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22年中国低代码行业研究报告
低代码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发展背景长期视角中,低代码平台将企业需求与自主开发深度融合,打造出可持续性的、紧跟变化的IT服务能力来经受瞬息万变的时代考验。但企业要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仍需保持创新动力,而低代码能够赋予普通业务人员开发技能、加速创新想法落地,帮助公司探索新的业务增长路径。
发展路径低代码更强调敏捷开发的能力,以此为基础不断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融合形态演进,从表单驱动、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演进。无代码则更强调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不断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产品的高阶能力,使得产品易用性和功能性更为强大。
应用渗透低代码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渗透率受产品功能覆盖度和应用场景复杂度两方面共同影响,中小企业一般业务场景由于需求简单,且通用性较强,低代码渗透较早,应用覆盖更为全面,随着产品技术积累和需求侧认知提升,不断由中小企业个性化场景、中大型企业创新应用场景、中长尾场景向中大型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渗透。
市场规模低代码行业经历了2017-202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增速开始有所放缓,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及疫情的助推下, 2021年低代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5亿,增长速度为72.4%,预计未来4年复合增速达到44.1%,2025年中国低代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8.4亿。
趋势洞察趋势一:应用场景延伸,接力工业互联网渗透最后一公里,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趋势二:技术融合加速,与技术板块融合深度增加,横向扩展平台能力纵向加深业务交互。趋势三:聚合平台入局破局零和博弈,聚合生态共推低代码行业水涨船高。低代码与企业数字化
短期拉低数字化门槛,长期提升创新动力与技术自主性
低代码易用性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时间与金钱成本门槛拉低后,其流程设计的环节在将企业运转机制落实到“白纸黑字”的过程中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业务或组织运转流程。长期视角中,低代码平台将企业需求与自主开发深度融合,打造出可持续性的、紧跟变化的IT服务能力来经受瞬息万变的时代考验。但企业要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仍需保持创新动力,而低代码能够赋予普通业务人员开发技能、加速创新想法落地,帮助公司探索新的业务增长路径。
低代码行业内围发展动力:开发供给侧
技术规模与API标准化程度提升,易调用赋能低码产品升级
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云服务已在供给端形成较为稳固的市场格局,上云与用云成为需求侧的共识,为其他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本盛末荣,在云计算的支持下,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进一步完善,预计到2024年AI开放平台市场规模将达到580亿,API也进入REST架构时代,向着标准化稳定化趋势前进。API与各技术的齐头并进使得多种技术资源输出更加便捷,客户和普通大众可以在低代码平台上使用企业通过API输出的技术资源来完成各自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这并不需要付出大量的研发成本及时间就可使低代码产品能力的发展更上一层,增强产品的易用性与客户的使用体验,推动整个行业进入新的增长曲线。
低代码行业内围发展动力:开发需求侧
企业数字化陷结构僵局,大比例企业亟须避免时间机会成本
企业数字化是开发需求侧的热门动向,然而数字化在项目实施周期与战略实施程度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企业数字化项目实施周期上,七成企业数字化项目实施周期处在1年到1.5年之间,并且多数短周期的数字化项目属于简单开发类别,企业级项目的快速开发需求仍未满足。企业数字化策略发展阶段上,图中横轴从左向右数字化战略成熟度不断提高,但企业数量分布呈双峰现象,头部与尾部阶段的分布集成程度相似,因而仍需工具来推进战略级别距离并让峰值向着战略高度成熟期前进,以达到结构优化的理想局势。综上所述,这种局势推动了低代码工具的闯入,在优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数量分布结构的同时,压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时间机会成本,即:当前完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带来的收益要成倍于几年后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收益。
低代码行业内围发展动力:人员结构
人才供需缺口短期难补,价格攀升成供给替代品“磁吸力”
在中国2022年春季的互联网主要技术方向招聘需求统计中,岗位规模同比增幅在20%至90%之间,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仍盈千累万,但是人才供给侧却存在着人才结构失衡现象。高端人才稀缺,低端人才虽有冗余但因岗位价值不高,薪资较低,招聘依旧困难,“招聘难”在高低两端均有凸显。
显然,来自供给端的阻力使得供需的秤杆无法平衡,人才资源的相对缺口使得工资上涨,企业IT成本上升,攀升的价格对供给曲线的右移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即提升数量便可获得更多利润。然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难以快速完成市场的供需自我调节机制,缺口为供给替代品出现提供动力以抚平需求达到市场供需平衡。综上所述,人才市场供需缺口的调节为低代码工具的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
