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8月13日,读库联合亲子教育机构山原猫举办了一场夜游奥森的亲子活动。由王玉婧老师作为领队,带领小朋友们在夜幕下,一同探寻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夏夜可不只有知了在歌唱,在夜晚的森林还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同行的编辑吴语将通过本篇图文带我们一同回顾那个奇妙的夜晚。
傍晚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似乎与任何一家公园并没有什么不同:赏景的人们、跑步的人们、纳凉的人们……
西门处,十一个家庭陆续到齐,领取装备和神秘礼物之后,安静地汇入人群。
小朋友们正饶有兴致地捧读《自然图鉴》。
这支临时组起的队伍先是在主干道上行走,不时与迎面而来的跑步者擦肩而过,接着,领队的王玉婧老师倏忽转向,把大家带进一条小道。夕阳也十分配合地落幕,天色擦黑,奥森的氛围陡然一变,众人好似重新睁开了眼睛。
喜鹊精致的飞羽。刘晓瑞(助教老师) 摄
鸟的羽毛种类繁多。不知是换羽还是打架,小朋友在此处竟见到了两枚完整的喜鹊羽毛。鸟类的羽毛根据羽区可以分为飞羽、尾羽、体羽等,每个部位的羽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选自《四季年鉴》
比如尾羽,在飞行的时候,能够起到舵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为“舵羽”。王老师目光敏锐,一下就从看似普通的路边草丛中找到以“北京”命名的北京条华蜗牛。瞧,它还没有王老师的指甲盖大。北京土话管这种蜗牛叫“水牛儿”,它瞬间勾起了现场家长儿时的回忆:“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这想必是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孩子们雨天最熟悉的画面了。“犄角”就是蜗牛的触角,一般有一对或者两对。条华蜗牛是巴蜗牛科华蜗牛属的成员,“条”指它扁平螺壳周缘的黄褐色条带。条华蜗牛在陆地生活,一般比较容易在潮湿的草丛或者石块下方发现它们。这种蜗牛的皮肤会分泌大量黏液,确保自身在干旱的环境里不至于脱水,从而生存下去。倘若环境湿度实在不够,它们甚至会休眠!一般只听说动物冬眠,听说过夏眠吗?观察结束之后,王老师小心翼翼地把这只条华蜗牛放回了发现它的地方。经过草地,又是一拐,大家突然走进了树林,赏景的人们、跑步的人们、纳凉的人们仿佛已经远在另一个时空。王老师留出十五分钟让大家在林中自行寻觅蝉的踪迹,无论是幼虫、成虫,还是蝉蜕,都可以。在昏暗的树林里寻找不熟悉的生物,并非易事。有那么几秒钟,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团队里弥漫着不知所措的气氛——该从哪儿下手去找呢?打开手电筒无所适从地照着:蝉蜕倒是好说,蝉的幼虫……还真不知道长什么样呢。
一只蒙古寒蝉的蜕皮。
抬起手电筒,寻找树干上蝉的踪迹。
集合时,孩子们多少有了收获。捡到蝉蜕的小男生,用手电筒照着仔细观察。
据王老师介绍,在北京一般可以看到四种蝉,按照发生顺序,春天最早出现的是体型最小的蝉——蟪蛄,接着是鸣鸣蝉(一般郊区可见),随后是大个头的家伙黑蚱蝉,蒙古寒蝉紧随其后。蟪蛄在这几种蝉中最早破土而出,一般五月就可以看到它的踪迹。早在《庄子·逍遥游》里,就出现过“蟪蛄不知春秋”这么一说,认为蟪蛄夏生秋死,但实际上蟪蛄成虫一般在春末就开始跃跃欲试了。一旦看到蟪蛄,就意味着春天走到尽头,炎夏即将开始。
蟪蛄。图片来源:网络
蟪蛄个头很小,只有两三厘米长,翅膀上有褐色的斑纹,与树皮的外观十分相像。
鸣鸣蝉 。图片来源:wikipedia
鸣鸣蝉比蟪蛄晚一些出现,得名于它们的叫声“min-min-min-min”。这种蝉通体黑色,布有绿色的斑纹,背部中央还有些许白色,透明的翅膀几乎有身体的两倍长。较大的黑蚱蝉体长能接近五厘米,身体呈黑色或黑褐色,翅膀同样是透明的,基部的翅脉则是明亮的金黄色。七月初,黑蚱蝉陆续破土。蒙古寒蝉整个身体偏绿色,背部覆盖着漂亮的灰绿色花纹。在所有蝉中,它的叫声最接近“知了”。一般来说,每年七月就能逐渐听到蒙古寒蝉的“歌声”了。经王老师介绍,由于今年气候异常,蒙古寒蝉的出现早于往年。借助手电筒的光,我们看到地面上小小的蝉待的洞穴。一般来说,蝉的幼虫会在土里蛰伏两年到三年,方才爬出洞来羽化。变为成虫之后,它的寿命仅有短短两三周。
黑蚱蝉和蒙古寒蝉的蝉蜕。
不得不佩服我们古人的智慧,他们竟然把这些蝉蜕巧妙地制作成毛猴。毛猴是一种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用辛夷(玉兰花骨朵)做身体,以蝉蜕做头部和四肢,成品惟妙惟肖,别具一格。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些蝉的蛰伏期更久,甚至长达十三年,乃至十七年。这样的蝉也因生命周期得名,就叫“十三年蝉”与“十七年蝉”。这类蝉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有些地方每隔十几年就会突然出现大量的蝉,成为当地奇特的景观。经科学家研究推断,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成活率,二来能够避免与自己的天敌在同一个地点竞争资源。此外,从演化的角度看,十三年和十七年似乎是防范捕食者的最佳时间周期,因为捕食者一般不会生存这么久来与这两种蝉保持同步的节奏。把目光从树干上的蝉蜕处稍稍移开,就可以发现树与树之间结起的隐秘蛛网。不得不说我们的运气绝佳,面前的三棵树之间刚好挂着不同蜘蛛的作品。下面这张立体网的主人是络新妇,它吐出的蛛丝非常有韧性,不容易被破坏。络新妇结的蛛网很有特色,与我们惯常的认知不同,是结构非常复杂的多重网,形状很不规则,这也使得它不易遭到损毁。
