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风云人物” 绘气象万千
往期精彩
近日,《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等大篇幅报道了我校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和突出成效,特别是以“一流学科引领,行业使命担当”为主线,构建“进阶多元”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备“一个使命、二大基础、三项能力、四种素质”的引领未来气象发展的领军人才,探索出一流学科引领行业高校拔尖学生培养的特色之路。
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游泳比赛金牌,在国家级大创项目、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四学生叶万恒是同学眼中的“全能闪光少女”。不久前,她正式推免直博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她的两名室友,也直博到国内985名校。四年来,她所在的长望拔尖班,人均竞赛获奖5.2项。
长望拔尖班始于2010年。当时,南信大创立首届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开始探索培养未来气象领军人才。2017年,学校专门成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长望学院”,2020年作为唯一的地方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拔尖计划2.0”。“从最早的‘大类培养、本研贯通、动态进出’到现在基于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我们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行业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索特色创新之路。”南信大校长李北群说。
不拘一格,打通知行合一“选才关”
来自江苏省宜兴中学的甘立坤,去年以理科597分的全校第二高分考入大气科学拔尖班。通过南信大教授进高中、大学开放日、科学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甘立坤对天地间风云变换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大气科学拔尖班。
“我们有个‘中学生雏英计划’,就是通过高考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大气科学。”李北群告诉记者,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学生则是通过面向全校的“二次优选”进入拔尖班。
大气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学什么、怎么学、学成后做什么,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清楚,如何选出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相对于高考成绩,科研志趣、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使命担当是我们最看重的。”李北群说。
大二的张楚就是一个“非典型学霸”。在强手如云的拔尖班,他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几乎所有任课教师都对他印象深刻。“小时候家乡发生过一次台风,让我对天气现象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张楚说,从此他常年“浸泡”在各种气象爱好者的论坛和群,成为一名气象科普“小网红”。
“张楚看待科学问题的角度很有新意,常常能在课堂和专家讲座时出其不意地提出‘刁钻’问题,让‘大牛’不知不觉和他讨论很久。”拔尖班班主任李青青研究员说,“在走向行业顶尖的道路上,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校内二次选拔就是要给这类学生成长空间。”
而张楚坦言,自己成绩虽然一般,但压力不大,“这点或许和大家想象中的‘内卷’不一样,拔尖班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舒适宽容的氛围,能让我们在自身兴趣和国家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自由成长。”
张楚的朋友圈
“对他们的思政教育,我们也注重融入气象文化、气象精神,从根本上夯实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南信大党委书记管兆勇告诉记者,为拔尖班命名“长望”,既取自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南信大建校的主要倡议者涂长望先生之名,也寓意放眼远望、百年树人。
金师金课,夯实学为中心“基础关”
“我或许不是反应最快的学生,但一定是最执着、最踏实、最努力的那批。”大二导师双选时,霍芊伊打动了南信大王会军院士。进入王院士的课题组半年来,她已独立推导出了一个小型算法,“与大师在一起,给了我们这些‘菜鸟’更多培养兴趣、探索未知的机会。”
与“大师”一起,在南信大拔尖班并不新鲜。作为气象行业的“领头羊”,南信大为长望拔尖班其配备了40余人的校内导师“天团”,全部由院士、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组成,来自大气、海洋、水文等多个学科。
即便想见校外大咖,也不用“打飞的”。不仅秦大河院士、许健民院士来校常态化讲授《气候变化科学概论》《大气科学导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院士也与大家面对面谈学习思维、讲前沿科学。“每个人都有提问交流的时间”,霍芊伊说。
和院士面对面
这当然也得益于小班化模式。“小班化保证了‘学为中心’,让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时间更为充裕。”拔尖班另一位班主任、学校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陈海山说,例如C语言课,学生可以带上电脑进教室,边听边操作,老师则会走到座位上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们笑言“上出了‘私教’的感觉。”
金师引路,金课筑基。南信大目前建成了包括10门国家级课程在内的大气科学类一流课程群。“拔尖班的教材和讲义,知识整合度、能力挑战度、实践创新度都更高”,陈海山说,30多门专业选修课中还专门设立了8门交叉学科课程,并且学生可以在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中任意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
正在美国读博的2015届毕业生成沛扬,研究方向是使用静止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提高空气质量模式的性能,属于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本科时我们不但学习气象学的基础知识,还接触了大量其他知识,例如数值模式、卫星、雷电等等,这为我在后期选择方向时提供了巨大帮助”,成沛扬说,“专业知识的广度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上限。”
多元协同,深耕拔尖创新“进阶关”
“风云四号卫星一上天,我们立刻就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一起,对卫星发回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会商。”今年初,长望拔尖班的大二学生魏方志通过导师的项目初步接触到“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北京冬奥的科研项目。
与中央气象台进行常态化会商、赴江苏省气象局访学、在南信大-墨迹校企研究院了解产品……在丰富的第二课堂中,魏方志和他的同学们得到了“思想-知识-能力”一体化贯通培养。十多年的实践,南信大逐渐形成了“行业、校企、校所、校地、国际”多元共建体系,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雷丁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共享“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校园”的优质资源,每年选送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
赴江苏省气象局访学
“学校很注重培养我们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科研视野等全方位的素养,”2020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谢治兴告诉记者,由于本科期间参加了南信大“观云测天”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实践,让他具备了仪器操作的经验,“很少有美国同学具备这方面经验”。
十多年来,南信大的大气科学学科逐步从全国第一发展为世界一流,从单兵作战到“环境+”“信息+”学科群集团作战,进一步为拔尖人才培养赋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望拔尖班已经毕业的八届学生中,90%进入国内外大气科学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2021届学生21.5%进入全球TOP10高校。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的首届毕业生缪家鹏,在不久前公布的2021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成为全国大气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3人之一。而在风电行业龙头企业金风科技担任风资源主任工程师的王海斌,8年来主持了400多个重点、难点项目资源评估设计,还在企业内部主导编制了指导手册。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为有天赋的学生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拘一格地自主学习和研究,未来的领跑者自然会从中脱颖而出。”南信大校长李北群坚定地说。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我校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机制持续完善,探索出一条行业高校培养拔尖学生的特色之路,且辐射带动了其他专业学生的个性成长。近年来,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在信息工科领域进一步推广,开设的腾讯实验班、华为实验班等育人成效显著,受到各界广泛认可。
学校官微将持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字:缪志聪 林雯 贾冰
编辑:张子墨
责编:徐悦
审核:戴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