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退休·跨界: 网络文学第一人

留美学子 2020-09-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大文艺 Author 江少川 少君



【留美学子】 第1437期

精英教育  净土文摘

精选经典!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导读




虽然写作是一个很私人性的个体劳动,但文字却是用于大众交流的工具。其实无论在海外还是在海内,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作品,但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是否能成为生活中的美好回忆,则取决于个人的情感和悟性。而让一个人的人生成为千百万人的记忆和感动,则取决于一个好作家的文笔和描述。


海外新移民作家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感触,通过书写,把这些令人难忘的故事用文字存留下来,成为读者心中永远的记忆,同时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个体生命的断面,犹如一张光盘,将回忆刻在历史的画卷上。所以我仍然看好新移民文学的前景,相信它的未来会更蓬勃,更有生命力。






700多万字

40多部著作


少川 对话 少君

华文网络文学的先行者


文  |  江少川  少君

公众号  | 华大文艺

图  |  少君



时间:2002年10月29日

地址:上海蒲东名人苑宾馆综合楼




江少川:三年前我们在古城泉州就相识了。去年在风景秀美的武夷山又再度相逢,但一直没有机会倾心长谈。这次再不能错过了。虽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发达,但毕竟你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你现在可以说是华文网络文学界的知名人物了,一些作品也相继在海内外出版,但对你的经历,国内读者知道的还不很多,先说说这个话题吧。


少君:我本名钱少君,文革时改为钱建军。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母从事核武器方面的工作。我原籍陕西,生长在北京。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78级的大学生,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声学物理专业,后又攻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曾在中直机关工作,也曾任职《经济日报》记者、康华公司经理。1984年我曾赴美考察,1988年公派在美国德州州立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在匹兹堡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员。这以后在美国TII公司任职,这是一家与电脑有关的高科技公司,一直干到副董事长的职位,直到2000年退休。我在这个年龄退休,国内很多朋友都感到吃惊,怎么这么早就退休了,这个话题留在后面再谈吧。


江少川:你在北大是学声学物理的,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有关经济和高科技方面的工作,做过学者、下过海、经过商,怎么会转向文学创作呢?


少君:我以前搞经济研究,做过内参记者,应当说很早就与写作打交道了。曾参与过国家“七五”规划报告的起草,这个报告里最早提出西部开发。那时我曾写过调查报告《西部发展的若干问题》、《西部报告》、《现代启示录》。我写过经济学术研究的专著几本,英文写作的有两三本。



文学写作是从网上开始的,那是1988年年底,刚进德州州立大学不久。记得最早写的是散文,主要抒写留学在异域飘泊的苦闷,以后又在网上写小说、诗歌。先后在美国、台湾、香港及国内出版有小说集《人生自白》、《大陆人生》、《愿上帝保佑》、《留美档案》、散文集有《人生笔记》、《爱在他乡的季节》、诗集《未名湖》等。年,在美国报纸《达拉斯新闻》上连载了一百篇系列小说《人生自白》,这些作品以后有在北美、港台和国内多家报刊转载。现在已经结集的作品有40多本,700多万字。





江少川:《人生自白》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人们记住你的名字,可以说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这本书使你名声大振。请你谈谈是什么原因使你萌生了写这个系列短篇的?


少君:这个问题与上个问题有关联,这自然与我的经历与积累有关。我在《人生自白》的后记中说过:我开始抱着眼不见心不烦的理论搞经济研究,以后来到美国留学,到大学任职、,又下海经商,堵在心里的那股气,始终难以释放,后来去了次佛光山,经大师指点,就开始了以文泄气、修身养性的悠闲生活。我不能不写作,写作使我在与金钱的游戏中得到释放,写作也使我在异域的飘泊中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江少川:《人生自白》中写了这么多人的经历,你是如何体验的呢?


