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查看及下载34页PDF高清完整版报告
互联网医疗丨研究报告
全文字数:5823字 精读时间:15分钟
未来趋势:从技术角度考虑,未来大数据AI将更多融合入互联网医疗诊后,制定的标准化制度将辅助临床及管理决策。从行业融合角度考虑,医康与康养将更加深度融合,并在未来将有很大概率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并实行。
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阶段概述
从以诊断治疗为中心,到以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为中心
自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以来,远程医疗逐渐互联网化,互联网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以来,在新医改的冲击下,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公司合作,大力开展信息化工作,不断优化看病流程,基于PC端开展在线预约、挂号、咨询等服务。2015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智能设备使简单的医疗服务如线上问诊等成为可能,但整体仍是以诊断治疗为中心。直至近一年来,互联网医疗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通过协调平台与医生团队,将服务范围从单纯医疗延伸至全健康流程,提供慢病管理、院外护理、院外康复照护等,构建真正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闭环。
互联网医疗诊后定义
场景包含院内外,内容包含从治疗到康复的全生命管理流程
从治疗到康复的流程一直以来就是医疗的重点内容。每种疾病在经过治疗后,预后、并发症、生存周期等都需要继续了解和关注,治疗带给患者的利弊,也需要长久的随访。但一直以来,线下诊后面临诸多难题如:1)由于患者依从性差造成的复诊难题;2)传统模式下患者的长期随访和指导治疗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中很难实现;3)患者因药就医、用药指导等难题。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医疗诊后行业作为一个独立赛道,可以协助线下传统模式在院内的信息共享,院外的处方外延、复诊管理及诊后照护等方面不断拓展创新,帮助解决应对线下诊后管理日渐突出的现实问题。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必要性:医护资源
中国医护资源逐年攀升,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国医疗技术及医护资源逐年攀升。据艾瑞推算,至2019年千人医生数已达到2.4人,千人护士数已达到3.2人,虽然我国千人医生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中国整体医护资源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护士资源尤为紧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护士占总人口约5‰,而目前我国护士仅占总人口3‰左右。艾瑞认为,如果能在诊后院内阶段优化信息系统流程,并在诊后院外阶段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增加医患交流的机会,将会有效提升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并且互联网赋能医疗诊后也会促进医联体的建设,二者共同作用,将会使我国目前的医护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必要性:院内流转
中国平均住院日不断降低,仍需多途径增加医疗效率
在我国医护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最少耗费,达到最优疗效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方向。2015年至2019年以来,我国平均住院日不断下降,病床流转率增加。但仍要看到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医疗效率仍显不够。根据艾瑞估算,美国在近20年来医院总数减少约23%,病床数减少约39%,但平均住院日仍在不断下,相比而言中国在近20年来医院总数增加约86%,病床数增加约165%,因而目前美国医疗效率远高于中国。艾瑞认为,通过互联网医疗诊后的介入,将可使部分患者在院外进行疾病管理,进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并可有效提高医疗效率。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必要性:节省成本
线上相比线下节省医疗成本,推动社会健康高效发展
相比线下医院的熙熙攘攘,线上医疗方式对患者就医体验有着较大的影响。线上诊疗的模式,尤其是在复诊及诊后阶段,可有效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照护成本、交通成本及时间成本。根据艾瑞测算,诊后阶段线上模式算上线上问诊、医药及医护到家的医疗服务成本,平均单人每次医疗成本仅395元。然而线下就医的模式平均成本则高达每人每次1,080元。相比而言使用互联网医疗诊后方式,能够节省更多医疗资源,提高全社会医疗效率,让饱受疾病困扰、有着诊后医护需求的人群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和更舒心的就医体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健康高效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技术核心-平台搭建
平台搭建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助推患者就医体验
