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国到美国: 哪个教育更遥远

2017-09-02 陈摇摇 西北大学 留美学子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902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引语:


从乡村到城市,从中科大来到美国西北大学。每个人的教育都是个例。很幸运的是,今天的这个世界,给了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即使并不伟大。


当社会正在广谈关于“社会教育分层”的议题时, 作者此时正处于读博的第三个年头结束,


回望一路走来,感悟万分:有所变,有所不变。


引领改变的,是教育;从来不变的,是持续成长。



 

1.   
书本缺失的乡村,
是教育的开端




妈妈一直觉得她的女儿是一个很一般的孩子,几乎没有在外人面前夸过她的孩子们。她并非对未来没有期待,而是因为不相信空中楼阁,不相信被架空的赞美。直到我高二时,在家里,她很开心地说,“这些年别人说你学习好,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真心夸你,现在我觉得,你好像真的挺棒的。”我记不清楚这句夸奖的由头,但这是我到现在为止,最珍重的一句赞美。




时光流转,我没有继承妈妈的勤劳和纯粹,也没有她那样的谦逊和平和,总是点点小事叫苦不迭。可是,当我回忆很多十五岁以前的事,眼睛噙泪,微笑浮起,烦恼消去。似乎一闪回去,就是妈妈在缝纫机前,要么是我们一起用珠子串门帘,收拾旧毛线打出床垫的场景。


我听过很多鬼鬼神神的故事,在某处房子里,在某个角落,某片墓地,什么精怪出没。也相信最朴实的话语,身正不怕影子斜,背后有三把火护身。年节祭神上香,我常常祈祷,将来温饱衣足。不是因为那时没有这些,而是因为,这些就已经给了人足够的幸福。所有的梦想加起来的样子,就是那片天地。在那遥远的童年里,乡村的草木,都像是朋友一样,挎着篮子出去找野菜,捡蘑菇玩,回来弄得满锅沙子。




我不知道“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确信,在家庭里的耳濡目染,是性格的初成。上周还听到一句话,说每个孩子都会找到自己的出口,有自愈的能力。说得特别好。即使没有太多书本,那些贴近自然的经历,和睦的家庭,姐姐弟弟的玩闹,和善良明理的父母,兼职了“书”的功能,教会人勇敢、善良、坚韧,和知足。

 


2.   
当人们在谈论教育分层时,
安静的力量,
比焦躁更有说服力





2010年,我修了八辈子的福气进了科大。


不久前,我再次看了哈佛大学何江的演讲,还有几篇关于他的新书《走出自己的天空》的报道,深受感动。如果有人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纯粹的人,拥有改变世界的“小梦想”的人?我一定相信,何江是的。说是“小梦想”,因为希望的改变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有所为,推动哪怕一丁点。




急切地买下何江的书(还没运到),希望认识这个曾被蜘蛛咬伤,如今站在哈佛的毕业典礼上的人。有幸听到很多科大的师兄师姐的故事后,我会长舒一口气,学校的荣光,和她给予的关照,难以忘怀,值得一生感激。


从乡村到城市的距离遥远呢?

还是从科大到美国的距离遥远呢?


在二者里面选一,

一定是前者。

前者常常是走着走着,

小伙伴们失散了,

各奔他处;

后者,

则一直是有人同行。


中国科大学生宿舍


其实,我更想给出的答案,是这些距离都不远。身处其中,一步一步,就是水到渠成。沟通这一切的,是教育。当你想走一步路时,似乎总有一些人走过了,善意地回头说,对面的世界是那样的。当有一天,忽然间翻开一本书,喜欢上阅读之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就被打破了。我看过的第一本书,是《冰心传》,在初中,如果小学的语文书和数学书不算数的话。


在科大的时光里,有很多时间阅读,就泡在图书馆里,补齐过去欠下的债。科大是一个自由而安静的地方,有一套更为朴素的价值观,如果对未来迷茫,不知如何是好,那就先好好学习吧。因为简单,所以心无旁骛。在如今很多人以激烈的言辞去抨击教育时,其实,安静的力量,比焦躁更有说服力。




从科大毕业时,拜托一位老师帮我写推荐信,他写完后发过来,我发现超过了两页,一千多字,里面讲了很多小事,比如某门课流传着的作业本,某一次的报告。当时好吃惊,说好的,推荐信都不超过一页纸,这一点都不合常理。但你又实在信服,除了对你很好的老师,谁会这样写呢?这是离开科大前的温情。