少君:有很多人问我,这么多的人生经历,难道你都体验过吗?我在《最后的自白》一文中说过:我说什么?我要说我经历过,爱人同志必会砍我而逐之,让我露宿于街头;我若说我瞎编的,读者又不会原谅,岂不白哄了他们的激动,我只能说,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江少川:就世界华文文学而言,你堪称华文网络文学的开山鼻祖,《奋斗与平等》是今天所见到的第一篇华文网络小说。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步入这个文学王国的?


少君:电脑网络系统最早是由美国80年代早期开发出来的。美国的大学生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一批用户。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出版,这份周刊的编辑主体是分布在美国各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我的小说《奋斗与平等》发表在该刊第四期上,可以说是第一篇华文网络小说。这份刊物开华文网络文学之先河,在美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社会引起很大反响。93年以后,世界各国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主办的中文电子刊物才如潮水般涌现。



江少川:网络文学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新品种,北美拥有全球最领先的网络技术优势,又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华人新移民高科技人才,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华文网络文学是从北美中国留学生中孕育诞生的?


少君: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华文网络文学在海外兴起和繁荣之时,大陆和台湾还没有网络。


虽然说华文网络文学起始于1988年,但在1991年之前,国际上使用的是UNIX网络运行系统,这个网络系统不支持汉字输入、传输和显示,当时我们的华文写作费尽周折。首先,需要用中文软件先在DOS系统中(WINDOWS的前身)写出来,然后用Uudecode对文章进行编码,再以SMTP(电子邮件前身)方式把这个文件传输给各个接收者的地址;收到文件的人,首先用FTP    收入文件,用Uudecode解码,再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才能阅读。早期甚至不能直接阅读,要打印出来才能看见中文文章。整个过程要经过输入、编码、存储、传送、解码、打印、阅读等步骤,前后要在不同系统上跑好几个电脑程序才能完成,但即便是这样,仍难免出现乱码现象,以致最后不能阅读。


这是因为,当时在这个系统里畅通无阻的电脑文件是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编码),被称之为“美标”。美标规定用从0到127的128个数字来代表信息的规范编码,汉语编码需要更多的数字代表信息的规范编码,因此“美标”只能用来编写英文字母和常用符号,不能编写汉语。所以,当时在UNIX系统里是不能进行汉字书写和阅读,也不能传输中文文件的。


直到上世纪90十年代初,留学生开发的汉字处理软件和HZ(汉码)的编码法,才解决了在UNIX网络系统里汉字输入、传输和显示的问题。我用的第一个汉字处理软件是严永欣开发的 “下里巴人”。严永欣是中国科大77级近代物理系的毕业生,他是八十年代中期到美国读计算机专业的留学生,后来也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


同时期,也有别的软件,IBM公司和王安电脑公司都有投入数百万美金研发汉字处理软件,这些软件通常需要敲很多键才能输出一个中文字,使用太复杂,所以没能推广。“下里巴人”内存很小,传输和安装都很方便,功能又齐备,可以快捷地书写中文内容,通常打一至四个键就可以输出一个中文字了,而且,严永新免费发送给大家,大家又互相传送,都免费的。所以, 80年代末到1994年之前,大多数的旅美留学生都在用“下里巴人”进行华文网络写作,以此解决了UNIX系统里不能进行汉字书写和阅读的问题。而同样是来自大陆的留学生魏亚桂、黎广祥、李枫峰等人,于这个时期开发出了输入和显示HZ码的汉字处理软件ZWDOS第一版,成功地解决了汉字在互联网上的传输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文学的早期作者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原因。这些早期华文网络技术的开拓者,都与华文网络杂志有密切的联系: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杂志《华夏文摘》不但是他们发明的各种中文软件的实验田,严永欣、倪鸿波和魏亚桂还是《华夏文摘》的技术支持的义工。



总之,新移民创造了第一个广泛使用的汉字处理系统和用以传输的汉码,实现了华文网络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华文网站,组织创作、编辑、发送了第一批华文作品,所以我说是新移民创造了华文网络文学。


早期的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写作、网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它与传统的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在发泄,没有功利,对发表、稿费不在乎。我经常说,网上写作天马行空,而且百发百中,没有被退稿的挫折感。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偶而交叉,但不会融合在一起,而是各有其读者群。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是,作家和读者可以及时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学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下去,提供宣泄渠道,跟市场没有关系。


江少川:请你谈谈北美校园网络文学的现状,它有一些什么特征?


