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时候拆散它们了

朱石生 读库 2021-04-20

按:身为读库一级劳模,朱石生老师目前正在加拿大闭关写作,计划十二本一套的“人类疾病史”已经完成十册。如果编辑里再出一位劳模,这套读库本或许今年就能和大家见面。


“医学大神”讲人,“人类疾病史”讲事,虽是以不同线索钩沉医学史,但两套书都是在讲故事。本期开始的“苦口谈医”专栏不一样,这个系列有知识、有道理,有事实、有分析,就是没有故事。朱老师想针对人体生理和医疗保健话题,介绍当今医学界的主流认识和最新信息,为大家辨别各种靠谱或不靠谱的流行说法提供些许参照。



现代医学很多病名是舶来品,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但“感冒”是中华本土自产。这个词最早大概是出现在南宋名医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里,比如这段:

大辰砂丸(《御药院方》)清头目,化痰涎,及感冒风寒,声重,头目昏眩,项背拘急,皮肤瘙痒,并皆治之。


看来,这个词原来是四个字,“感冒风寒”。大致意思应该就是顶风冒雨的,被风寒所感。当然这个“感”不是说心情感动,而是说身体感应,并且是个糟糕的感应,感出毛病了。用古代病理学来说,就叫作寒气入体。

从这个意思来看,这个词如果要缩减成两个字,其实应该是叫“感风”。

据说南宋太学生陈鹄请病假溜号的时候就是写的感风。当时吃公家饭的人若是请病假,例行的理由是“肚肠不安”。

考虑到历史背景,这种理由不牵强,因为那时没公厕,三急之际,到门外找个墙角就能解决,饶你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到街上喝酒时也照样如此行事。

所以那时候空气里不仅有飞扬的尘土,土里还夹带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人出门走几分钟,浑身上下就能带上各种细菌和病毒。而宋代没人知道细菌病毒能让人生病,也就没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这样的大环境下,军民人等拉个肚子寻常得紧,所以小职员要请假,说“肚肠不安”就很容易采信。

这说的是常情,但陈鹄作为太学生,文采比较好,不喜欢跟人一样,就换了个请假理由,而且很恰当地把“感冒风寒”简写做“感风”。

可惜后来的人没坚守陈鹄的正确文法,而是把“感冒风寒”给简化成了“感冒”。这其实是断句断错了地方。按照古籍,人能感冒的不仅仅是风寒,有感冒风寒,也有感冒湿气,还有感冒寒邪。把“感冒风寒”给简化成“感冒”,有谓语,没宾语,这就有点像马三立相声里那位房客只扔了一只靴子。

不过,“感冒”这词已经用了多年,也不可能改了。何况,真要改,也不能说是“感风”。因为,现在的诊断学标准里,“感冒”这个病名,对应的国际病名是“Common cold”,就是说受寒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那么,要改就应该改作“感寒”。

 当然,即使叫“感寒”也不大靠得住。这么说就暗示感冒由受寒导致,而这个提法其实很可以商榷。就病名来说,比较稳妥的做法是走客观道路,别假设我们知道缘起,只描述看到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等。有这些症状,说明咽喉和气管入口有炎症,这段地方属于上呼吸道,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病叫作“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这个确实有。现代医院里,不少医生就把感冒叫作上感。

1937年的宣传招贴:“请咨询医生”,鼓励民众到医院治疗感冒。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回头再说国际病名,英文把感冒叫作Common cold, 而“患感冒”则说Catch a cold。这跟中文的“着凉”(或者说“风寒入体”)是一个意思。看来东西方的前辈都有一个共识,认为感冒是由寒冷导致的。

但这些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民间经验总结。民间经验基于主观感受,而这未必牢靠。比如,根据主观感受,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天文学研究让我们知道,是地球围着太阳转。

所以,要知道着凉跟感冒到底是不是因果关系,应该以科学实验为根据。

但感冒不是大病,只要患者原来没有什么严重的基础疾病,并不会威胁生命,而且这是自限性疾病,无须吃药,过几天免疫反应上来,病自己就好了。人世间有太多更严重的疾病亟待研究,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经费是有限的,必须优先照顾那些更危重的病种。因为这个,关于普通感冒的实验研究一直不多。

不多,但总还是有一点,比如安德鲁(Christopher Howard Andrewest)教授就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英国医生、病毒学家安德鲁在实验室。他于1933年发现了人类甲型流感病毒。图片来源:WHO网站。
 
