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路上的“里弄工厂”
西康路南起南京西路
西康路与多条东西向道路交汇:南京西路、北京西路、新闸路、康定路、长寿路、澳门路等等……其中,西康路、余姚路及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就是号称沪上“弄堂小工厂”的同乐坊。
传统上,西康路沿路南部为住宅区,向北逐渐过渡为工厂区。南阳路口为静安体育馆,原为上海教会1948年建造的南阳路聚会所。新闸路口为静安区中心医院。
当年的静安区小沙渡路(现西康路)、新加坡路(现余姚路)和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即为如今同乐坊之所在,这里临近长寿路商圈、静安寺商圈、 南京西路CBD商务中心。同乐坊占地面积约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根据1947年的英制地图记载,当时的同乐坊内坐落着中国钢铁工厂、中国钢品厂、马宝山糖果饼干制造厂、增泰纺织染厂、三元橡皮印刷厂、兴业化学工厂、公用电机制造厂、友联建筑公司工场、新恒泰铁工厂、兴昌漆作、上海锡纸厂等弄堂小工厂。还有芷江大戏院、芷江电影院、西海商场、西海照相、西海体育馆、国术场、竞华中小学、台球室等文化体育场所,大宁电料行、张行记号、大明书店、恒裕酱园等小店铺,与石库门弄堂相伴同乐坊。
这其中,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可能就是孩童时的快乐记忆,当年马宝山生产的饼干曾给孩提时代带来多少期盼,甜甜咸咸的口味,还有碧绿香葱的点缀。少年的时光大多留在了当年的“工部局女子中学”和芷江大戏院里,如今戏院也是人去楼空,时间的长河掠过,留下了城市最珍贵的财富。
自1928年至今80多年的发展演变,同乐坊可谓是是上海变迁的最好见证。2005年,一场改造老工房的工程正式运作,同乐坊成为首批上海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在保持上海传统民族工业厂房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建成了一个兼备时尚娱乐和文化休闲产业的消费场所,别具风情的酒吧,精致典雅的餐厅,标新立异的概念零售店,艺术前卫的画廊,文艺实验的小剧场,构成了同乐坊在上海“文化地图”上的一个个城市风尚坐标。
改造后的同乐坊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老上海口里的“大自鸣钟”,东起陕西北路,西靠常德路,南近安远路,北达普陀路。它的名字和一座钟塔有关,这座钟塔原先就在长寿路西康路处。
1926年,当时的公共租界西区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口道路中央,曾建起了一座钟塔,名叫“川村纪念碑”,它是在上海的的日本资本家,为纪念已故的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总经理川村利兵卫,而建造的一座“纪功碑”——其实,川村可不是什么“善人”,他大肆掠夺中国的原棉资源、压榨劳工血汗,而且老上海都晓得,当年日本纱厂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是最差的。
钟塔高14米,平面成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钟面的大时钟,每隔一刻钟,即“叮咚”报时,人们因此称它为“大自鸣钟”。久而久之,大自鸣钟也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
解放以后,这座钟塔仍然竖在路中央,车辆来往严重影响视线,三天两头发生交通事故。为了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痕迹,同时改善长寿路、西康路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于1959年8月拆除了这座带有殖民文化的建筑。
不过,由于钟塔造得非常坚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当年又没有定向爆破,只能搭建脚手架,依靠人工一层一层往下拆。顶上的大钟四个人都抬不动,完全依靠人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大自鸣钟,拆了整整一年多。
自鸣钟是拆掉了,但对老上海来说,“大自鸣钟”就是一个商业圈的符号。
拓展阅读:《两代人的“大自鸣钟”》
西康路902弄的三和里21-23号是1930年至1949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旧址。
西康路902弄三和里21-23号,中共领导的女工夜校旧址弄口
1929年底,面对社会劳资纠纷日增的局面,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拔专款支持,与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共同计划,在女工集中的地方设立一个完全由女青年会自办的劳工服务处作为女青年会劳工工作的示范点以便在全国推广。1930年上海女青年会在小沙渡路三和里租了两幢房子举办了沪西女工社,楼下是女工夜校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场所,楼上是劳工部干事和教师的宿舍。
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钟韶琴和白美丽(M.Bagwell)①一开始就迁入居住,1931年下半年夏秀兰和邓裕志也先后迁入,30年代后期劳工部干事耿丽淑(Talitha A. Gerlach)②和张淑义都曾在三和里住过。
① 白美丽:美国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也在美国工会工作过。1929-1933年任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是最早迁入三和里女工夜校与女工共同生活学习的两名干事之一。
② 耿丽淑:美国女青年会学生部干事。1926年来华,1928-1930年任济南女青年会总干事,1930-1933年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主任干事,1938-1947年任全国协会总务部主任干事和人事训练部主任干事。1952年再度返华,任英文刊物《中国建设》编辑部顾问,1995年去世于上海。
该校在上海众多的女工夜校中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所学校也是中共在沪西地区开展女工运动的重要据点之一。
抗战战地服务团首批成员11人,9人是三和里女工夜校的学生,被誉为“战地上的一朵红花”。三和里女工夜校请社会知名人士陶行知、邹韬奋、郭沫若、罗叔章等来校讲述国内外形势。
南阳路聚会所,此处现为静安体育馆
南阳路西康路口的南阳路聚会所是上海地方教会(又名上海基督徒聚会处)于1948年建造的一个大型教会聚会场所,占地4.71亩,建筑面积2207平方米,至少可容纳3000人,其容量超过上海任何一座教堂,但至今仍被占作他用。倪柝声创办的著名的上海福音书房也设于此。
西康路140号花园住宅
西康路140号花园住宅系一幢英式乡村风格的别墅建筑。它位于西康路北京西路。该房屋共有上下三层,砖木结构双坡屋顶,南立面前部均设有外廊,二楼西侧则有外挑式带铁花栏杆的阳台。
宅前原为一片大面积花园,时至今日尚留有数株古树。走进南立面正门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拼花彩砖的外廊,廊前为双联式半圆形石阶。沿阶拾级而上是一道大厅的正门,门上气窗镶嵌着施釉彩色玻璃,颇有特色。整个大厅分东西两间,以巴洛克式的雕花木质门框相隔。
北京西路的建筑北立面
值得一提的是该宅的西侧入口处大门,门上所镶嵌的彩色玻璃图案较之南面的彩画更为精致,为建筑增色不少。整幢建筑的风格典雅、内饰精致、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该栋房屋原为私人住宅,建国后收归国有。现归属教育部门使用,被出租作为办公楼。
西康公园
西康路255号是西康公园。清光绪32年(1906)前,此地称夏家桥,土地为王姓所有,清光绪32年租给英商胜利银行,后几经转手,敌伪时期成为日本正金银行产业。抗战胜利后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建国后土地由市地政局接管,1951年辟建为西康公园,同年5月28日对外开放。
澳门小区
澳门路660弄原为由日资内外棉株式会社财团为日侨管理人员建造的花园里弄,建于民国9年(1920)。在西康路、陕西北路之间,澳门路以北,是上海最早的住宅小区之一,目前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之前“看懂上海”在《澳门路的风云史》一文中也有写过。
拓展阅读:《澳门路的风云史》
←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