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邻居娃“走”了, 我与儿子也曾走过人生低谷

留美学子 2021-07-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格调LADY Author 纽约桃花

留美学子】第2143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教育·历史·人物·旅游·读书·财经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导语:


这是一篇作者与儿子走过人生低谷之后的母亲回忆手记,相信会给许多家庭带来借鉴意义。
正如作者所述:
“在陪儿子看心理医生的三年中,我意识到只有愿意接受世界上的未知,承认我们所知的有限,我们的头脑和精神才可以得到改变和提升。儿子的焦忧症就像一个上天的‘礼物’,教会我认识到自己人生的局限性,以及这个局限性带给我们精神上与肉体上的挣扎和苦痛。”




我们附近富裕小镇上的女孩琳达自杀了。

琳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十八岁女孩子,在一家私立音乐学院学习, 平时热衷环保,曾在高中时就策划、举办过全校师生都参与的环保运动,平时的生活方式也严格采取最环保的方式进行。按说,这个女孩子应该前途无量,然而却在纽约疫情下的一个夏日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这些做母亲的过来人,唏嘘不已。
 
琳达的父母在悼词里说,她自杀前写了一封致纽约时报的邮件,痛陈她对人类不重视环保的失望。因此,她父母认为,琳达是为了她的环保事业以死来唤起世人们的警觉。但我心里明白, 琳达的自杀很可能是美国青少年中发病率非常高的焦忧症引发的。  



我十九岁的小儿子菲利就是焦忧症患者,跟琳达一样,从小就心怀大志,热衷环保。小学的时候就曾经与镇上的几个同样重视环保的家长和孩子在公共的沼泽公园清理人们丢弃的塑料瓶等破坏环保的垃圾。上初中的时候,还报名参加了学校开设的课外环保课程,专门为学校内外的几十个大垃圾桶进行环保垃圾的分类。

菲利与琳达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为了环保,他甚至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饮料,因为饮料瓶子是塑料做的。  
 
往往像琳达和菲利这样的孩子都是精神洁癖,即精神层面要求高,内心敏感、责任心重。当他们的期望与现实有出入的时候,就会陷入极大的失望,从而丧失生命的动力。
 
菲利从小就是一个乐于助人、心肠好的孩子,他总是能敏锐地从人群中感受到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小学的时候认识班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男孩子,总是在家里吃不到早餐,于是,菲利就让这个孩子每天早上到家里来吃早餐,然后一起去上学。

然而,就是这个男孩子,最终让菲利受到校长的呵斥,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那是小学四年级的一个下午。

课后,菲利与他的几个朋友,包括那个有心理障碍的男孩子,在学校操场上追逐打闹。菲利眼看就要追上那个正在奔跑的男孩时,男孩脚底下绊了一下,身体开始往前倾斜。菲利看到他要摔倒,马上想伸手去拉他背上的书包。然而,两个人奔跑的惯力不仅没有让菲利拉住他,反而连带着一起摔倒在地。那个男孩摔得不轻,流了很多鼻血,看上去异常吓人。

在美国小学,如果孩子受伤了,一定会通知校长,然后是通知家长。因此,这件事情马上就被通报到校长那里,校长马上询问了当时在操场远处聊天的的几个学生家长。她们描述说远远地看到两个男孩子一前一后奔跑,后面的孩子推了前面的孩子一下,前面的孩子摔倒了。这几个母亲的陈述让校长马上断定,男孩子摔倒是菲利推的。

虽然, 菲利的几个朋友极力替他陈述当时的事实,但校长不仅听不进去,还对菲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指责。那天下课,菲利的小伙伴陪着他回家,跟我讲述了这件事情。

提到事情的经过,我头一次看到菲利如此泪流满面。他伤心的不仅仅是校长对他的申斥,也是那个男孩的沉默。他怎么也想不通,他的好心会得到如此不公平的结局。

 
这件事造成了菲利心底的创伤,很久都不能愈合。即便,我去找了校长申诉,也想办法安慰菲利,告诉他我相信他,与他站在一起。但是,菲利心底的伤痕好像不仅没有愈合,也开始让他改变。如果我能够想到日后这件事对菲利造成的影响如此之深,我一定会像菲利的另一个同学的家长那样,因遭遇类似时间而将校长层层上报到学区,然后转学。
 
四年级之后,菲利开始慢慢变了,就是那种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改变,他的笑脸越来越少,沉默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高中的菲利几乎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多朋友也不再来往。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探寻过菲利的各年级老师,他们似乎都没有觉得菲利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改变,有的老师还根据经验下结论说,很可能是一个phase(时期),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引起的改变。

我开始耐心等待,期望随着菲利青春期的过去,一切都会回到正常的轨道。然而,我等到的却是高中辅导老师的要求见面的电话。她跟我说,某科老师发现菲利在上笔记本上写了一行想要自杀的字,因此,敲响了学校的警钟。辅导老师要求我马上要给菲利找到一个青少年心理医生。

 
这时,我才知道,菲利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如同引爆了一个定时炸弹,我的心被炸成碎片。虽然,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是正常现象,但是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母亲,我心理上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这个事实。我们每一个做母亲的,都是对孩子充满了期望,即使不望子成龙,也期望他们能够上名校,找一个好工作,有个好归宿,将来组成一个我们认可的幸福家庭。现在,所有的期望似乎瞬间像被戳破的气球,我感觉心痛如绞。 

我从小与姥姥长大,没有得到父母第一手的爱护,内心极没有安全感。我曾发誓,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会将我从小没有得到过的父母之爱全部倾注到孩子身上。这种物极必反的心态导致我有了孩子之后,将全部精力放在他们身上,生怕他们在爱上像我曾经一样缺乏,像我一样长大后没有安全感。然而,这种盲目的爱并没有保护到菲利,他依旧患了青春期焦虑症。
 
