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两则)

张立宪 读库 2021-01-1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之二

时隔十二年,让我们继续探讨,《读库》需要什么样的稿件。

十二年前,我写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一文。当年的取舍标准,现在依然不变,有意愿成为《读库》作者的朋友,还请继续参阅。

因为有那篇文章管着,所以十二年间我们在节省许多沟通成本的基础上,收获了许许多多好文章,《读库》也得以生存至今。如今,我们再来加些新的内容,以及当时没有说到的方面。

如今还能坚持写作的人,内在的驱动力毋庸置疑,笔下所出,一定是自己爱写的,否则也抵抗不住自身的懈怠懒散和外界的干扰诱惑。但另有问题同样需要正视:这些内容,是他人需要的吗?是别人爱看的吗?

传播学中有一个词叫“贴近性”,即人们对离自己更近的信息感兴趣。这种贴近性考虑更多的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贴近,诸如新近发生的,诸如就发生在所在城市乃至所住街道小区的,但有另一种贴近性同样大有文章可做,就是心理和情绪上的贴近性。一篇文章,也许说的是远在异国他乡或猴年马月的事情,跟读者貌似八竿子打不着,但它的内容能唤醒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智识上的好奇心,照样能触发读者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人觉得自己与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有关联。这种“关系稿”,就是读者需要的。

写作当然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以写作者为主导,遵从的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但它也需要照顾、体谅读者的感受。一个好的写作者,需要做到“我想写”和“人爱看”之间的微妙平衡,否则只写给自己看好了,不需要打扰到他人,或唤起他人瞩目,也就不能成其为大众出版物,成其为公共写作。

对于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来说,所谓“格局感”,不只是对文章系统结构的把握和掌控能力,也包括眼观六路的宽广视野,知道这世上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从事这份工作,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者和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无论是文章的题材角度,还是风格个性,都不仅要突破自我,还要在写作之林中彰显新意和独特价值。就这一点而言,仅靠自信是不够的,仅靠坚持不懈地写作也是不够的。作为编辑,我看到许多作者写得不够好,正是因为读得不够多,于是一篇凝结心血的文章成为老生常谈。

写作者不仅要看到其他的写作者,还要看到读者,了解自己的文章和目标读者之间能够达成的共识和默认值。默认值以下,无需赘言;默认值以上,正是仔细交代、展开铺陈的地方。有了这样的体察,节奏和结构顺理成章。否则容易在人所共知的地方浪费灵感,同时对无人履及的处女地视而不见。写作重要的是决定写什么,最关键的“开题”,不仅包括文章的主题和主体,也涉及每一个段落、每一处语句都有详略得当的处理和呈现。

在网络传播无比便捷、自媒体社交媒体风起云涌的当下,所有的热点都需要警觉。《读库》的文章,已经自觉规避了那些人人知道的大事件和热门人物,因为热点的另一面意味着过度开采,以及受众的认知疲劳。热得快的东西冷得也快,我们追不及。

成熟的另一面是老到世故。许多作者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审查意识以及丰富的审查经验,很清楚什么样的东西才可以写出来,什么样的内容不能够写。衷心希望您不要主动做这样的自我阉割,把这种审查的工作交给我,我会诚实负责地对待您诚实负责的文章,在编辑的职权范围内,对您的文章做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所有的改动最后也都会经过您的过目和认可。

请把您最本真、最饱满的状态留给我这个“第一读者”,然后我会转身成为“第二作者”,与您一起完善您的作品。如果文章的第一个读者都看不到她最真实的样子,只能说,下笔时的拘谨和遮掩,会让事实无从查证,也会让我们愧对子孙。

《读库》结识的人与文,都没有太大的利益驱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作者放弃自己的权益。对于一个认真负责的写作者来说,经济上的回报是最实在的认可与尊重。读库出品的所有图书,都会在出版六天之内让作者收到样书,其中的单行本图书,我们会在出版一个月之内让作者收到出版报表和版税;《读库》所刊文章,我们会让作者在六天之内收到稿费,即使您表示并不看重这些。

期待您的来稿,或者把您视野范围内的好文章推荐给我们,或者向您身边写出好文章的朋友推荐《读库》,我们的投稿邮箱:
666@duku.cn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之一

一些想给《读库》投稿的朋友会先来封信,问对稿件有什么标准和要求,或者问,《读库》需要什么样的稿件。

嗯,请让我来回答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复杂问题。

《读库》需要什么样的稿件?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您想写什么样的稿件?如果您有足够的写作热情的话,这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先按照自己的意愿,将稿件写出来,不用管别人需要什么样的稿件。

任何一家媒体,都有自己的选稿范围,所谓组稿,就是编者和作者相互寻找的过程。那些已经将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了出来的朋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文章找一个窝。请你相信,一篇好的文章,总能找到好的窝。

就像两个很好的人并不一定适合相爱一样,对如下稿件而言,《读库》并不是适合她的窝——尽管您的稿子可能非常优秀:

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

学术文章,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

千字文,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读库》所刊文章的篇幅,基本在五千字到五万字之间。

心情随笔,个人感怀,亲情文章,人生顿悟,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因为适合刊载这类稿件的媒体太多了。

书评,影评,乐评,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这一点可能最容易让大家误会。《读库》不就是这样一本文艺读物吗?是的,但我们不需要评价作品,而是去找到直接当事人,挖掘背后的故事,或是对作品中的某些细节,进行疯狂地研究。几年前,我们对《读库》的稿件内容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们要的是充满热忱的精读,独出机杼的发现,耗尽心血的串联,哪怕只是些边角余料。这个方针一百年不动摇。

以上属于与我们无关的选题方向,这些圈子之外的广阔空间,就是《读库》的选稿范围。

但是,即使已经立足于这些圈子之外,可能您的稿件依然不适合《读库》,因为我们还有自己的选稿标准。

与作者商讨稿件时,我经常说的两句话是,可劲儿写,不要有篇幅上的限制,不要有时间上的限制。我们希望能给作者一个尽情展示自己智慧和心血的平台,但最后的稿件总体一看,限制性依然很强。

如果您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我感到……”“我想……”“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则基本不符合我们的选稿标准。说得再严苛一些,一篇文章中如果三分之一以上的句子主语都是“我”,就不会出现在《读库》里。

如果您的文章中定语太多,或是结论评价类的形容词太多,则不符合我们的选稿标准。我们只希望你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至于它在你心中泛起的涟漪,希望能通过你的记录和传递,荡漾到读者心中,而描述涟漪本身,是我们不需要的。

如果您的文章试图以小见大,或直接以大见大,以探讨人生终极问题和家国大计为己任,我们也要对您敬而远之。我们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极度的细部展示。具体地说,如果一篇三万字的稿子,其第一段提到的某件事、某个人,有可能被写出三万字,那么这篇稿子就显得大而无当了。我们要的是“对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多很多”。

如果您试图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我们也要对您敬而远之。《读库》中受人好评的文章,基本没有读者会说“这个作者太有才了”。我们想展示的,是才华的另一面:老老实实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踏踏实实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琢磨个底儿掉,切切实实尊重读者的习惯和判断。

“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一篇文章”,我们最需要这样的稿件。希望您将投稿的目光投向《读库》时,想的不是“我要写一篇好文章”,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并记下来”。当动笔的时候,你心里有着一定的谦卑和热忱。庶几可矣。

本文作者:读库主编·张立宪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下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