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劳动素养·校长说】:稼穑课程,让孩子到田间撒欢成长

2018-05-02 高峰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中小学中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但近年来,由于场地、经费、观念所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在较大程度上被削弱。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本刊特别邀约社会各界聚焦“劳动素养教育”。——编者


 土地中蕴含的智慧 


 人是大自然的孩子。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类人猿走向智人,都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人离开自然,就离开了生存的土壤,就意味着人类的消亡。


 心理学的复演说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其实是在复演人类的进化历程。而儿童时代,就相当于人类的早期。那时的人们居住在山林洞穴里,与野兽、灾害进行相搏,与大自然不可分离。所以,儿童的成长时期离不开大地。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许多城里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有名的人、有位的人,活得并不幸福,甚至抑郁;而那些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却满足于土地的春种秋收,在每个季节里都对生活充满着憧憬。


 我认为,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过得不幸福,是因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生命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土地,便像一根浮草,在水里飘呀飘,没有了根基,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丧失了人生的意义。而农民从来没有离开土地,他们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知道需要靠天吃饭,他们知道春华秋实,所以面对大自然,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时,他们非常淡定,非常理性,非常哲学。所以,他们不会无病呻吟、不会抑郁。


 人的成长是不能够离开土地的。但是,曾几何时,孩子们被关在了城市的钢筋水泥里,读着课本,写着作业,玩着电脑,远离了土地,远离了自然。试想,这样下去,他们怎么能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你是个孩子,你会怎么玩?你会到哪里玩?你能从中学到什么?或许,你会到室外去探索复杂而又充满未知的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协调与小伙伴们的关系。很多成年人回忆起童年时,都会说,“我最丰富的学习环境在室外”,而这恰恰是今天很多城市的孩子所没有机会体验的。但是,如今许多孩子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室内,花在了成人计划好的、引领他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众多培训活动中。


 我们知道,儿童无疑是主动的学习者,无论是物理知识、社会情感知识的习得,还是认知性知识的建构,对他们而言,除了坐着听老师讲,更重要的便是从做中学。而且,相对来说,室外的学习内容也更丰富,室外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多的感性素材和更多不可预见性的开放性的任务。这些开放性的任务往往是成人不能预先计划好的。


 “稼穑课程”的独特价值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该纲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北京市10%的课时用于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要求,结合我们学校的育人实际,经学校校务委员会和教师代表大会通过,我们建设了一个“农场校区”,开发了《稼穑课程·自然教育》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了农耕课程、军事课程、捉迷藏课程、帐篷课程、农具课程、节气课程、爬山课程等与自然相关的课程体系,让每个班级的孩子,都有一周时间完整体验农田劳作的生活体验。


 《稼穑课程·自然教育》综合性实践课程,一是与学科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各科学到的基本知识、能力、经验和学科核心素养应用于实践之中,建立课本与生活的联系,达成“学以致用”,一方面形成学科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动机。二是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个方向,建构起完整的课程体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与感悟,生成“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


 有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对儿童游戏的贡献,往往是从物理环境开始的,如给孩子们的游戏提供一个舞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物理知识也是最先获得的。但有没有足够的空间、资源和时间来开展游戏,这取决于成人的安排。”《稼穑课程·自然教育》的开设,初步养成孩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体验群体生活的价值,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通过劳动体验、自然教育过程,建立起孩子们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己的责任感,通过农场的感知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开设稼穑课程,给孩子们一个到田间撒欢成长的机会。(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