少君:华文网络文学诞生于北美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在北美大学孕育而成的中文电子文学杂志,从问世到走向全球,经历了约7年时间。美国圣地亚哥有中文电子杂志《新语丝》,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设有中文“太阳升”访问站,供在网上发表作品,每天,有两、三千人进入这一网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学生中心,1997年召开了“电脑网络与中华文化”的研讨会。


留学生中涌现出不少网络作家,更拥有数以千万的读者群。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留学生在网上读文学作品的人数远胜于报刊。校园留学生文学作品的主流,大都是流露在异国他乡的忧愁与烦恼。由于学习、工作和经济需要而长期滞留海外的“自我留放者”,用母语创作,以海外华人为读者对象,可称为“流放文学”,留美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中文作品,内容上独具流放文学的特点,多以怀旧和描写文化冲突为题材。


江少川:海内外文化界都非常关心网络文学的发展,它会不会成为文学王国的过客?对网络文学的情景,有人感到忧虑,你的看法如何?


少君:目前全世界每天上电脑网络的人有上亿人次,每天几乎以百万人次在增长,电子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媒体之一。以北美为例,中文电脑网络杂志已成为传播华文文学创作的最佳渠道。目前在北美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前,你都可以免费看到近百种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展又带动了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文学杂志争先上网的趋势。近年,中文电子刊物还出现了专业分工的趋势,纯文学刊物、诗刊、学术刊物都已问世。90年代以后,全世界使用网络的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中文电子文学刊物的情景是日益繁荣,它正在逐渐改变海外华人以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将超过人们的预想。网络文学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江少川:你的长篇纪实文学《少年偷渡犯》不久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美国“银河网”同时推出。它题材独特,书中还插有许多珍贵而罕见的照片。国内同时有7家报纸、4家刊物争相连载,反响很大。在我的印象中,以少年偷渡犯为题材的纪实作品,在华文文学中它似乎是第一部,你怎么会想到采写这个题材?能谈谈你的采访经过吗?


少君:这是我退休以后的第一部纪实作品。这篇作品能引起较大反响,原来没有想到。说来有些偶然,我在凤凰城安顿下来不久,老朋友查理,原来在匹兹堡大学的同事,请我协助做一些有关青少年偷渡情况的调查工作。这时,英国多佛尔港发生了一起58名中国偷渡客闷死在大货车里的惨案,使我非常震惊,我对自己说,我得出山了。一次,我参加美国警察协会的高尔夫球赛(我是美国的义警),认识了凤凰城移民局副局长阿瑟,他成为了我的球友,我于是获得了采访的绝好机会。



美国凤凰城有一座少年监狱,我成了唯一进入少年监狱采访的作家。关在那里的来自中国福建的少年偷渡犯有二、三十人。我采访有十多人,我亲眼目睹了少年偷渡犯的遭遇,并与他们作了长时间的交谈,感受非常复杂。这部作品先用英文写出,然后翻译成中文。采访花了三、四个月,写作用了16天。


江少川:采访、写作这部作品你最深的的感受是什么?


少君:偷渡是当今世界一种带有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我写这篇纪实作品,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是在向人们呼吁:为了生命,不要轻易偷渡。


江少川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华文文学会逐渐走向消亡,每隔十年就有人有这种担心,你是怎么看的?


少君:不会,绝对不会!


