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点|破解科技创新“迷雾”

2016-12-09 顾委会秘书处 大北农科技奖



11月3日,以“科技创新:工商界的力量”为主题的G20企业创新论坛在京召开。会上,成员企业——中国钢研董事长才让做主旨演讲,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现场发言。《科技日报》就此展开题为“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的‘死亡谷’如何跨越”的采访报道。本期推送,节选报道相关观点。


才让:

打通科技创新链条

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第一动力,但其也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尤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最。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全球成果转化都存在‘死亡之谷’,即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


我国应用技术研究存在断档问题,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我国科技创新基础力量较强,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却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应用技术研发风险高,而我国缺乏专门承担应用技术研发的独立机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建在企业或机构内部,技术成果产权不清、技术扩散和转移能力较弱;此外,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跨行业的平台性技术、新兴领域技术等,单一企业难以承担,技术转移与扩散的壁垒极高,也严重阻碍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畅的症结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通科技创新链条,各创新主体之间要协同合作。谁愿意去“啃硬骨头”,谁去“坐冷板凳”,这是一个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资本和用户协同解决的难题。

强化自主创新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众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产品、技术和装备,以及引领变革的新技术、新材料,还是要以自主创新为主。


可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培育一批专门机构,致力于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转化,以跨越从成果到应用的‘死亡谷’。建议,可借鉴德国佛朗霍夫协会、硅谷等的经验,通过政府规划设立,采用类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培育新型产业,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徐井宏:
营造宽容人才环境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我们教育过去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个性化和创造性重视不够,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个模子的。这种方式一定要改变,要让年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潜力得到最大的释放。


中国下一步要真正实现创新,必须要在教育上下功夫,要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个性。同时也要对奇才、怪才、狂人更加包容。乔布斯如果生活在中国能否被接受,马云如果是呆在国企又将会是怎样,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凝聚和汇集。创新不是口号,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行动。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编辑整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