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19】博弈在美欧职场的南方小女子

绢窗小雨​ 陈屹 留美学子 2020-09-14



【留美学子】 第1693期

 教育无国界 精选文摘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美国人有一首关于纽约的歌,其中的一句歌词是:“如果我能在纽约立足,那么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我现在终于可以对自己说:我在纽约立足了。我再也不怕其他挑战了。


这些年来在和美国人欧洲人的跌跌碰碰中,我也渐渐释怀:我必须承认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像西方本土人用英语表达得那样完美客套。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对话,我并不需要去弄懂其中字句的微妙差别,甚至可以毫不在乎,也能够和平美好地生活下去。我学会微笑着去面对我听不懂的笑话和找不到参考依据的引经据典。          


  - 受访者  绢窗小雨




  陈屹视线  导语  



第一次见到受访者绢窗小雨是在纽约文坛上的聚会,她甜美的微笑、轻声细语的讲述,令人感到舒服和欢喜。看着她手中拿着的出版读物,我主动前去询问。也许她是我【穿越系列】访谈中最年轻的海外作家,甚至她自己都说:“能被陈老师您采访,我好幸运!但是,我真的比其他前辈的水平和距离,相差很远呢!” 而我本人却非常珍惜绢窗小雨,把与她的对话作为我个人学习发现的过程。终究她比我的留学年代“迟到”了20年,今天,世界的未来属于绢窗小雨他们这个群体。绢窗小雨本人受到最系统的中国教育、又获得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她以人文艺术的背景,拿着美国大学授予的奖学金留美求学,毕业后在美国职场上能继续从事着她所爱的艺术领域,而且还做到主管位置。这一切一切,实属不易。
我告诉她【穿越访谈】目的就是为了呈现海外作家各自作品背后,他们最真实的经历和心路,这里没有前辈与后辈、主流与非主流、著名与新手的之分,因为每一位在海外的写作人,都有他们要讲述的故事,而正是大家各自独特的经历,组成了【穿越访谈】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和万花筒。“我喜欢创造东西。做商业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工作之外,我尽量抽时间用其他媒介来自由地表达。以前我一直都是自己单独创作,比较孤独,后来有机会加入了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和女作家协会,终于找到了组织,得到前辈们的鼓励,更有动力了。” 绢窗小雨这样说。2017北美中文作家协会颁发仪式 前左二绢窗小雨 前右三陈屹谢谢绢窗小雨授予我这次访谈的机会,恕我直言,她的年轻当然还是让我对她另眼相看,因为大部分这个年龄层的人,有太多的事情去忙碌、去享受,而她却选择除了工作之外,更多的时间“宅”在书桌旁, 让自己收起浮躁的心,去品读人生、放飞思绪、记录下纽约曼哈顿所见所遇的轶事和触击!

人物访谈:绢窗小雨 何涓涓



绢窗小雨


绢窗小雨,本名何涓涓,苏州人,现居美国新泽西州,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艺术设计学硕士。资深眼镜设计师、绘本艺术家、作家。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写作。著有长篇中文小说《孤岛曼哈顿》、中英双语绘本《卡娅和图图历险记》、散文诗歌集等,作品散见海内外中文报纸杂志。绢窗小雨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

……………………………………………………………



对话 绢窗小雨  vs  陈屹视线



陈屹视线


第一次在纽约作家著作分享会上见到你,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是,你给我印象很深,而且你是在海外作家群体里,最年轻的几位会员。从留学生到纽约人,先讲一讲你自己吧?