殊不知,在他乡,有更多的温情,校友间报出自己的班级代码,相视一笑,都是一家人。

 



美国西北大学



3.
飘洋过海,
读博一条不归路




今年以来,我一直在想,读博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你入了坑,才知道当初有多么欠考虑。这个问题对很多的事情都适用。谁能永远阳光自信呢?每个博士毕业的小伙伴,在致谢里面,都道不尽其中心酸。一定是热爱大于纠结,最后才会选择坚持的,只是,“纠结”,也不能被低估。一年级焦急新鲜,二年级开始入手,到第三年终于以为驾轻就熟了,谁知你永远不会想到的问题会将人撰取,过了暑假,就有师弟师妹们来问,“师姐,第四年你感觉恐慌吗?”


读博的最大的动力,其实真的只是“好奇心”和“热爱”,偶尔的沮丧就被实验里的某一个惊喜给淹没。那些低谷,存在着,但也证明着,走下去这条路,是深思过的。




我见过的科研最开心的人,就是西北材料系的黄嘉兴老师,他讲课、讲报告时眉飞色舞的样子,让人一下子就信服,科研最初始的力量,是好奇心和快乐。我还见过很多别的人,认真地讲一个主题的时候,像是变成了明星,聚焦了听众的眼神,不管有几个人在聆听,那个时刻,他/她都是耀眼的。这是讲故事的技巧吧,背后,是真真实实的热爱。


这些人的存在,也让读博有了另一重鼓舞,我们都是理工科的GEEK,受着榜样的力量的指引。


今年夏天,和一个交流的本科生小朋友一起做实验,我们每天都沟通做了什么,有什么现象,怎么分析。结束的时候,她做报告,我坐在后面有点想哭,怎么就这么好呢?我也突然理解了导师说的,他做教职最开心的部分,是看着学生的变化。角色转换,我想起本科在实验室和冉姐一起实验,我做得很慢,有一次,有人想要学一个测试,冉姐让我给他解释,我解释完后,她好欣慰地说,“你真的懂了的”。这个场景,很适合我自己现在的心情,这个本科生小朋友是真的懂了的。这是读博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师承和传递。





在西北的第三年刚刚结束,我在想,一定要是美国吗?一定要是西北吗?诚然,这里有一片超美的湖岸,有一个精致的小城。但其实,我慢慢明白,“成长”是必需的,而我们在哪里成长,就是赶得巧而已。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愿意给人分享,听到反馈,一点点变得自信。还有几个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有时诉说酱米油盐多贵多难,生活本身,比地域更重要。








结语


正因为每个人都自己的独特的路而来,无法给任何阶段下结论,好或不好,但是,纵向比来,我好像比之前好一些。


无论乡村、城市,国内、国外,每一个环境下,都有那么一条出路,值得感激。


引领改变的,是教育;

从来不变的,是持续成长。





作者 陈摇摇 西北大学 如转载,必须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作者 


延伸阅读链接

从名校-到低谷-到迷茫:我是怎么走出来的

为何美国学医从医如此"艰难", 医生妻子眼中的"真实世界"
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住进美高寄宿家庭的烦恼:3年/3次搬家/3堂自学/4个贴士

非学霸非牛娃的名校之路:感悟四要点

如何DIY申请进藤校 - 感悟7要素

低点起步、迈上美国从医路 (10年笔记)



美国大学高中申请系列:

美国私立大学 前200 最贵学费排名  (10/1)
美国公立大学 前200 最贵学费排名 (10/2)
美国文理学院 前100 汇总+为何它不适合你 (10/3)
排名/录取率大汇总 (文理学院+综合性大学300所)10/4系列
哪些是中国学生最扎堆的美国大学 (大学系列介绍)之九
最难读的美国大学20所 (大学系列介绍)之六
读美高值吗?数据说话(美高百校学费汇总)
忽悠你的大学校名! 附: 美国综合大学/文理学院 百校汇编 (10/9)   



系列栏目 持续推出

【美国大学、高中信息汇总系列】
【陈屹视线】 美国教育30年心经
【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系列】
【特邀名家谈教育系列】
【父母手记365系列】
【名校人的反思系列】
【留学印记360系列】
【留美求职系列】

............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902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长按【留美学子】二维码    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