肺,超额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8%。通过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建设了一批市民公园、小微绿地。截至2021年底,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平方米。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持续改善民生福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北京市紧扣“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教育、住房、养老等问题,创新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并向主动治理深化,兴起了一场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其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牵头聚焦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为35.6万套房屋打通了办证路径。坚持轨道引领城市,规划建设71个轨道微中心,深化交通综合治理,绿色出行比例提高至74%,慢行系统品质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数大幅提高。京唐城际铁路便利市民通勤,副中心铁路网越织越密。记者 常鸣/摄(京报网)
聚焦“六个必须坚持”,感悟推动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伟力新时代十年,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的一切成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校正了首都规划的方向,指明了实施首都规划的方法路径,提供了守住首都规划红线的强大政治保障。“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推动首都规划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武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首都规划建设工作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首都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贯穿党百年奋斗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做好新时代首都规划建设,要立足我国国情、北京市市情,从首都定位和实际出发,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新征程上,要坚决按照党中央批复的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来做工作,在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超大城市治理等方面,敢为人先、创新突破,打造首都样板,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创新,就是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新问题。近年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持续推进规自领域问题整改、营商环境改革,坚持破立结合,补短板、强弱项,探新路、守底线,形成一套新的制度框架体系,创造性推动解决办证难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三个基本原则,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坚持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因长期开发建设形成的资源环境超负荷等问题,提出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生动实践。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以“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为抓手,持续跟踪检视,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规划本身就是一门统筹的学问,系统观念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维。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率先实现了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实现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的转变,分区规划衔接专项规划。通过推动多规合一,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进一步把各方思想统一到落实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发展目标上来。这一系列经验做法就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立足“两个大局”,擘画首都发展蓝图,着眼区域协同,谋划首都职能定位,才有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格局之大、视野之广、目标之宏伟,是其与前六版最大的不同。做好首都规划工作,要有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自觉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首都规划,推动规划实施,确保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北京市“月季项链”超300公里。何建勇 摄(京报网)聚焦“使命任务”,在推动首都现代化建设中彰显担当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北京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是新时代对首都的要求,也是党和人民赋予北京的历史责任。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牢牢把握首都发展要义,坚定不移强化首都功能。始终把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摆在首位,以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为抓手,持续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严格建筑高度管控,抓好重点地区综合整治,营造安全、优良政务环境。全面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带动重点文物腾退利用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第四使馆区等规划建设,提升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推进“三城一区”和科创领域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坚持首都规划权属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央地联动,充分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中蕴含的巨大发展能量。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空间保障。以“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为引领,引导圈层联动发展。支持中心城区以提升促疏解,保持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强度,鼓励多点地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推动生态涵养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用好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强化对重点项目的跟踪、监测、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规自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加强规划和用地政策深度融合,不断跑出项目审批新速度,更好服务和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以首善标准抓好城市治理。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打造广大市民满意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大力推动城市更新,落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为城市提供更多活力空间。探索构建高品质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积极建设韧性城市,制定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建设,做好市政管线“消隐”、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科学把握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规律,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首都现代化建设要始终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高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水平。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统筹加强非建设空间规划管控,落实好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管住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快组织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在守好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质,不断优化耕地布局。立足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用好点状供地等政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集体产业增值和农民致富。作者:张维,中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书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3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版式:刘卫东
责任编辑:王焕宇
图片来源:京报网、视觉中国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