互联网医疗诊后平台的搭建,可有效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原本臃肿的服务环节。平台搭建起到的良好效果包括:1)改变了传统医疗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医疗效率;2)能够对医疗成本做出合理估算及有效管理,节约并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3)加强了过程控制,有效提高了医疗以及护理过程的环节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可提早处理,将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4)网络采集数据可提高采集率及信息分析水平,提高了整体的保障服务能力,实现了卫生资源的共享;5)强化医院自动化管理,助推患者良好的就医体验。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技术核心-知识图谱
依据知识图谱构建标准化程序,为智慧医疗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的知识图谱构建主要是从医疗大数据或标准指南中拆解分析得到。分析的过程包括构建、规范化、存储、管理和挖掘,通过对比真实世界数据与知识图谱,可有效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国内外典型的诊后知识图谱包括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计算机化临床决策支持的DKG图谱;融合了包括CCC、NNN、interRAI等国际护理标准知识库,形成的智慧护理标准化程序的PIO图谱;用于预测未知的药物不良反应的ADR图谱;用于儿科疾病预测的儿科混合知识图谱等。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政策导向
诊后与养老紧密结合,得到政策大力支持
政府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政策一贯较为严格。由于互联网可能会使医疗责任的界定变得较为模糊,因此相关政策也会更为谨慎。但诊后康复护理及慢病管理多为老年人需求,且政府希望能够借助社会力量减轻由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压力,因此诊后相关的医疗活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15年至今,政府不断鼓励以线下医疗或非医疗机构为依托,做好院内院外的医养结合工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依托互联网平台去辅助诊后相关工作,并于2019年专门提出“互联网+护理”的试点工作方案,推动互联网医疗诊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需求端市场规模
行业需求不断增加,2020年行业需求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人群开始知晓并重视自身所得疾病,并因此使线上医疗诊后需求不断增加。根据艾瑞测算,诊后医疗及护理的线上渗透率不断提高,从2015年渗透率不足5%,至2019年已达到8.5%。预计2019年整个行业需求端规模已高达2,839.6亿元,预计2020年行业需求端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目前行业存在的痛点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缺失、医护缺乏服务动力以及患者要求不断增高。其中行业标准的缺失会导致各企业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长远来看并不利于行业发展。目前行业亟需能够有实力、有G端资源的企业协助政府去制定赛道内的统一标准规范。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供给端市场规模
供给端增长快,预计2022年行业供给端将突破千亿规模
互联网医疗服务及技术支撑平台长期以来是互联网医疗诊后的重点内容,其包括诊后慢病管理、医药服务、诊后平台搭建、诊后平台外包等。相较而言,互联网诊后照护服务起步较晚,2019年在整体互联网医疗诊后中所占比例仅为5.4%,但随着护理需求不断增长及长护险等医保政策加持,艾瑞预计在未来三年互联网诊后照护服务将快速增长,其所占比例也会不断扩大,预计2022年占整体互联网医疗诊后比例将提高到17.8%。预计整个行业供给端于2022年将达到1,124.1亿元。供给端的痛点包括同质化医护服务的缺乏、盈利模式的缺乏以及医护专家资源的缺乏等。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产业链分析
产业外延可达康养服务,产业链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
互联网医疗诊后产业链由上游诊前管理及中下游的院内诊后管理及院外诊后管理构成。院内诊后管理主要包括诊断后医院后处理的全程,需要互联网医疗公司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服务,搭建包括HIS、NIS、RIS等平台,并将信息尽可能做到区域化联通,以便延伸至院外诊后部分。院外诊后管理主要包括诊后随访、慢病管理、处方外延,将部分可能的治疗放在院外进行,更好的节省医疗资源并提高医疗效率。整个产业链涵盖包括健康、亚健康和患病的全人群,关注全生命健康问题。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产业链图谱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赋能场景分析
互联网赋能医疗诊后各场景,推动医疗多元化发展
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正推动传统医疗向个性化、人性化、动态化的多元道路发展。对于互联网赋能的医疗技术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力图打造一个通过全流程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健康/亚健康/患者健康管理体验的新型医疗模式。以医院及照护机构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或生活照护服务为例,通过互联网,可将原来只能在医院或专业护理机构内部进行的伤口处理、静脉采血、糖尿病足护理、胃管更换、皮下注射等操作全部变为上门服务,极大提升用户的就医体验。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竞争力分析
医师资源及支付环节打通为基础,用户体验决定竞争力上限