络新妇结的蛛网。
络新妇。图片来源:网络
“络新妇”这个名字很特别,乍一听根本无法想到蜘蛛。暗夜中,完全看不到它美丽的体色:头胸部是银白色的,腹部的背面则有鹅黄色和银白色相间的斑纹。繁复的蛛网上除了它自己安居,边缘还寄生着银斑蛛,它们会偷吃络新妇的残羹剩饭。
图片来源:网络
大腹园蛛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腹部背面的叶状斑,可以作为自然爱好者加以识别判定的依据。与时时刻刻待在自己网上的络新妇不同,大腹园蛛白天的时候会躲进附近的灌木丛中。
图片选自:《四季年鉴》
一般来说,蜘蛛织网时,会先在两个支撑物之间拉一根丝,然后身体向下悬垂,拉出第二根较为松弛的丝,构成Y形,搭建起蜘蛛网最初的框架。接着,它不断构建类似的框架并加以整合,拉紧蛛丝,旋转着织完整片蛛网。蛛丝上有黏性物质,可以粘住撞上蛛网的昆虫。不过,这样的单层蛛网并不牢靠,一旦破损,无法像络新妇的网那样修补即可,而是需要整个儿重建。
北狭口蛙。图片来源:王玉婧
夜晚时分,北方狭口蛙出来觅食,被我们偶遇。这种蛙平时很难见到,因为它生活在潮湿的土壤或者树洞里,一般下过雨后才愿意出来露个面。北京很多城市公园土地硬化严重,所以不适合这种蛙类生存,奥森便成了这群小蛙的“天堂”。
中华大蟾蜍。
这只两栖动物的身体就大多了,它叫“中华大蟾蜍”,眼睛后方长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以此保护自己。好在这种毒液对人体并没有太大伤害,小朋友们好奇地摸了摸它那触感奇特的皮肤。大量的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都生活在平静的水域中,为鸟类和鱼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积水固然容易在夏日孳生蚊虫,但这儿恰恰是野生动植物得以繁衍生息的圣地。在浅水区,有不计其数的小动物生活在水生植物之间。王老师随手盛起一盒水,通过手电筒查看,就发现了丰年虾、孑孓和剑水蚤——它们可都是天然的鱼饲料。
丰年虾其实不是虾,学名叫做“卤虫”,是甲壳类鳃足纲中的一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酸。
图片来源:wikipedia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只能生活在水中,无法离开水面生存。
图片来源:网络
剑水蚤是一类小型低等甲壳动物,体长为从零点三厘米到三厘米不等,分布广,数量大。剑水蚤类浮游动物是世界范围内淡水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之一,它们多以藻类为食,其本也是小型鱼类的主要食物。伴随着王老师的讲解,惯常虽然充斥视野但极容易被忽视的树木、草地、土壤、水塘都呈现出全新的含义。孩子们不愿错过任何新奇的发现,家长们也不时提问、兴奋地拍照、在手机里匆匆做笔记……面对大自然这个看似熟悉其实多半陌生的“国度”,大家都在努力尝试多看、多听,多掌握其中的“语言”,试图走进这个国度。至于王老师,她已经是这个国度的居民了。在奥森,似乎没有什么是她不认识的。她精准地定位蝉蜕,灵巧地捉住北狭口蛙和中华大蟾蜍,在林间与水畔自在穿行。王老师从小喜欢动物,尤其是昆虫等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在读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混入了观鸟组织,她第一次知道鸟类原来可以这么美,斑斓的羽毛、悦耳的鸣唱,还有些鸟类披着神秘的面纱,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她。于是,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她选择了动物学专业鸟类方向,从此开启鸟类研究之路。现在,她很骄傲自己可以作为一名自然教育传播者,带更多的孩子走进荒野、探索自然。是夜,她邀请我们走进她的国度,这个丰美又繁茂的世界,为我们一一揭示隐藏的秘密,唤醒了每一个人理应拥有的对于自然的感知力。温馨提示:外出自然观察活动中,读库与山原猫倡导小朋友们和家长朋友都能践行“爱护自然、无痕山林”的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孩子不要去伤害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不要将自然里的野生动植物带回家中,更不要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留在野外——读库倡导大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点击观看视频,回顾奇妙的奥森夜探之旅
在此为您导览读库App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