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联微评第194期 | “后浪入海”如何乘风破浪

学工君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2022-10-23

【小联微评】特邀我校辅导员和同学们,从他们的视角“微”观时政,“评”论热点,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为同学们更好地认知、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向导与参考。

“后浪入海”如何乘风破浪

传播学院 201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牛肇鑫


继B站发布“青年宣言片”《后浪》之后,B站又发布毛不易演唱的《入海》献给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人们。不同于父辈演讲方式展现的《后浪》,引起的两方阵营广泛且激烈的争论;以小人物的视角叙事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入海》,则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两种迥异的呈现方式都在言说着一个共同的青年群体,在今年新冠疫情特殊的毕业季来临之际,借由这两条短片让我们再次思考作为后浪即将入海的我们如何翻越重障,乘风破浪。

《后浪》播出后持续几天的激烈争论中,指责的声音主要认为该视频对青年人生活的展现存在严重失真和消费主义场景,是一套“爹味十足”献媚的表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的批判性思考,有警示“父权收编”的反思亦有追求多元、真实的勇气,但观其众多言论存在重复冗余、过度解读、缺少直指实质问题与解决建议的深层思考,我们也要警惕走向感性裹挟下舆论的“另一种极端”。相较之下,《入海》朴实的镜头、平易近人的叙事较能引发普遍共鸣,屏幕中充斥着“是我没错了”“扎心,真实了”等含义相近的弹幕。其实无论是对《后浪》的嘲讽、批判与争论还是《入海》含义相差无异的弹幕,背后都是对自我价值的困惑、迷茫与追问,是担忧的同时又找不到合理的解答,只能用戏谑嘲讽表达的无奈。我们或许很难去找到一种完美的诠释角度,一种严密的话语表达逻辑,在当今人人均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保持批判思维的同时,亦要警示舆论喧嚣过后的虚无,我们更应审视深思视频背后传递出的“何为后浪”“怎样入海”“如何能乘风破浪”等一系列聚焦当下又脚踏实地的现实问题。那么,“后浪入海”如何乘风破浪呢?





辨析信息,避免盲目恐慌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信息的洪流中游荡。每当毕业季来临,网络上都会充斥着各种夸张的标题,去刻意渲染毕业生的迷茫与焦虑,今年疫情这种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触目惊心的标题不断刺激着年轻人的神经,使其处于持续焦虑中。其实,如果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最惨毕业季”,会发现这个名号绝非今年的专属,而是每年毕业季的“标配”,那么直面各网页和公众号夸张的标题,学会辨析混杂冗余的信息便是后浪入海的必修课。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我们应保持适当的焦虑,另一方面更应将焦虑化为行动的动力,主动搜集就业相关政策,关注各大招聘信息。今年政府施行了一系列稳就业保民生的举措,众多岗位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应届毕业生要学会用心甄选信息,抓住成功入海的机会。


调整心态,正视当前困境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各自的伤痛与迷茫。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400万失业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就业问题;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凸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套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走好“长征路”的必备前提就是要调整好心态,正视当前的困境。困境是入海的必备关卡,正如杨绛所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合理规划,积极实践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是缓解焦虑解决问题的良药,合理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入海口”。在当今快速发展与变化的世界,为避免现阶段看来“遥不可及”的远大目标带来的焦虑与迷失,我们不妨先设立一个一个切实可实现的小目标,从中享受实现带来的小确幸,把握当前稳稳的幸福的同时向着远大目标徐徐前行。



【小联微评】将每周定期推送微评文章,欢迎大家围观点赞、阅读转发!也欢迎广大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845598409@qq.com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责任编辑:陈淑芬


近期热门文章:

 超暖毕业寄语 | 六月骊歌起,长亭更短亭(二)

 小联微评第193期 | 谢晶:备好计划ABZ,摆脱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