产品发展路径
低代码从集成向数据服务演进,无代码从广深提升高阶能力
作为广义低代码的两种产品形态,低代码和零代码的发展路径有所差异。低代码更强调敏捷开发的能力,在产品的可扩展性和集成能力上更强,以此为基础不断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融合形态演进,进而可以从轻量级分析页面到具备处理复杂报表和数据的能力,从表单驱动、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演进。无代码则更强调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在满足客户基础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产品的高阶能力,使得产品易用性和功能性更为强大。广度上,可以在基础组件之上进行开发框架的研发。在深度上,则可以在基础无代码平台能力之上增加组织权限架构管理、企业级管理后台等高阶能力,丰富无代码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场景。
应用渗透路径:分场景渗透路径模型
受产品功能覆盖和应用复杂度影响由个性场景向核心系统延伸
低代码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渗透率受产品功能覆盖度和应用场景复杂度两方面共同影响,中小企业一般业务场景由于需求简单,且通用性较强,低代码渗透较早,应用覆盖更为全面,随着产品技术积累和需求侧认知提升,不断由中小企业个性化场景、中大型企业创新应用场景、中长尾场景向中大型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渗透。
厂商发展路径
多类型厂商入局低代码平台,基于厂商基因延展差异化竞争
低代码赛道的竞争越来越多元化,厂商类型覆盖原生低代码厂商、SaaS类厂商、传统软件厂商、中台类厂商以及云厂商。面临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同类型的厂商由于原始基因不同,发展路径亦不一样,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低代码赛道展现出差异化竞争能力。
低代码厂商图谱
聚合平台型厂商入局,助力原生低代码厂商引流造势
低代码市场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原有低代码厂商多以应用开发为主,随着低代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认知度提升,亟需资源整合和产品间互联互通,低代码聚合平台应运而生,聚合平台通过聚集其他应用开发型低代码厂商,提供厂商和客户的双向交易平台。
低代码挑战一
产品对于业务人员的易用性和企业内部培训机制有待加强
低代码开发相对传统软件开发形式大大降低了操作门槛,且使用群体也从开发人员向业务人员渗透,但从应用现状上来看,普通操作者无法熟练的独立完成应用搭建,仍需要技术人员在一线业务人员和厂商之间进行沟通。一方面是低代码产品本身的易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包括底层技术框架和可视化界面的呈现;另一方面企业在采购低代码产品后无法提供相对完善的培训机制,导致员工对低代码的接受度和上手能力进程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代码应用的广泛性。
低代码发展建议一
关注渠道下沉带来的需求机遇,产学研一体化助力区域发展
针对低代码本身面临易用性和市场需求广泛性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人才短缺,如果人才发展得不到解决,低代码在一线城市需求市场和渠道下沉市场中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而面对庞大的未渗透的市场空间,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或将给行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产学研一体化主要是在政府、低代码厂商、当地高校三方参与下,各自角色相互配合,实现“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正循环模式,助力区域人才发展和低代码的快速落地。
低代码挑战二
低代码边际价值未完全释放,厂商规模化发展尚存在阻力
低代码产品通过提供应用开发平台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将侵蚀原有需要定制化开发的市场空间,替换掉软件中非标准化开发部分,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和业务创新。原有定制化开发的传统软件集成商或转型做自己的低代码产品,或与低代码厂商成为生态伙伴进行合作开发,提升整体市场的开发效率。但目前低代码产品除了提供标准产品开发平台外,面对企业的个性化场景需求,仍需要投入一定人力进行定制化开发或二次开发,并实施交付,没有完全发挥出低代码的真正价值。企业尤其是中大型企业复杂应用场景中产品定制化过重仍是制约低代码厂商进行规模化扩张的主要瓶颈之一。
低代码发展建议二
产品+服务两条腿走路,关注业务和平台的结合应用
针对产品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平衡问题,低代码厂商的发展模式逐渐出现分化。无代码厂商天然具备轻量级交付基因,但是为了满足更多应用场景的需求,逐渐增加定制化开发的服务内容,而低代码厂商则由原来需要定制化交付的过程逐渐抽象出更多通用模块进行商业模式的轻量化转型。面对不同场景和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厂商的定位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产品+服务两条腿走路,且两者的收入结构占比愈加合理化。通过调研发现,产品收入占比60-80%之间,服务收入占比20-40%之间是相对比较合理的范围。且产品的拓展中需要和业务场景和行业需求更加紧密的结合,服务交付部分则可以根据客户的核心程度及交付难度选择厂商自身交付还是与第三方集成商合作交付。根据厂商自身产品特征和定位进行结构调整,使得客户满意度和厂商运营能力最大化。
低代码挑战三
产品应对企业痛点的能力有待提升,需多维度增加客户忠诚度
低代码产品功能和需求的匹配度是影响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而当前低代码产品在满足企业个性化、敏捷化需求的同时仍面临较多匹配挑战。首先,低代码平台与企业原有架构体系的匹配不足会造成体系混乱、数据隔离等痛点。其次,低代码与企业对数据应用需求的匹配度不足会导致数据应用不充分,只能完成简单的数据收集、流程审批等应用,且会形成数据孤岛,给企业造成更大挑战。再次,低代码的技术融合能力和企业对于新技术需求的匹配度决定了低代码产品能否快速跟上市场变化,满足企业业务创新和对新技术应用发展红利的需求。最后,低代码开发与企业本身IT团队能力的匹配也决定了低代码产品的适用性和用户体验满意度,当前低代码产品更多集中在自身功能的考量上,对于客户的团队特性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入。