海外作家 绢窗小雨


我有一种对中文的情结,而出国,加深并巩固了这种感情。


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最新出版的中英双语绘本书进驻了美国新泽西州Maplewood的独立书店Words。管理书店的白人小哥跟我说,他们从来没有卖过中英双语的书,最多只是英语和西班牙语。我很高兴终于以双语的方式让中文进入这个以白人为主的社区。


虽然可能大多数人只是读英文而已,但是也许他们会对旁边的方块字产生兴趣,提出问题,他们的孩子也会看到有另一种文化的存在。那么,这就是我想要的传播。


美国新泽西州Maplewood的独立书店Words


我在美国的日常生活,很少用到中文。老公是美国人,公司同事都是美国人和欧洲人,周围邻居也没有亚洲人。只有跟家人、朋友以及亚洲同事打电话或者难得见面时,才会用到中文。中文在某种程度上变成非必需品,也由此让我从心底里觉得其更为珍贵,需要坚守和传播。


我当初到美国留学,学的专业是艺术设计。这专业是美国本土学生的强项,中国人并不多。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会学艺术,虽然并不确定是哪个具体门类。小时候不管是美术还是音乐课,我总是乐于其中。父母都是艺术家,我耳濡目染,是溶入到骨子里的一种直觉。因此申请美国的学校,从来没有想过申请艺术设计之外的学科。


爸爸说,如果得到奖学金就去,如果没有,那么就在国内发展。一切顺其自然,到哪里都是做艺术。


不管国内英语成绩如何拔尖,一到美国,就觉得无比痛苦,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记得那时候我刚到美国一个月不到,在伊利诺伊大学里做助教,面对阶梯教室一百多个美国本科学生,我在教室前的黑板上一边做透视图的粉笔演示,一边用英语讲解。


忽然,一个金发碧眼的高个女生站起来,大声指责听不懂我做的解释。我当时本来就紧张,常常担心被学生提问而听不懂。于是完全乱了阵脚,满脸通红,心脏飞跳,站在黑板面前,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时刻,坐在后排的美国男生,胖胖的,平时从来不积极参与课堂讲话,忽然站起来,提高了声音说:我们的外籍老师很棒,我们应该感谢她,大家说是不是呀?然后,他开始鼓掌,接着,一个,又一个,前排的学生开始鼓掌,站起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刻。


伊利诺伊大学


在国内的时候,我断断续续地写些散文和随笔。只有出国以后,我才更系统地开始从事小说和绘本的创作。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世界的感触和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是觉得这是唯一一个让我用中文积极思考的方式,特别是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失去了用母语的机会。


2016年,中国对外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孤岛曼哈顿》,2019年,我在美国出版了中英双语绘本故事《卡娅和图图历险记》,也有许多作品散落在国内外各类报刊杂志上。


写作的过程和工具




陈屹视线


正如你在自我介绍里说的,你的丈夫是美国人,你自己在公司引领着充满本土美国人的团队, 真的很难想象从一个娇小柔弱的南方小女子,到今天的职场强人, 你觉得自己作为华人,有过被歧视的经历吗?



海外作家 绢窗小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业十年,我回到伊利诺伊大学看望来自英国的大学教授。谈话之中,她也问我:你会不会因为是中国人,而且是女性,在美国生活感到受歧视?


刚来美国时,我非常敏感,缺乏自信,常常担心我做不好丢了中国人的脸怎么办。那时候,总会想到自己是谁,是如何的身份,要怎样去变得更好,被别人喜欢和尊重,肩负着如何的使命。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忽然觉得无比陌生。


事实上,我早已不再考虑这样的问题。当我站在美国人的团队前表述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时,我将思维和语言全部集中到要表述的内容上,只求做到最透彻最准确,是完全忘我的状态。也许成长就是这样,逐渐将敏感变成顿感,继续前行。


两年前我从美国创业公司跳槽到意大利时尚公司美国分部,这种对自我认同的敏感,忽然又被唤醒。每个季度,我都随美国的团队到欧洲时尚财团那里陈述我们的设计。美国团队的所有人员都是纽约或者新泽西本地白人,整个团队只有我是外国人。因为产品是我领导的设计,因此每次到意大利,面对十几个身穿奢侈品的意大利人,一切关于产品的创意相关内容都由我来陈述。这让我压力巨大。


首先我是唯一一个亚洲人,也是其中个子最小的一个,并且我没有买奢侈品的习惯,更穿不了高跟鞋(我没有办法穿着高跟鞋跑来跑去讲设计而不担心自己跌倒)。对于产品的设计我是有信心的,可是用第二语言来代表美国团队向意大利人做陈述,我很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周全而无法完美地代表美国团队所付出的辛苦工作。