第一, 中国的新移民不断往外走,总会有新作者、新读者。


第二,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学中文、使用中文。


第三,中国人对传统、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执着,会使后代把中文延续下去。


江少川:你对北美华文文学的现状如何评价?与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留学生文学相比,对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有何高见?


少君:北美华文文学,当前以新移民为主流,指的是八十年代以后主要由大陆到美国、加拿大的新移民。六十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的那拨留学生作家大多已基本处于停笔状态。新移民经过20年的沉淀,事业有成,生活安定,开始有精品出现。以小说而言,严歌苓、张翎、虹影都是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主要发表在报纸副刊,美国现有一百多家中文报纸,30多家中文刊物。再加上电子网络,发表的渠道比较多样。


北美华文作家的作品都希望在大陆出版,因为在大陆有更庞大的读者群。海外华文文学必须开创自己的特色,面对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文化冲突,如何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感受与重新整合,这是对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提出的重要而深远的课题。


江少川:我们都很想知道北美作家的生存状况。


少君:北美作家的状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三类:


第一类是草根派,他们生活在生活底层,靠体力劳动谋生,坚持写作。


第二类是太太族,她们的先生有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她们生活悠闲,坐在家里写作。


第三类是白领派, 他们从事白领工作,学历高,职务多是专业人士。


江少川:读了你的散文集《爱在他乡的季节》,《凤凰城闲话》中写到你退休以后,“隐居”美国凤凰城的想法。 你这个年龄,对一个男人来说,不惑之年,可谓风华正茂,能进一步谈谈你的真心话吗?


少君:当然可以。这以前,从未想到过40岁退休,而且是在美国。我在《凤凰城闲话》 中说过,那全是真心话:我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多年,但骨子里却渗透着中国传统思想的遗汁,多年的梦想就是寻找一种归宿、一种境界。最后我选中了美国的凤凰城。


当然,隐居在现代生活中,并不意味着像陶渊明那样完全退隐在山林之中,只是远离了与金钱斗智的搏击商场,远离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享受着由努力和机遇得来的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我作出这个决定,就像当年出国一样仓促然而坚定。


江少川:我很喜欢你的那篇《凤凰城闲话》,真挚、坦诚,真所谓见其文如见其人。文中你引用了白居易的两句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我很欣赏。你退休后的生活感觉如何?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吗?


少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心谢谢你推心置腹的交谈!




时间:2013年10月28日

地址:少君于马来西亚旅途电邮传至笔者武汉家中



江少川:    时间过得真快,没想到,距离上次采访已经有11年了,今天是10月28日,时间上也这么巧。你是我采访的第一个新移民作家,当时完全没有想到,此后竟会完成一个海外新移民作家访谈录的系列。这些年来,你为推动新移民文学的发展与交流,往返海内外,功不可没。你精心策划编辑新移民文学大系,个人也有多部作品问世,今天的采访是算迟到的续篇了。


你曾经策划主编 《海外新移民文学大系——北美经典五重奏》——五本 ,《 海外新移民文学大系——文学社团丛书》——八本 :被称之为“新移民文学”奠下基石,请你谈谈策划主编这两套丛书的想法,为什么要出这样一套丛书?其意义何在?


少君:    其实海外移民的华文文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多年裡,这种移民的华文文学经历了从被忽略到被关注,从被边缘化到逐步进入「主流」的曲折而动荡的发展历程。今天,华文移民文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逐步受到关注并形成比较繁荣的局面,不但形成了有组织而且较为稳固、规范的华文作家团体,而且在创作上不断有佳作出现,一些作品在两岸三地连连获奖,形成了被学界称之为「新移民文学」的庞大写作群体。


华文移民的历史不只是一个身体的漂移和身分的变化,更深的层面是原有的心理秩序被打破、新的心理秩序不断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内心会处在一种焦灼中,渴望被新的生存环境认可,又不愿意抛弃旧有的文化习惯。新移民作家在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下写作,无论表现离愁别绪还是荣辱沉浮,他们的精神层面都打着痛苦挣扎的烙印。