英国伦敦西边二百公里有个索尔兹伯里,人口四万,在欧洲算大城市。索尔兹伯里西郊有个哈佛医院。叫这么个名字让人想起美国的哈佛大学,这不奇怪,因为这个医院本来就是美国人建的。二战期间,美国哈佛大学和红十字会合作,在这里建起一所军医院,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人员撤离,就把楼房和设备送给英国人了。于是英国人在这里建了一个感冒研究中心,安德鲁是中心主任。

这个中心远离市区,缺点是买菜不太方便,优点是做疾病研究可以排除干扰。郊外地旷人稀,减少了人跟人之间互相传播微生物的可能,也减少了空气和水污染之类导致疾病的因素,是做研究的好地方。

安德鲁做这个实验是二战之后,当时已经很清楚感冒是病毒感染,这一点不再需要论证。他的实验重点不在病毒,而在“着凉”,就是想看看着凉跟感冒有没有必然关系。

实验分三个组,每个组六个人。具体做法是这样:

第一组是着凉组,六个人大冷天穿着湿透的衣服站在风口,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但不让他们接触感冒病毒。

第二组,不用经历受凉,不过待遇也不是很可人——护士会将感冒病人鼻涕的稀释液滴进这六个人的鼻腔。

第三组,遭遇最惨的一组,要经受跟第一组一样的寒冷折磨,还要跟第二组一样,被滴入感冒病毒。

第一组的结果最为明确:六个人经历了那样的寒冷折磨,但没一个感冒。

另外两组,实验设计本来是想做个对比。给人滴入感冒病毒,就非常可能导致感冒,这个是不必怀疑的。而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再让实验对象受寒,是不是会让他们更容易感冒?安德鲁想知道的是这个。

可惜的是,实验结果并不明朗。安德鲁做过两次实验,第一次,着凉加上滴入病毒的组感冒的人确实比单单滴入病毒的组要多,但第二次实验的结果却反过来了。

这不是说他实验有问题。后来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做了类似实验,结果都差不多,着凉有时候会增加感冒的机会,有时候却似乎相反。

所有结果综合起来,能说的就是:着凉不着凉,跟患感冒的机会没有固定关系。

换一种说法:着凉跟感冒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
但安德鲁实验的第一组还是非常说明问题的:如果不接触感冒病毒,“着凉”其实并不会导致感冒。

那么,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人觉得着凉导致感冒,而且很多人能坚定地告诉你“我那天等公交吹了风,之后就感冒了”?

冬天感冒确实比较多见,这个倒不是老百姓观察错误,问题在于怎么解释这个现象。直观的解释是冬天冷,人容易受寒,那么感冒自然就是受寒引起的。但从安德鲁的实验能明确看出来,受寒本身并不会导致感冒。

冬季为什么感冒多,从安德鲁或者其他学者的实验,我们得不出一个短平快的结论,但有三个因素可以考虑。

第一,冬季里,人们更喜欢聚集在室内,结果导致感冒病毒容易在人和人之间传播。

第二,感冒病毒在冬季比较耐寒。各种病毒喜欢的温度不一样,感冒病毒是在三十二摄氏度的环境繁殖得最顺畅。人体核心温度是三十七摄氏度,但上呼吸道跟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冬季热量散失快,温度比较低,相对更适合感冒病毒生长。肺泡里的温度是标准体温(三十七摄氏度),对于感冒病毒来说,那是个炼狱,待不住。这就是为什么感冒病毒只感染上呼吸道,不会导致肺炎。也因为它们怕热,夏天飘飞在空气里的感冒病毒很短寿,就算有人打喷嚏喷出一批病毒,很快也都失去感染能力。而冬季的低温则可以让它们“存活”更长时间,于是能感染更多的过客。

第三,气温低的时候,人的鼻咽部温度也就降低。而这里的温度降低之后,会让局部的免疫反应能力减弱,比如T淋巴细胞的反应速度减慢,于是让感冒病毒更容易扎根繁殖。

三个因素里,只有第三条多少支持“着凉导致感冒”的说法,但那也只是说感冒机率略有增加,并不是受凉加上吸入病毒就必定感冒。安德鲁实验的第二和第三组,重复实验结果不一致,就是因为这只是个机率问题。人的体质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免疫功能强弱不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免疫功能强弱也会有波动。同样的实验条件,遇到不同的体质,结果也就不恒定。