在目前发展阶段中,除之前各企业一直在着力竞争的医生资源外,护师资源、心理咨询师资源、营养师资源等也将越发凸显其重要性,能获得专业性强的优质医师资源或是能够建立属于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库将成为行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此外,对于线上医保支付的政策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能更早打通线上支付环节的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而用户体验最能直接展现企业的竞争力。艾瑞认为,除满足优质医师资源和打通支付环节两个基础项外,能够在用户体验上下更大功夫,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界面设计、平台响应速度、AI小助手等将会巩固企业竞争力,产生更强的护城河效应。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支付方分析
“医保为主,商保为辅”模式,构成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框架
国家医保与商保健康险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下两种基本的医疗保障方式。其中医保作为主要保障手段及支付方,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医保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正在试点的长护险。目前长护险处于小步快跑的试点阶段,2020年5月,国家医保局推出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艾瑞认为,未来长护险将会逐步推广,并能有效覆盖医疗诊后护理康复部分,与医保、商保一道为老年人及失能人群支付诊后医康养的费用,有效降低该群体的医康养自费压力。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商业模式分析
行业间联手协作,共创“医+药+险”的协同商业模式
医疗诊后领域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面对的主要是慢病人群。其对医疗资源有非常强的依赖性,庞大的医疗产业链靠单家互联网企业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及事件,因而互联网医疗诊后需要内部多个行业间联手进行深度合作。目前,互联网医疗已越来越倾向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通过为线下医院、药企、连锁药店、保险等提供深度垂直的技术支持或运营服务,得到从中分润的机会,从而解决盈利的问题。“医+药+险”的协同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诊后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市场趋势
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刺激供给端市场快速拓展
由于过去几年整体医疗大环境仍较为保守,医保支付、处方药线上购买等尚不明确,再加之移动端诊后管理技术有限,共同导致了盈利模式的长期不明晰,使得市场上供求方缺乏动力。根据艾瑞推算,2019年互联网医疗诊后市场供给端仅占需求端规模的1/10左右。但是,随着2020年多项政策的出台及国家医疗大战略方向的明晰,以及疫情对于互联网医疗诊后的推动,使得互联网赋能医疗诊后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务可及性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需求的井喷也将刺激并加速供给端市场快速拓展。根据艾瑞推算,至2022年互联网医疗诊后供给端规模将提升至需求端规模的1/4左右。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技术趋势
结合AI大数据制定标准化制度,辅助临床及管理决策的施行
互联网医疗诊后技术支撑在医院端的应用基础包括HIS、NIS、RIS、PACS等信息系统,依托于医院管理系统、成像系统、院外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用户医疗及护理信息的采集、储存、处理、检索、通信,进而降低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概率,在提升医疗护理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医院及平台的经济效益。未来互联网医疗诊后技术将更多结合AI大数据,建立可以连接医院、药店、保险公司、体检机构等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应用平台及数据接口,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辅助临床及管理决策的施行。
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融合趋势
医康与康养深度融合,新型模式助力长护险政策落地
2020年5月,国家医保局推出《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决定进一步扩大长护险制度的试点范围,而推进医康与康养的深度融合正是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之一。随着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群众对于医疗、康复、养老的需求日益增加,除患病、失能人群外,慢病、亚健康人群也亟需医康养服务。艾瑞认为,互联网赋能的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康养服务的医康养结合平台,未来将有很大概率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并实行,并助力中国医疗大健康整体政策的落地。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查看及下载34页PDF高清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