我知道自己可以把问题讲述清楚。但在这样的场合下,讲清楚只是基本。我必须会讲点幽默,要听得懂美国人和意大利人微妙的表述,要为刁难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英语词汇来缓解氛围并维护自己的尊严。我因此去纽约参加公共演讲的培训班,打印出成堆的演讲稿在飞往意大利的飞机上研究词汇临时抱佛脚,研究TED TALK里面的经典案例如何起承转合……内容、词汇、肢体语言、信心……意大利团队的英语口音很重,在我陈述的同时,他们有很多问题和点评。


有几次,我因为听不懂而头脑空白,被美国同事救场。还有一次,我初到这样的会议,穿了一件蓝色衣服,CEO一看到我,就说,有人没有穿制服。原来,所有的意大利人都一身黑装。我吓了一跳,缓过神来才知道他在开玩笑。不过确实大家都穿黑色,为什么没有人提前告诉我呢?还是我没有听清楚?美国的同事都很怕意大利CEO,因为他有名地喜欢拿人开涮。心情好的时候 ,跟你开个玩笑,心情不好的时候,把你劈头盖脸数落一通,有时候仅仅是因为你没有穿自己设计的品牌产品。一些朋友羡慕我可以经常飞欧洲,却不知道我是如何在会议前压力山大连夜失眠的。


意大利公司在米兰的晚宴


国内的闺蜜问我:你这样一个文弱温婉的人,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接招呢?我说:生活已经把我从一个表面温和的小姑娘,历练成了一个战士了(fighter)。美国人有一首关于纽约的歌,其中的一句歌词是:“如果我能在纽约立足,那么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 (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我现在终于可以对自己说:我在纽约立足了。我再也不怕其他挑战了。


绢窗小雨参观2019威尼斯双年展


生为一个中国小女子,说实在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亚洲,甚至自己的国家,都会以各种原因被世俗所定型。比如,有几次,我和美国同事一起在中国出差。坐动车的时候,我和他们讨论着工作相关的问题。一会儿,旁边的中国乘客问我,你是不是导游呀?我说不是,问者不相信,便继续问我是不是学英语专业。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辩解的人,因此作为素未平生的人,如果认定我是导游,我就默认了。


到国内与商家初次见面时,如果我不做自我介绍,对方往往会认为我是当地的翻译,因此对我态度冷淡。只有当我递出名片时,才会改变态度。我一般只有在工作必须时,才会递出名片,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方便工作。入境到西方国家,往往是同行的美国同事都顺利通过,一起在另一头等我。我不是被询问探查是否怀孕就是被“随机”带到单间里检查包裹。美国同事跟我打抱不平,说这是侵犯人权,要抗议。我觉得他们很可爱。但是我很清楚人生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因此不可自满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在西方,因为平权思想的根深蒂固,特别是以纽约为首的东部地区,人与人在生活上的平等对待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可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小女子,要得到主流本土美国人在事业上的尊重,的确要花出巨大的努力。曾经就有白人领导对新入管理职位上的我发话说:“我并不信任你,除非你证明给我看你值得信任 (I don’t trust you until you prove to me.)”


我曾经有一位下属,是高大的白人男生。因为工作需要,我们经常要一起去纽约的各种零售店里做市场调研并搜集时尚信息。我和他一起走到店里,服务员通常都会有两种默认。第一种认为他是我的上司,因为大部分美国公司的团队模式是用白人领导亚洲人或其他族裔;第二种认为他是我的老公,正好我们都已经分别结婚还戴着婚戒。所以服务员对待我们的态度和方式都是以这两种为基础的。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别扭,总是会对服务员把同事的关系挑明一 遍。后来,去的地方多了,觉得太累,就算了。对于陌生人解释自己,实在是很没趣儿的一件事。


这些年一点点磨过来,如今的我,不管旅居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内心的波澜已经不再取决于别人的眼光。我相信,只要心里有坚守的文化和语言,有执着的追求和梦想,我就不会迷失,也不再害怕。我对英国教授说:“如果别人歧视我,那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我根本不在乎,也不需要那样的人在身边。


绢窗小雨和英国教授的合影



陈屹视线


好像我记得曾经读过你解雇小丹的部分, 他本科毕业耶鲁,我对你更好奇了,与这么多名校背景毕业的同事共舞,在与欧美人交锋时,我们华裔的优势和弱势在哪里?