我们常常以为在美国这个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孩子会比我们生长时期的环境好。事实上,焦虑症和忧郁症一直是美国孩子的社会问题。在美国,每三个不到18岁的孩子,其中就有一个患有不同程度的焦忧症。根据《 2015年儿童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健康报告》,虽然,焦虑和抑郁是可以治愈的,但是80%的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孩子和60%被诊断为抑郁的孩子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不管是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还是承认自己孩子有心理问题,本身就让人看不起。我们很多人生怕别人知道我们患过心理问题,打死也不愿意承认心理问题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存在着的定时炸弹。

因此,我和他父亲都犯过中国文化特有的错误,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有问题,因为承认自己孩子有问题等于承认自己不是好父母然而,纸包不住火,你不承认的东西并自己并不会消除,时间上的耽误最终还是让自己的孩子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 

 
我对孩子的期望值一下子从望子成龙跌倒了尘埃,内心只期望他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就行了,真是别无他求。

每一次与其他母亲在一起时,听着她们高谈阔论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的优异以及取得的成绩,我心里总是充满了羡慕和不安。羡慕他们孩子的“正常”,对自己孩子的“不正常”心感内疚。

当别的家长兴冲冲讲述他们对孩子上藤校的期望时,我心里常常缩成一团,默默盼望我的孩子能够走出焦虑和忧郁,一生能够幸福。

有时候,我自己心里也问自己,我对他成长的期望就是幸福而已吗?难道我真的不希望他再出人头地。这个念头一出,我就会自责,觉得不能再将自己私心凌驾在孩子头上。
 
在陪同菲利看心理医生的三年中,我意识到只有愿意接受世界上的未知,承认我们所知的有限,我们的头脑和精神才可以得到改变和提升。菲利的焦忧症就像一个上天的“礼物”,教会我认识到自己人生的局限性,以及这个局限性带给我们精神上与肉体上的挣扎和苦痛。


菲利的心理问题更像一条意外的通道,接通了我与他的内心。我跟他讲述我自己的成长史,我的青春期困扰和迷惘,我们家族的文化历史背景等等,让他了解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只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像他那样勇敢,敢于跟自己的母亲讲述他的内心挣扎。
 
我知道,像菲利这样的孩子不只是一个,像我这样的家长也有很多。我的西裔好友珍妮也有两个儿子。我们的孩子们曾经上一个幼儿园,因此,我们两个妈妈和四个孩子常常一起活动。珍妮后来搬离了纽约,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却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去年,珍妮给我打电话,伤心地告诉我她上大学二年级的大儿子梅森最近在学校出了点事,自杀未遂,被女朋友叫了救护车紧急送往精神病院。经过诊断,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梅森患了焦忧症。听着珍妮在电话上的啜泣,我心如刀割,非常理解珍妮的心碎。所有的母亲最难承受的就是孩子遭受的苦痛。

当你倾尽一生的爱灌注在孩子身上时,你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有一天他不再快乐,被忧郁或者焦虑困扰。我分享了我与菲利经过的磨难,希望她能够帮助梅森休学一段时间,回到家庭的温暖中,让爱和心理辅导疗愈他的内心。
 
我意识到,对这些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我们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理解和爱。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关爱一个心理上遭受病痛伤害的孩子

自己不经历过就不知道有多难。状况上的不断起伏反复,心理上的低谷,以及负面情绪的黑暗,很多时候会彻底击垮父母的耐心。
你要学会在绝望中一次次站起来,用爱和笑脸重新面对孩子的挣扎,与他一起战胜心魔和病痛。
人生永远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学会在不公平中找到自己和孩子应有位置和价值,一起渡过难关。



感谢上帝的指引,让我和先生在至暗的时期找到信靠祂的道路,感受祂圣灵的指引和爱。 



经过三年多的心理治疗和辅导,菲利最终考上了纽约一所不错的州立大学,主修商业和心理。他因自己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点打算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我很感恩,因为我与他这几年彼此共同走过的艰难道路,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
 
2020年的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轨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渺小与所知的有限。在这段艰难时期,菲利回到家里,与我们一起渡过了居家隔离的艰难。虽然,疫情的蔓延以及它对生命的掠夺,让很多正常的人都患了焦虑症,但菲利的焦虑症居然没有回潮,学习也有所提高,还取得了荣誉生的证书。
 
听到我跟他说起那个不幸自杀的女孩琳达,菲利说:“我理解,因为她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看到我担忧的眼神,菲利又说:“你放心,我已经走出那段想轻生的低谷了,不会再那么傻了”。

听到他这样说,我竟然有些如释重负。
对做母亲的来说,听到孩子轻生的念头固然让人心碎,但听到他终于彻底放弃轻生的想法,标志着他成长的真正开始。

其实,孩子的未来,开心比什么都重要,活着比什么都有价值!


从零到亿万市场的网络创作

泪目: 爸爸一辈子都在替别人养孩子

上市首周卖出百万册的好书, 到底写了什么?

奇葩|七千万美元天价售出的无实体画作 其背后...…

或许被遗忘·却留下余香的传奇烈士们

访谈: 从小学差生进名校,家庭教育秘籍何在?


阅读完本文

您的感受是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或扫码入群交流讨论

欢迎加入【留美学子】公益分享汇

扫码入群



【留美学子】已发2142期

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脚踏实地·坚守7年公益分享

公众号:留美学子

投稿/联系:studyusa88@yahoo.com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