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对道德的追求,让人有明确的方向感、坚定的行动力,自尊自重,正道直行。不管处境如何,都始终坚持理想不变、原则不变。
颜回是孔子极为器重的弟子,《论语》中记有孔子对他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为何能做到不改其乐?孔子一语中的:“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之乐不在物质财富,在他的追求与坚守。胸怀仁德之正道,心中便会不断有充实之感,就能超越贫富,不会因身外之物的多寡而烦扰。
和颜回一样不改其乐的,还有范仲淹。他少时家境贫寒,只身外出求学,因生活艰苦,就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凝固成块后划为四块,拌上咸菜末,早晚各吃两块。
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少年范仲淹却不是忧一己之得失,而是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以济世救民为旨归,勤学苦读。
二十六岁时,范仲淹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的一生,曾数次被贬。他之不幸,却是地方百姓之幸。在他从政所经历的每一个地方,几乎都留下了后人的怀念。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观念中,穷达以时,德行一也,无论是得志还是不得志,从政还是不从政,道德的修养、品德的践行都要一以贯之。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理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等。
这些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融入中华民族血脉,铭刻于中华儿女心灵深处,不断影响着我们,也铸就着我们。
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勇于自我革命、立德固本的成长史。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奋斗,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坚定崇高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锻造成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共产党人的立德,突出体现在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深刻反映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
翻开党史,字里行间写满了“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坚毅执着。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过雪山草地,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跟着走”;面对核垄断,“两弹一星”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以帐篷为家、与黄沙为伴,为的是让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王继才32年坚持把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开山岛的上空,他坚信,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宁⋯⋯他们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铁心跟党走、虽九死而不悔。
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王尔琢在家书中写道:“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黄大发直言“我们修水渠用了36年,都是为了老百姓”,黄文秀抱定信念“建设家乡,让更多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他们用矢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公德。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新征程上,从中华传统思想道德资源中汲取力量,秉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明是非、晓荣辱、惜节操、知行止、尽职责,我们就定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作者:郝思斯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9月30日,有删减
责任编辑:刘卫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