海外作家 绢窗小雨


是的。我的下属里有一位从耶鲁大学哲学系毕业。在这个物质浮躁的年代,谁会静下心来去耶鲁这样的常青藤读哲学。他理想主义十足,我从心底是很钦佩的。可是,从耶鲁出来的他,居然找不到工作。辗转各地,简历纷飞。最终,无计可施,只好再读个应用设计的硕士,又花了三年,换了几个工作,终于来到我的团队。


在我和他一起工作的第一年年终时,他对我说:“说真的,这是我在所有经历过的工作中,最快乐的一年。我终于可以安定下来,说有一份正式而满意的工作了。” 


然而,一年工作后,上司让我辞退他,为此我十分为难。虽然他是我的朋友,我们会谈论各种话题,从生活到工作,从文化到社会,我从他的谈吐中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纽约年轻中产的思想状况和忧虑。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在工作上确实有些问题。也许是学习哲学的原因,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小问题,他会在电子邮件上辨证地阐述,导致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电子邮件的对象,往往是非英语国家的供应商,因此,导致许多误解和头疼。我们团队的同事、老板都向我反应这个问题,我也和他沟通,但是,思维方式的习惯,不是一日两日可以改变的。


记得那一年川普上台希拉里落选,我们纽约公司的员工在办公室里哭得东倒西歪。厕所的隔间里各种哭腔此起彼伏。小丹告诉我他的忧郁症又发作了,因此难免影响到工作情绪。他说:“我是那种最不受影响的团体:男性、白人、已婚、欧洲血统、高等学历。我是美国标签的最具有话语权的所谓精英,照理来说什么政治变化都跟我没关系,我不会像女性那样受到工作和生育的歧视,也不会像外国人那样受到宗教和文化的排挤,不用像同性恋者那躲躲藏藏,不用像非法移民那样充满不安…… 但是我最近的情绪太受影响了,没有办法睡觉。一个强大国家的文明,就在看他们如何对待弱势群体,而不是经济和军事。我们已经走到文明的边缘,美国的精神正在消亡……” 他觉得,自己是有罪的,没有为国家的民主做出贡献,因此愈加闷闷不乐。


他被辞退的那一天,也是他在公司的最后一天。公司要求我在他整理完私人用品之后送他出公司大门。这应该说是我职业生涯里面最煎熬的一刻。我选择走楼梯下楼,以免在电梯里碰到其他同事而产生尴尬。他在那里抱着一堆文具用品,泪水涟涟,我在匆忙中解释这一切不是任何人的错,也许未来会更好......


小丹是个很不错的朋友,但是一切向资本主义看齐的美国公司要的是效率和行动。我的同事里不仅有耶鲁校友,还有斯坦福,哥伦比亚等。不过他们目前做的工作,都跟原专业没有关系。这不是一个看重学历和文凭的时代,这一点我可以见证。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代表普遍的华裔。只以我的个人经历来看,我并不是那种聪明机灵的人物。相反,我内向安静,执着沉稳,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准备很久,以求完美。一个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哪怕是跨越多年。因此,我有追求完美主义的倾向,往往把自己的精神逼到极限。


不过,这些年来在和美国人欧洲人的跌跌碰碰中,我也渐渐释怀:我必须承认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像西方本土人用英语表达得那样完美客套。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对话,我并不需要去弄懂其中字句的微妙差别,甚至可以毫不在乎,也能够和平美好地生活下去。我学会微笑着去面对我听不懂的笑话和找不到参考依据的引经据典。并且不再字字都去查字典都去谷歌搜寻记忆里似曾相识的踪迹。


