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 艾瑞咨询 2022-01-20


研究说明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第一个具有规范性质的互联网金融法规,《指导意见》明确了网络借贷的含义:网络借贷包括个体网络借贷(即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个体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网络小额贷款是指互联网企业通过其控制的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向客户提供的小额贷款。本报告以个体网络借贷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中国网络借贷行业概述


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历程


从无序到合规,从增“量”到增“质”


P2P最早诞生于2005年的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P2P网贷公司,Zopa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借贷模式——P2P作为中介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和有资金需求的借贷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完成用户之间资金的借入和借出,整个过程无需银行介入。该模式逐渐在美国日本等世界范围内推广起来。两年后,中国开始陆续出现P2P试水者,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成立。但由于监管环境宽松、部分平台缺乏自律等因素,P2P公司跑路、倒闭事件层出不穷,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监管的介入和法规条文的颁布,行业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健康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中国网络借贷发展的金融环境


网络信贷用户规模破亿,让人又爱又恨的刚性兑付


2013年起,网络借贷借势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线上化使得金融服务更加高效和便捷的同时,网络借贷的高收益和低门槛分别满足了投融资者各自的金融需求,让这种新兴的借贷方式一度受到青睐。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信贷用户数量达1.6亿人,预计未来会以15.9%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


刚性兑付一直是中国金融行业的“传统”,连接资金端和资产端的P2P网贷自然也躲不开刚性兑付的争议。中国金融市场隐性担保已成常态,投资者难改保本付息的习惯性思维,坚信赔付机制应为投资风险埋单。虽然从用户角度来看刚兑迎合了投资者投资零损失的心态,但从宏观发展层面来看,这种隐性担保阻碍了资源优化配置,使风险定价一定程度上无效化,同时也削弱了市场对非理性投资的硬约束。投资者对违约风险和流动风险的错误预期,将会导致更多的刚性泡沫,使优劣标的的博弈更加复杂化。打破刚性兑付,加强风险教育,提高金融素养,中国的网络借贷参与者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砥砺前行。




监管时代走出合规之路


政策监管虽滞后但趋严


经历了六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网络借贷行业创新、风险与监管之间的矛盾达到空前高度。2013年底网贷平台倒闭潮来袭,而在2014年银监会方才给予网络借贷明确的政策指导,法律保障相对于风险暴露的时间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投资人、市场和监管部门的学习成本。2015年银监会宣布机构调整,正式将个体网络借贷纳入银监会普惠金融工作部的监管范围,由此结束了监管无主体的真空状态。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的颁布,从机构定位、资金存管、备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细则上的严规,让网贷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管理从紧力度。


☝  文字较多,点击大图更清晰~


☝  文字较多,点击大图更清晰~


网贷行业“1+3”监管制度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2017年初《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2017年下半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及《信息披露内容说明》,共同构成了网贷监管“1+3”(一个办法三个指引)的制度框架。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贷行业制度政策体系,促进网贷机构优胜劣汰,自此监管有法可依、行业有章可循。



IPO窗口期将至


资本态度谨慎,合规氛围助力企业上市


风投关注P2P行业始于2010年,人人贷等平台最早一批获得风投青睐。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10年4月至2017年6月,国内近170家个体网络借贷平台获得融资,发生了约296起投融资事件。其中,2016年投融资事件首次同比减少36.8%,这一转折点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监管政策的落地让资本市场重新考量行业估值、合规程度及发展潜力;二是行业合规所带来的同质化问题开始显露,如今好中挑优的抉择方式相比以往乱中选好的方式难度加大。此外需指出,融资次数的减少并不代表融资金额的降低,基本面良好、发展前景可期的优质平台均获得了业内居前的融资金额。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天使轮和A轮融资始于2014年,融资轮次往后逐年递推。尽管目前只有零星平台上市,随着监管政策的明朗、合规操作的加强以及业务可持续性的提升,融资企业蓄势待发,上市关键点将至。