低代码发展建议三
加深iPaaS+aPaaS 技术融合,关注产品数据联动应用
针对低代码产品功能和需求的匹配度问题,可以通过加速iPaaS和 aPaaS 的集成和融合来优化。应用系统建设往往会和已有的系统进行大量集成,iPaaS层级可以帮助客户专注于解决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的问题,实现大批量的数据传递、转化、异构系统整合等,大幅提升集成效率。此外,aPaaS上面会构建大量业务应用,iPaaS+aPaaS的融合会沉淀大量中间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被采集、加工、处理、分析后形成数据资产,加速数据资产在企业中的联动应用,增加企业数据应用价值。
低代码厂商投资尽调:盈利结构
研发成本和获客成本占比较高,多数厂商未实现盈利
目前大多数低代码厂商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研发成本和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占据成本结构中的绝大比例。但根据厂商商业模式的差异,盈利结构有所不同,国内标准产品交付型厂商由于以售卖标准产品或平台为主,营收来源单一,但成本结构相对稳定,研发成本占据一半左右。而项目交付型厂商服务链条较长,涉及后期项目实施和交付成本,会吃掉一定比例的毛利。对比国外厂商来看,由于国外低代码厂商获客方式更为直接,且头部品牌效应明显,主动客户线索较多,整体获客成本低于国内厂商,盈利能力相对较好。
低代码厂商投资尽调:盈利拐点
进入核心业务流和降低销售成本是关键,短期盈利难现拐点
低代码厂商未来盈利能力是资本市场态度回归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低代码厂商目前仍面临着成本高、竞争激烈、同质化产品严重、行业集中度低等经营困境,且多数厂商处于早期市场摸索阶段,产品客户定位、行业经验、产品技术等仍需市场验证,盈利拐点仍需时间。根据艾瑞咨询判断,盈利拐点的出现具备以下几点特征:1.积累细分赛道20-30%客户,具备一定头部效应;2.产品技术相对成熟,进入核心业务流;3.规模效应显现,开发和维护成本降低;4.销售费用下降,客单价稳步抬升。未来,随着需求端爆发及供给侧环境优化,预计3-5年会有一批厂商率先进入盈亏平衡周期。
低代码厂商投资尽调:市场空间
腰部客户占比提升拉动整体市场需求,预计2025年达到118亿
低代码行业经历了2017-202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增速开始有所放缓,但相对其他企业服务赛道仍处于高增长阶段。从当前低代码行业客户结构来看,中小型客户在数量上占据主要部分,但大型客户为低代码厂商带来的营收却占据一半以上,客户结构呈现两级分化状态。2021年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及疫情的助推下,低代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5亿,增长速度为72.4%,主要增量一方面来自于应用场景在各个行业的渗透率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厂商对低代码产品不断迭代优化,低代码的客单价亦有所抬升。未来,随着腰部客户需求的提升,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客户质量及续费率提升,低代码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未来4年复合增速达到44.1%,2025年中国低代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8.4亿。
低代码趋势一:应用场景延伸
接力工业互联网渗透最后一公里,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
工业互联网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并向交通、物流、能源等多实体经济领域渗透,加速产业数字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从采集、分析,再到综合数据进行应用开发集成,工业互联网面临的细分应用场景不断分裂,且渗透的垂直行业种类日渐增多。末端需求种类的量变带来的海量项目开发将阻碍厂商正常商业模式下的规模化营收产生,也会进一步阻碍工业互联网渗透的最后一公里。因而,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工具出现在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应用开发集成场景中,发挥短周期灵活搭建个性化应用的优势,快速满足末端多样化需求的定制,并与原有系统集成打通,减轻工业互联网供给商开发负担,借助工业互联网的铺开加速与实体经济使用场景的融合。
低代码趋势二:技术融合加速
与技术板块融合深度增加,横向扩展平台能力纵向加深业务交互
低代码平台可通过API等方式,在成本最小化条件下接入数据开发、人工智能、RPA、IOT等高研发密度类的科技功能板块,横向最大化扩展平台能力。能力的提升使得产品在专注自身业务成长的同时仍可进一步为需求侧提供打通数据孤岛、自动化重复劳动,智能化操作等高等级服务,加强业务场景的融合深度,进而提升产品可使用范围与粘性。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并成为彼此发展动力,技术的交互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也满足了VUCA时代下企业对智能用数及敏捷决策的迫切需求。未来,低代码将进一步增加数据开发、人工智能、RPA、IOT相关细分能力的调用量,从而发展更多垂直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加速企业全面深入数字化转型。
低代码趋势三:聚合平台入局
破局零和博弈,聚合生态共推低代码行业水涨船高
低代码供给端参与者角色分化明显,进而导致产品方向、竞争格局、擅长领域差异性强,难以产生规模化收入。而平台可提供名誉担保与多客户渠道、降低诸多交易费用等好处,托起低代码厂商需求,进一步拓展自己产品渠道并提升顾客流量。综上,各取所需成为生态聚合的首推手,然而生态战略带来的长期好处才是聚合趋势的支撑力。长期视角下,聚合后平台生态通过统一服务标准与积累客户数据等手段推开市场、积累数据资产进而稳固客户、升级产品进而稳步增扩行业规模,发挥价值共创、共同演进、共同专业化的生态战略优势。
查看及下载完整版报告
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查看及下载更多PDF高清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