这些年在美国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郑板桥所书“难得糊涂”之真谛,不再去承受不必要的压力,生活豁然开朗。


我并不认为华裔和欧美人交锋有优势弱势之分。我也不认为融入美国社会就是成功。我觉得,文化的不同导致行为、理解、沟通上的不同。而这种不同,造就了差异美,但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中国人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很美的境界。美国人在告诉我磨制咖啡豆的微妙差别时,我也会回馈其泡茶的不同道具和品茶的享受。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美。


纽约曼哈顿SOHO区






陈屹视线


当初我们相识也因缘际会于你的文字创作,可否讲一讲你最新出版的绘本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跟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海外作家 绢窗小雨


2019年5月6日,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同时报道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史无前例的破坏速度,以及因此导致的生态恶化和生物灭绝。这一切不再是危言耸听,已经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读完报道,我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忽然觉得无法工作下去。我看到海边被污染物致死的海龟和鲸鱼,泪流满面。我觉得自己与此脱不了干系,是导致它们受苦的一个因素。


为了赶上每个季度不断上涨的利润指标,我不断地带领团队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购物体验,日复一日。当然不只是我,这个流程涉及了亚洲的供应商、美国的客户、以及欧洲的财团。多少汗水、止头痛片和唇枪舌战的消耗。


我不知道到底消费者需不需要每年这么多的新款产品,我也不能确切了解在这个流程中到底多少人为了这个指标几天没睡上觉。我只能生活在自己的泡沫中,承受担心完成不了指标而导致团队落后的压力,以及得意设计出好创意而受到的好评。


我们的媒体和公关把购物渲染得神圣而大气,好像拥有了挥洒金钱的能力就是拥有了人生的自由。消费者看到的广告,从来不会展现流水线上的密集劳动,也从来不会呈现垃圾场里成百上千被迅速遗弃的产品,更不会透露被污染的动植物奄奄一息的挣扎。过滤了人和环境,留下的只有物,物能带来短暂的快感、幻想的幸福、空洞的满足。


几年前,我去新泽西的一家动物园参观。这家动物园里有一所海龟救护中心。原来,新泽西的海岸线上经常有受伤的海龟搁浅。这个海龟中心将这些搁浅和受伤的海龟带回来,由饲养员和兽医精心照顾,然后放养回大西洋。有一些海龟是因为吞噬了大量人类丢弃的垃圾而必须进行手术。我站在保护中心的大水池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被医治过的海龟们在水里快乐地嬉戏和玩耍。我深受感动,回家画了一幅关于海龟的画。


这一张画,渐渐引发了第二张、第三张……三年以后,我利用周末和假期,终于完成了三十八张绘画作品,我将他们汇聚起来,编辑并撰写了中英双语绘本书《卡娅和图图历险记》。


2019年9月份,我在纽约的独立艺术书展上发布了这本新书。这个故事探索了一个关于人类、动物和自然的寓言,目前在北美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书城和实体连锁店Barnes & Noble (相当于国内的新华书店) 出售, 同时也进驻了美东多家英文独立书店。


许多美国朋友在读英文的时候,也认识到了中文的美丽,这是我很欣慰的一件事。我目前正在找国内的出版商,希望能把这个故事带到国内的读者面前。


绢窗小雨在新泽西州的海龟救护中心


救护中心里的海龟


2019绢窗小雨的新绘本书《卡娅和图图历险记》


我从小喜欢动物。小时候因为独生子女,比较孤独。妈妈便在家的院子里养了很多小动物陪伴我。我是个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和动物们在一起,我不用说话,放松而自由。那时候,我养过长毛兔、小狗、小猫、鸽子、母鸡、鸭子、鹦鹉、豚鼠、蝌蚪、蟾蜍、金鱼、螃蟹、蚕、蝈蝈、金蛉子、小蛇……我有时候会逃课躲在家里,为的是能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喂他们吃东西,看他们的一举一动:清晨到母鸡的巢里取还温暖的鸡蛋;用梳子给长毛兔梳理细密而柔软的毛发;看蚕宝宝编制雪白、粉红、粉蓝和金黄的茧子;看小蝌蚪的腿一天天长出来;整理被小狗小猫追逐打闹之后的狼藉;给被黄鼠狼咬伤的小鸡翅膀涂红药水;翻看青石板下蚂蚁规划的巢穴;寻找夏天洪水上涨后从阴沟里浮游上来的泥鳅;在一片片的绿叶背面捕捉贪婪地嚼着叶片的毛毛虫……我的创作和内心的归属,从来都没有脱离过我那同年时代的动物乐园。