二、中国网络借贷行业现状


中国P2P网贷行业市场规模


行业规模增长回归理性


2010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传统信贷的收紧为网络借贷发挥长尾优势创造了机遇。个体网络借贷凭借着门槛低、收益高、操作方便、灵活度强等优势迅速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早期频发的负面消息让整个行业经历了不短的阵痛期,但不容忽视的庞大网贷需求依旧推动P2P行业整体成交规模逐年增长,2016年P2P交易规模达14955.1亿。


另一方面,P2P行业交易规模增速由2013年的326.7%下降至2016年的70.8%,预计未来会维持在年均24.6%的复合增长速度。增速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监管政策的落地,资金池、期限错配等隐患模式被禁止,大量不合规平台被淘汰,时涨时落的投资者信心逐渐稳定,行业整体由野蛮生长进入健康发展节奏;二是,传统金融机构对线上借贷业务的跃跃欲试,以及以电商消费金融为代表的其他网贷形式的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P2P增速。




中国P2P网贷行业用户规模及交易金额


投融资用户双增,人均借款额显著降低


2016年,中国P2P投资用户规模为1271.0万人,借款用户规模为876.0万人,预计未来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自2013年至今,中国P2P投资用户规模始终大于借款用户规模,这与中国P2P的人均借款金额高于人均投资金额有关,在略强的借款需求下,必然会产生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局面。


此外,自2016年开始,P2P的人均借款金额跌破20万,究其原因为2016年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这是对借款人的金额约束;从P2P平台角度来看,借款限额变相取消了大额标的,这使得部分P2P平台将自身业务向消费金融领域转型,消费金融具备小额高频的特征,这在某一程度上拉低了人均借款额。




中国P2P网贷行业收益率及借款期限


降息是平台和投资人的试金石,借款期限递长


P2P行业的综合收益率由2013年的22.1%逐年跌至2016年的10.5%。原因有二:一是,获客和合规等成本的攀升压缩了P2P平台的利润空间,其中原先用高息吸引资金端、采用烧钱模式营销推广的平台如今更是面临着巨大的降息压力;二是,经政策监管筛选后的合规P2P平台数量有所减少,靠高息吸金的劣质平台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利息收益回落至正常区间。然而,降息背景下投资用户非但没有流失反而呈数量递增趋势。一方面,平台们利用降息的契机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创造一个更为安全可靠的投融资环境,增加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降息后高收益偏好型的投机者被过滤,平台获得高稳定性的优质客户群。


P2P用户的平均借款期限自2013年呈增长趋势,这是因为监管的明朗过滤掉了许多“捞一票就跑”的短期诈骗平台,同时P2P综合利率的降低意味着融资成本的减少,在某一程度拉动了中长期资金需求。




中国P2P网贷行业产业链



整改之下同质化分析


千企一面 - 健康合规副作用凸显


随着网络借贷行业整改的推进,行业呈现出运营资质、获客渠道、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这四方面的同质化趋势。一方面,行业同质化标志着市场扭曲的消除和市场纪律的强化,行业竞争度加剧,预示市场精神的回归;另一方面,高度相似的行业环境成为许多中小平台的发展壁垒,风控能力和口碑将成为平台能否获得更多流量、破局马太效应的关键。


☝  文字较多,点击大图更清晰~


同质化破局


资产端垂直领域细化,更精细的用户分层与定价


P2P资产端业务趋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2016年颁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自然人和法人的借款余额上限进行了规定,这意味着大额标的被禁, P2P平台面临发展小额标的的业务转型或主动退出。对此有以下解决方案:一是深耕垂直领域,挖掘更为细分的市场,以此形成差异化竞争;二是精细化运营,通过技术压缩风控成本,实现更精细的用户分层和风险定价。