电子显微镜下的一种普通感冒病毒,也属于冠状病毒。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说个故事,从侧面帮助观察一下受寒跟感冒的关系。

我刚当医生的时候二十出头,那年晚秋,开始降温。聊天之际,科主任提到市区有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冬天只穿一件短袖衬衫,常年如此,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并不因为经受寒凉就感冒。我跟师兄邓医生心血来潮,决定赌个赛,那年入冬坚持穿单衣,看谁先顶不住。从10月到12月,气温一路下降,我跟他每天只穿短袖衬衣和一条单裤上班。白天最高温度只有四五摄氏度都还这样。直到下第一场雪那天,两人都佩服对方,握手言和,于是第二天都穿上了毛衣。这场赌赛持续了近两个月,我跟他都没感冒。

这不能作为学术证据。人的抵抗力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医学研究都必须有大样本,用足够多的人来做实验,实验组里有足够多的人出现同样的反应,才可以认为有代表性,根据个案是不能下结论的。我跟邓医生的这个赌赛就属于个案,如果只有这么一个故事,我们什么结论都不能下。但结合安德鲁的实验,结合其他类似的实验,倒是可以说,我们俩的这个赌赛算一个助攻,多少强化了这个结论:单纯受寒,并不足以导致感冒。感冒的关键要素是吸入病毒,而我们俩那段时间都没感冒,说明我们运气挺好,都没接触到足够浓度的感冒病毒。

友情提醒,我跟邓医生都是学医的,这些拿身体赌赛的事,我们知道怎么掌握分寸,不是医生的同学不要贸然尝试。

关于着凉跟感冒的关联,还有一个因素比较容易被忽略,就是心理应激。人着凉,很多时候是因为遇到意外,比如大型车祸造成交通堵塞,一个通宵都没法回家;比如爬野山迷路下不来了,偏偏衣服没带够。遇到这些意外,夜里大概就会冷得瑟缩。但这种时候,人经历的不仅仅是冷,还会紧张和焦虑。而紧张焦虑会削弱人体免疫功能,于是让病毒更有机会突破防线,进入呼吸道的上皮细胞。

即使受凉的时候没遇到什么特别让人紧张的事件,但因为多年来我们都熟悉这个说法:着凉导致感冒。那么人一旦着凉,内心很可能就开始告诉自己:糟糕,要感冒了。这种暗示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应激,也就足以削弱免疫功能。若是没这个心理预设,不把寒冷当一回事,反而不会出什么问题,比如冬泳的人并不会因此感冒。

我做医生的时候,有位朋友是放射科的技术员,游泳是把好手。当年有些地方有个做法,就是每年12月26日组织群众冬泳。我这位哥们每年到那个时候就去参加冬泳。他平时并不做什么耐寒锻炼,去了就游,游完领个纪念品就回家,也从来没因为这个感冒。我当年下乡当知青,农村没洗澡间,冬天就是在河里洗澡,嘴唇冻得发乌,但也没感冒。因为我跟他都不认为着凉会感冒,没这样的心理预设,也就不会有什么焦虑和担心,不焦虑,也就不会干扰免疫功能。
 
结论:人感冒,最关键的要素是有感冒病毒进入鼻咽部。人暴露在明显低温环境(所谓“着凉”),有可能略微抑制鼻咽部的T淋巴细胞活动,于是增加一点感冒的可能。而人经历着凉之后的紧张担心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这也有可能削弱免疫功能。但如果当时周遭没有感冒病毒,不管是着凉还是心理应激都怼不出感冒的。

顺便说一下,流感跟感冒是两个不同的疾病,肇事的病毒属于不同家族,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大不相同,但就“着凉”和患病机率来说,这两个病倒是同样的规律:着凉本身并不会让人患感冒或是流感,“接触病毒”才是关键原因。

着凉略微增加感染的可能,但那只是机率增加,至于是不是真的会感冒,要看各人当时的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健全的时候,即便接触到一些感冒病毒,也经历了低温环境(着凉),却可以安然无恙。免疫功能偏弱的,就算不着凉也照样会感染。所以隔三差五我们会听到有人抱怨:“我没着凉啊,咋地就感冒了呢?!”
 
冬泳,朱石生 绘

本文作者:朱石生

前医生,前IT工程师,现科普作家

“医学大神”系列作者,微博ID:苦丁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