我在工作之外,会尽量抽时间做一些义工。我热爱小动物。因此我组织公司员工的第一个义工活动是去全美第二大动物收容所劳动(Animal Care Centers of NYC - Manhattan)。这个收容所在纽约哈林区。我们去的时候是秋季,并不算热,不过刚进收容所的时候,可以闻到一股异味,我的几个同行者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里不禁钦佩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要多热爱动物才能天天忍受从头到脚无法逃避的异味熏染呢。


我们从收容所的后门进入,经过昏暗的过道,过道两边的笼子里,是这天刚刚从外面救回来的动物们。这些大小动物们惊魂未定。有的毛发凌乱不堪、有的精神萎靡不振、有的狂叫不止、有的气味浓重……工作人员正在给每个笼子贴标签,上面描述了这个小动物的基本信息、性情喜好、健康状况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主人来照顾(没有经验的、比较有经验的、非常有经验的)。


工作人员说,这些小动物刚刚经过兽医志愿者测试,如果健康有问题,就要进一步治疗。那些身体健康的,正在等待修剪毛发的志愿者过来给它们做洗澡和“美容”。之后就可以进入楼上的领养室等待遇见新主人了。


“要把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说,“这样才有机会过上好的生活……我们每周都会收到很多动物,除了留一部分在本部,我们与纽约市里大大小小的私人领养中心合作,他们会挑选一些比较讨人喜欢的动物带到他们的社区去。一些挑剩的动物,留在我们这里,如果很久都没人要,一般来说身体健康都有问题,我们就只能实行安乐死,因为场地实在有限。但是我们正在努力降低这个比率。”


二楼的领养中心,三间房间,一间给狗,一间给猫,还有一间给兔子。从狗的房间走过,一路上并排着狗的笼子,它们争相朝我狂吠,用前爪搭在笼子的门上。我不得不堵上耳朵,心里很害怕,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目标猎物。这些狗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斗牛犬,叫声很大,运动激烈,我走得心惊胆颤。


工作人员将一个笼门打开,笼子的标签写着名字:玫瑰。这条激动的斗牛犬玫瑰忽然安静下来,乖乖等待着套上项圈和皮带。我牵过它来,准备带着它到外面溜达。“如果没有义工,玫瑰就只能一整天待在这个小笼子里,这些狗的叫声很大,所以对它来说,一天下来,精神压力巨大,很容易生病。”


玫瑰在我的手上,仿佛变了性格,安静地任我抚摸,兴高采烈地摇着尾巴,根本不是领养所里狂吠的模样。我终于明白,那些声嘶竭力冲我叫唤的狗儿,是多么热切地希望我能够带它离开。那么痛苦地热烈希望,不得不暂时扭曲了性格。


猫和兔子的小屋,很安静。我溜哒完玫瑰之后,可以去抱抱猫咪,给它们的心灵带去一些温暖。特别美丽的长毛兔子,闪动着小眼睛,嚼着胡萝卜,小心翼翼地瞥我一眼……


后来,在周末的时候,我自己去收容所看动物们,希望能够收养一两只。那时才发现,纽约的人带着家庭排着长队,等待着收养心仪的动物。我心里的豁然开朗,原来,有这么多可爱善良的人,它们不用担心了。也因为这次经历,我收养了一只小狗,与它陪伴余生。



绢窗小雨和同事在纽约的动物救助中心做义工


绢窗小雨从纽约动物收容所领养的小狗




陈屹视线


多年来你热心于纽约城市里的各种公益活动,然后工作压力也很大,然后已经出版一本书,还有著作等身,那么你是如何在百忙中坚持创作的?你曾经在纽约一个地区图书馆做过分享,你觉得读者与你的距离是什么?



