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劳动素养·专家评】:劳动素养,孩子一生的财富

2018-05-02 关颖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中小学中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但近年来,由于场地、经费、观念所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在较大程度上被削弱。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本刊特别邀约社会各界聚焦“劳动素养教育”。——编者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成才的标志是什么?从根本上说,就是看一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在劳动岗位上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这是与一个人的劳动素养高低成正比的。


劳动素养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观念、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我看来,学习是学生的本分,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把“爱劳动”与“爱学习”“爱祖国”相提并论,是因为劳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劳动素养培育是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机构有关教育改革和学生教育的决策部署中,都提出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问题。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劳动使人类的手脚分离,是劳动发展了人类的大脑,是劳动中的交往产生了人类的语言,是劳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成其为人。人类社会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一不是通过劳动利用和改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成果。如果人类停止了劳动,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孩子在未来社会所从事的劳动愈来愈依靠智力而不是体力。尽管如此,基础劳动总是必需的,脑力劳动不会完全替代肢体劳动。如果孩子从小缺少劳动这一课,将来就很难成长为一个有自我服务能力、有为他人服务思想的社会人。


劳动开发思维。孩子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实践活动既有学习活动,又有创造活动,而劳动正是兼有学习与创造这两个功能。比如,在劳动中,往往会使孩子遇到课堂上、书本里没有的问题,这就会引起他们思维的需要,他们就要对劳动的结果有所预想,就要设计达到目的的过程。当孩子克服劳动中的困难,解决了劳动中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增进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而这一过程在其他活动中是难以实现的。


劳动培养技能。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劳动能力和勤奋工作的态度才能适应。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动手的技能技巧,这与知识的掌握有联系但又有区别。如果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在家中动手的机会,家长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孩子动手动脑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形成了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在未来社会中便能很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以他长期研究观察的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增强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是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就能在不断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并且知道自己应当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自己该做的事。而没有这样的劳动锻炼,是很难有这种责任感的。有的家长不重视家务劳动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总是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怕孩子累着,不给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这样一来,父母一旦有需要孩子帮把手的时候,孩子就不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父母,对待家庭,他会觉得那是分外的事。所以通过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培养其责任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劳动影响价值观。把对孩子的劳动素养培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付诸实践,便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特殊作用。而如果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没有劳动的机会,缺少最基本的劳动锻炼,当他必须独立于社会的时候,其弊端将凸显出来。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独立能力、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理解劳动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人际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形成与获得的。尤其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家务劳动,是儿童最早的劳动形式,更是他们了解社会生活、长大以后参加社会劳动的准备和基础。


应当承认,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孩子的劳动素质培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孩子的良好愿望与成人社会不良环境的矛盾、知与行脱节、他律与自律不平衡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劳动意识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的障碍。


劳动素养培育是全社会的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摆正学习与劳动的关系,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家庭把劳动习惯养成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为孩子创造适宜的行为空间;社会应注重通过各类传媒传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推介孩子们可效仿的榜样,相关机构为孩子提供可体验的场所等等。同时,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潜能,帮助他们在学习成长中感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真谛,在点点滴滴的真实体验中积累人生的财富。(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从事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著有《家庭教育社会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