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天不值得!我就要用最贵的眼霜熬最晚的夜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2019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益智护脑。而近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将“报复性熬夜”概念带入了舆论视野。

何为“报复性熬夜”?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里面,描绘了这样一类年轻人:每天凌晨两三点在微博立一个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一个名为“12点睡觉”的微信群,倡导“在夜里12点前睡觉”……他们明知道熬夜有害,却依然熬夜。

心理学上的解读


按照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不自觉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这种缺憾,缓解焦虑,减轻内心不安。而“报复性熬夜”,即源于上述的补偿心理:白天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弥补未被满足的需要,从而获得发泄的快感与摘掉面具的真实。追崇“报复性熬夜”的网民认为,这种心理上的代偿机制给自己提供了排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的渠道。“我就是沉迷于这种感觉,周围安静,不拘泥于任何姿态,太放松了”“要独处、要找回自我,于是只能跟表针死磕。感觉只有这时,自己才是自己”。



“报复性熬夜”中都在做什么


“刷一遍‘朋友圈’,刷一遍微博,逛一下淘宝,看看在追的剧有没有更新,再看一遍我喜欢人的‘朋友圈’,再看一遍我喜欢人的微博,看一下谁给我喜欢的人点赞了,再去把他点赞的人的微博给翻一遍,天亮了,我睡了”。这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副漫画所配的文字,大抵描述了“报复性熬夜”者的行动曲线。很多年轻人认为,只有这些才能放松自己劳顿一天而疲累的身心,凌晨两三点也精神亢奋,把“一天24小时”变成了“一天24+小时”,同时给自己一个审视自我的机会,并给自己做自己的时间。当然,还有一类行为,比如一天24小时恨不得20个小时用来打游戏、上班追剧下班还追剧……这些都是不值得被同情的。



“报复性熬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抗?


有网民认为,“报复性熬夜”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反抗被剥夺的时间、反抗生活的不如意、反抗周遭施加的不自由。而这反抗背后是一种无奈。这种论调为“报复性反抗”赋予了唯美色彩,更让推崇者欲罢不能,“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有媒体评论直接驳斥这种看法,认为过于牵强附会,生造“报复性熬夜”这一概念来渲染当代年轻人生活的苦闷,无非是另一种制造焦虑的手段罢了。过度强调负面情绪,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反倒更像是一种无病呻吟。




“报复性熬夜”的诱因


明知熬夜有害身体健康、明知道熬夜会影响工作生活,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报复性熬夜”,宁愿“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膜”呢?有媒体分析了两个原因:一方面,在繁忙而压力巨大的工作之际,一些年轻人因时间被高度控制而具有极强的驱使感。职场上的奔波与劳累,造就了身体上的疲劳,而无法控制与主宰自己时间的失控感,也需要选择一个释放的通道;另一方面,“报复性熬夜”是在强大内心焦虑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示,凸显一些人深重的精神焦虑,这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也有媒体评论指出,“报复性熬夜”现象的背后,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其社会原因。现实中,工作超支了大部分时间,不少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便去向睡觉索要时间,这便造成了熬夜现象。




如何化解“报复性熬夜”


有评论指出,年轻人“报复性熬夜”是一种扭曲的自我放纵,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解决,一旦形成泛化的亚文化,不断流行和固化,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效应。也许,只有尽可能地拔除年轻人身上的压力和心中的焦虑,他们才能舒坦入睡。评论同时指出,还有一点需要警醒,“报复性熬夜”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之间,不能画上等号。今天,为了消解现实中的一些焦虑,别再不断炮制了。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苏玥)


更多新闻:

81192,请返航!强大的中国海军等你回家

2019“地球一小时”,除了熄灯,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舆情大讲堂】重大突发事故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层级


编辑:邱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