海外作家  绢窗小雨


我想说,如果特别想做一件事,就可以找到时间,但是毅力很重要。我正好是那种耐心特别好的人,所以每本书,就是这样断断续续慢慢磨出来的。有时候公司里的工作忙,连续两三个月停滞自己的创作,不过忙完了总还是要回到创作里来,只有这样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紧密相关。


有些人的休整方式是在家的后院里做园艺,有些人是和朋友一起成群结队出去玩,有些人是去酒吧或者饭店消费, 而我的休整方式就是窝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创作和写文字……没有好与不好,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和修复过来就很好。

我喜欢创造东西。做商业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工作之外,我尽量抽时间用其他媒介来自由地表达。以前我一直都是自己单独创作,比较孤独,后来有机会加入了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和女作家协会,终于找到了组织,得到前辈们的鼓励,更有动力了。


两年前我在纽约的公立图书馆发布了自己的小说故事长篇《孤岛曼哈顿》。这是一本描述纽约移民生活动的中文故事,在国内各大网站平台如京东、当当和新华书店都可以买到。我用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展现给国内读者一个真实的纽约。有许多读者与我联系,特别是有孩子在美国留学的家长,他们在国内并不清楚美国的生活状态,靠我的书对当前的纽约和美国有了更切近的体会,我很开心能帮到这一点。


谈到读者和我的距离,我觉得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作品既然已经完成,就像是我的一个孩子,由着他自己去闯荡了。我并不限定说要如何去理解这个故事。一个艺术作品,在于其与观众的互动,每个互动,又因为观众的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各异,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缤纷的世界,就有缤纷的解读。我也喜欢与作品的读者或者观众对话,了解沟通彼此的感触。


绢窗小雨的小说故事长篇《孤岛曼哈顿》


           

《孤岛曼哈顿》在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发布会中文宣传单


绢窗小雨在纽约公立图书馆与读者进行创作分享




陈屹视线


在美国做创意的事业,特别是外国人,真不容易,这里我对你的成就还是要给予致敬!你的下一个项目是什么?你能给留学艺术和设计的学子提供一些建议吗?



海外作家 绢窗小雨


没有办法说具体的下一个项目是什么。因为我几乎每个时刻都在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里。可能一个在开始的阶段,另一个正在收尾,再有一个在时断时续地酝酿……或许是设计咨询、或许是绘本插图、可能是教育类讲座、也可能是文艺刊物约稿……我喜欢以不同的方式和媒介来表达不同领域的观点和意向。目前我正在寻找合适的艺术家驻地计划,去实现我正在构思的一系列装置和影像。


我以为能选择学习艺术设计,一般来说都是很有主见的孩子。显然中国的父母不会逼着自家的孩子去学艺术,往往是不支持为主。这一点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以下的建议,我特别想对那些想学艺术或者设计而没有勇气追求的孩子。


我觉得人活这一辈子,不管如何,最终都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才会快乐并且不费力。如果听从了别人的意见,即使强迫自己去学去做自己不喜欢的行业,终究会因为耗尽精力而返回原点。与自己的内心做斗争,长久来说,一定是不会成功的。只有顺应自己内心的指引,生命的力量才能盛开。


最后我想说,如果读者您有做艺术或设计创意的朋友,最好的鼓励和支持方式,就是按照市场价买他/她的作品。千万不要对他/她说,你太有才了,给我免费做个东西吧,或者,送我一本免费的书吧。


绢窗小雨在创作


绢窗小雨新绘本里的部分手绘插图作品 


2019绢窗小雨的新绘本书《卡娅和图图历险记-Kaia and Tutu’s Journey to the World》”


想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看绢窗小雨的网站:

www.junehetheartist.com


版权作者所有,没有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往期回顾



【留美学子】已发1692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精选文摘

近期发表


被藤校提前录取的: 绝非都是最优秀者

当青春遇见暮年:养老院撞击到的“心痛”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