按评论家陈瑞琳的说法,他们的作品与中国本土以及台湾、香港作家有著截然的不同,他们从单纯描写个人沉沦奋斗的传奇故事,逐渐走向对一代人命运的反思和对中西文化心态的价值的探讨。她认为:走过近二十年的风雨探索,新移民文学已经从单纯的内心焦虑和情感失落中走出来,以冷静的思考代替了直接的倾诉,用审美的意象代替了纪实的故事。无论是从社会人生的积累,还是从文学意识的酝酿和崛起,应该说,涌现新移民文学成熟作品的时代已经来临。其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有待于学术界去认识和研究。我有同感。


随著近年来的全球化趋势,以及网路时代的来临,使得国与国之间的隔阂正逐渐消失,文学作品取材的广度和深度也胜过以往。换言之,今日的文学已不再是区域性的文学,而是国际性的活动。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海外华侨华人现有近五千万人,是除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之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华文群落。随之而产生的新移民文学曾出现过许多感人的作品,但最终被读者和学术界认可的大家却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新移民作家的写作环境比较特殊,另一方面则是新移民作家的作品资料较为零乱,使得众多文学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无法一睹「庐山真面目」。


正是为了弥补这种资料上的不足,或者用冠冕堂皇的话说是为新移民文学树碑立传,我们试图用这套《海外新移民文学大系》,为“新移民文学”这座丰碑添加基石。




江少川:    的确是这样,你做的是铺基石的“基础工程”。谈谈你近年的创作吧。你的散文集《阅读成都》和《印象成都》已经被人称为“成都城市宝典”;《约会周庄》、《台北素描》、《人在旅途》等集子中的游记都是都市文化散文,其中如《周庄洁茹》、《上海印象》、《烟雨南京城》、《台北素描》等都被认为是领悟城市文化的佳作,请你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对散文写作艺术的追求。 


少君:我写这些散文,是因为喜欢行走的原因。从学术上讲,旅游文学是反映人们旅游生活的散文杂记,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情感和审美情趣。从通俗意义上说,旅游散文实际上就是人们从空间的角度去表现对人生情感和纠结的文字表达。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行走,而行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诗意地栖居”。我的散文就是将在行走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转化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穿越历史,穿越文化,穿越空间,让读者追随你的脚步,在阅读中寻找触动灵感的美,在行走的诗意中学会更好地生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指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海德格尔曾说:“艺术的本性是诗意。而诗意的本性却是文化内涵的建立。”所以,具有“文化”内涵诗性的散文,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我喜欢行走中带来的那种欢快的诗意,在到过近百个国家和上千个城市之后,我觉得每到一处地方,就会将自己融入当地,尽可能地熟悉那些城市的街道、建筑和气息,通过资料的查询,尽可能地了解它的历史。在写《阅读成都》的时候,我把自己完全当做一个本土的成都人,不仅带领读者在探幽访古中细细回味了成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历史,不仅写了成都的雨水、都江堰,更是详细地介绍了成都的茶文化和美食文化,让读者与我一起感受唐代诗人雍陶的绝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为读者展示出:金沙遗址、琴台故径、宽窄巷子、青羊宫、羊西线美食街、杜甫草堂、武侯祠、春熙路……当然还有成都的男人和女人、“巴适“的生活、大熊猫……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和我一起阅读成都,品味成都,体验成都。

 

写作《约会周庄》、《台北素描》等书时,我也尽量按着写成都的路数走,访古探幽,将景点、美食和人文揉和在一起。今天对于我来说,行走与其说是生活中的行为,不如说是生命的常态:没有明确的终点,没有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在旅途中每一个细微的感觉,对文化、历史、人生的体认,只要涉及真实而丰润的情感,这种感觉就是回到了家的感觉。其实,诗意地行走,其实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命渴望,就是渴望脱离现实的喧嚣和浮躁,去沉静地聆听内心的声音。因为只有在旅行中,人们才会忘掉世俗名利,真正放开胸怀,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去考察世界并获得精神享受。这种心境有如白居易在《白云泉》所表达的一样: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在人间。