资金端多元业务布局,线上营销发力


随国内资管时代的到来,经过多轮互联网理财市场教育,投资群体日益壮大。面对资金端投资用户的争夺,以及《暂行办法》中P2P平台不得混业经营的规定,不少平台选择了走集团化道路。“集团化”指的是P2P网贷平台升级为集团,设立不同子公司进行其他金融业务领域的布局,如基金、保险等,多条业务线并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P2P业务弱化为其中一项子版块业务,既能实现分业经营、满足监管要求,又能构建平台内部的金融生态,有助于集群优势的形成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此外,随着线下宣传推介被禁止,P2P平台获客渠道收窄,营销策略和推广方式在流量获客方面产生的作用愈加不容忽视。



数据赋能进行时


信息共享和技术输出是主要合作方式


风控堪称网贷行业的咽喉。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兴起至今,网贷行业征信经历了从0到1的飞跃,大数据技术将更多场景下的多维度、碎片化信息整合、解析和过滤,从不同的角度为传统金融无法覆盖到的长尾用户描绘出画像,打破了传统征信高成本和低时效的局限性。历经技术的革新和沉淀,网贷行业的风控能力已见起色,具体表现为数据的共享、数据效率的提升以及科技能力的输出。数据共享反映为行业共同搭建黑白名单数据平台,致力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打破数据孤岛;数据效率的提升反映为平台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实现更少贷款资料的提交、更短的信贷审批时间以及让信用更好的用户享受更低的利率等;科技能力的输出反映为头部企业将已有技术能力对外输出,帮助行业获得更加高效健康的成长。



网贷行业成本分析


获客和风控成本压缩平台利润空间


现阶段P2P企业的成本支出主要分为资金成本、获客成本、合规成本和风控成本四部分。在资金成本方面,由于个人资金不具备机构资金规模大、成本低、资金期限更长、资金集中且稳定等特点,所以个人资金的成本较高,而机构资金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项成本;随监管出台,问题平台的清理与淘汰对存活平台的品牌露出起到反推作用,使得资金获取愈加容易,实际上降低了资金的获取成本。在获客成本方面,日益激烈的流量争夺加大了平台的营销推广支出,影视广告和合作商引流所带来用户转化率最高,但相应的更烧钱。风控成本在平台总成本中占比很高,大部分用在人力、数据、技术研发等方面。总的来看,获客和风控成本成为平台最大的两部分支出,既间接地转嫁给用户,又压缩着平台的利润空间。




三、中国网络借贷发展趋势


数据市场规范日渐加强


数据监管有待补位,数据市场门槛或提高


P2P监管打响了中国网络借贷市场的监管头炮。纵观中国P2P网贷市场,国家政策分别对P2P运营资质以及业务操作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限定了P2P平台的发展轨迹,让借贷业务的开展有法可依。然而在P2P风控这一环节,对于数据的使用和管理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信息泄露与多次转卖等乱象时有发生,用户的隐私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为数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对此,未来监管可能会从数据确权、数据使用规范等角度切入。明确数据信息的归属及可交易性;利用金融科技有效打击数据非法流通问题,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追踪;在用户授权方面对数据提供商予以严格要求。



P2P资产端借力第三方支付


P2P平台金融能力与支付公司场景覆盖能力的结合


受现金贷监管的影响,作为现金贷主要资金来源的P2P公司,其资金出口收窄。这种资产端的受限会促使部分P2P公司主动寻求信贷资源,该转变的可实现路径之一便是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合作,依托支付公司的丰富场景快速实现信贷与消费的对接。可实现路径之二为P2P公司与场景方开展直接合作、自主搭建场景,当下一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P2P公司便是该种操作方法,但相较前者更为费时费资。预计未来,第三方支付公司在P2P业务中的角色,将会由原先的支付通道向前端业务发展,其在网贷行业的存在感愈强。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报告。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艾瑞咨询官方小程序,获取艾瑞最新行业数据、及各行业报告。  ☟ ☟ ☟



如果您对我们的业务感兴趣或想进一步合作,可以直接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026-2099

 咨询邮箱:ask@iresearch.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