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心源 ‖ 网络暴力人人避,施暴心理要远离


今年十月,高人气综艺节目《奇葩说》一期关于“键盘侠”是不是“侠”的辩题大热,反方辩手陈铭老师动情讲述了一段关于网络暴力的亲身经历:仅仅是在微博发了与女儿的三张自拍庆祝六一,却遭到了不知名网友的恶意谩骂与相貌攻击。节目播出第二天,#陈铭女儿遭网络暴力#立刻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许多网友对于网络暴力的思考与讨论。

说到“网络暴力”,这个词眼已经很多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013年,广东陆丰一高中女孩琪琪在某服装店购物的监控视频被服装店店主发布到网络上,称琪琪是小偷,请网友曝光其信息。很快,琪琪的姓名、所在学校、家庭住址和个人照片均遭到曝光,网上不乏对琪琪批评辱骂的声音。一天之后,琪琪不堪压力跳河身亡。讽刺的是,店主随后也遭到“人肉”。

网络暴力究竟应该怎么定义?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看似与我们无关,但其实在网络暴力现象中,大学生很容易成为施暴者。就比如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可能就会片面的觉得他的一切都不好,这时你发表的言论就都会带有主观情感,继而不自觉地就会被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和部分人一起对他人进行批判攻击,那么网络暴力的形成,你也就“贡献”了一臂之力了。

并且相比其他群体,青年网民群体更加热衷于发表网络舆论来表达个人观点与意愿,在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也更容易出现网络暴力现象。


为什么青年网民群体会成为网络暴力现象的施暴者呢?

首先,网络群体的易感染性导致了青年个体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网络群体的从众心理容易导致青年个体网络暴力行为的模仿性。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 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最后,网络群体的匿名心理容易导致青年个体网络暴力行为的失范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匿名心理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暴力都是有意识进行的。青年群体相比其他群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加上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当一件社会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在对事件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难免受到非理性情绪操控,可能就因过于偏激和冲动而发表不够理智的观点与与言论促成了网络暴力,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网络暴力现象的施暴者。


为了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现象的施暴者,我们应该怎么做?

全面看待事情,懂得换位思考。导致网络暴力的一大原因就是断章取义,我们要学会理性看待事情,弄清事情的原委,从而表达出更明确的言论。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点理性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就像高晓松说的那样:“一生温暖纯良 不舍爱与自由”。 一个人只有温暖纯良了,才有资格谈论爱与自由。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为了一时爽而毫无顾忌地进行情绪发泄,而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避免从众心理。不要因为受到偏激言论的感染与刺激就产生愤恨等不良情绪,从而在群体保护心理的作用下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暴力言行,要学会在舆论中保持理智,避免从众。




同学们,和学工君一起,坚决抵制网络暴力,正确面对网络暴力,合理处置网络暴力,对网络暴力说不!


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值班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12:00,14:00-17:00,18:30-21:30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

旗山校区:0591-22867242

仓山校区:0591-83456404


心理咨询地点:

旗山校区:生活区榕苑食堂三楼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仓山校区:文科楼办公楼一层心理咨询室


紧急求助热线(24小时开通):18960928820(校关工委副主任程利国教授)。

女生成长专线(每周二、三、四晚20:00-21:00):15359170120


网络预约:在线关注“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微信公众号,点击“心理中心”栏目,进入“心理咨询预约”即可填写并提交心理咨询服务申请表。



来源: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徐振宇

责任编辑:陈泽 黄美红


近期热门文章

♪ 小联微评第62期 | 刘岩:“禁令”背后的反思

♪ 我校举行2018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推进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