 

江少川:除游记散文外,你写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怀人散文给我印象格外深刻。如散文集《怀念母亲》中的《怀念母亲》、《圣浩,走好……》等篇情感真挚、温馨、醇厚,说说你写怀人散文时对生命情感的体验吧。


少君:虽然我自己的生活自退休后充满淡泊,没有感情的大波大澜、大起大落,理性大于感性。但面对每个离我而去的亲人、友人时,每一次都会引起我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虽然我知道人生的一切似乎从天而降又转瞬即逝,没有永恒,没有必然。但这种不确定性,会让给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以及亲情和友情在我生命中的份量。所以,才有了这些怀念性的散文。


在写这些散文时,我也可以通过回忆来体察自己人生的心理困境,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体会转向哲学的思考。所以有人评论,我的散文虽然常常呈现出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但背后是一种迥然不同的觉醒和超然。


对于这种理论提升的说法,我无法评论,也无语。但我可以保证我在写这些散文时,内心真的很超然,因为斯人已去,吾能何为?!


 

江少川改革开放以来,新移民文学走过了约三十年的历程,你作为新移民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亲历者、见证人,同时作为新移民文学学术团体的负责人、组织者,你对推动新移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请你谈谈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请你对新移民文学的现状、未来前景谈谈看法。

 

少君:新移民文学走过了三十年,现在回头再看到这些文字时,真是感慨万千。回朔以往,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人群中也曾出现过许多动人心弦的文字。从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今天的《金山》、《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等等。这些作品不但写出了一代海外华人作为社会“边缘人”和“无根的一代”的精神痛苦,也直接进入了故土的主流文坛,开始探讨更深更广的文学主题,在华文文学领域逐渐站稳了脚跟。


随着时光的转换,海外华文文学在走过追求传奇性和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对立的阶段之后,开始着力于以更广阔的视角,描述民族与社会的相融与和谐。这些作品的出现,所表现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即人类的自信与地位在“漂泊”的现代生存环境中,只有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壮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写作是一个很私人性的个体劳动,但文字却是用于大众交流的工具。其实无论在海外还是在海内,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作品,但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是否能成为生活中的美好回忆,则取决于个人的情感和悟性。而让一个人的人生成为千百万人的记忆和感动,则取决于一个好作家的文笔和描述。海外新移民作家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感触,通过书写,把这些令人难忘的故事用文字存留下来,成为读者心中永远的记忆,同时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个体生命的断面,犹如一张光盘,将回忆刻在历史的画卷上。所以我仍然看好新移民文学的前景,相信它的未来会更蓬勃,更有生命力。

2019年2月24日修订

节选自《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



采访人:江少川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 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理事,世界华人开放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


受访人:少君博士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北京一军旅之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声学物理专业,毕业后曾任职中直机关、康华公司、《经济日报》,参加过中国政府一系列重大经济策划与研究工作,提交过《西部发展报告》、《中国西部发展的若干问题》等研究报告。

1988年,公派赴美国德州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员和美国TII公司副董事长,并兼任中国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南昌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四十岁退休,隐居于美国凤凰城南山下,养花种草,哄孩子做饭。著有《人生自白》、《未名湖》、《在城市间行走》、《漂泊的奥义》等四十余种书。




END


【留美学子】已发1436期 

部分海外作家作品精选 

家世:我消失了父系的渊源

以邓文迪为榜样的说教,等于耍流氓

晚熟儿子被唤醒: 18年成长手记

美国名校的她,笔录下几亿人几乎忘却的"历史"

耶鲁20年:讲台的诗与香(感人至深)

120周年:怀念北大的嘘声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