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大名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他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融媒体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3-06-04

往期精彩

绝美!这橙黄橘绿的南信大好景!

今天,与南信大来场约会!

师德模范|如何爱上思政课,“芳芳老师”有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作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推动水文气象交叉创新发展就是我的新领域,培育水文气象交叉人才就是我的新赛道。”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袁星教授坚定地说。

在11月12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上,袁星被光荣地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每届获奖者不超过100名。这也是我校教师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开拓创新,推动水文与气象交叉融合

2004年,袁星本科毕业后来到北京,边工作边考研,并于次年考入中科院大气所。本科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他初遇气象学,第一次了解到气象对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被这个相对“冷门”的学科深深吸引在导师谢正辉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他成功地在区域气候模式中实现了大气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动态耦合并用于旱涝模拟,科研成果得到丁一汇院士和王会军院士的肯定,并提前2年顺利通过大气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09年,袁星远赴美国继续深造,师从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梁信忠教授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Eric Wood教授。
在美国,袁星接触到水文气象预报,这项工作是水利设施科学调度的重要前提,是减少水旱灾害损失、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也是当时我国比较滞后的领域。他如同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立志要学成归来,回报祖国。


与美国导师Eric院士合影

2014年,袁星以百人计划身份引进到中科院大气所,担任研究员、博导,带领团队攻关水文气象预报模型。2018年,他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次年开始担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立志推动我国水文气象事业的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是袁星对科研的追求。潜心研究需要的是时间的付出和心境的淡薄,需要的是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自参加工作以来,袁星大部分节假日都在实验室与同事、研究生一起度过,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袁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论文110余篇。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并因此担任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等4个国际期刊编委、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陆气关系分委会副主席。



为进一步提高水文气象预报的精准度,袁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制了适合复杂下垫面高分辨率模拟的陆面水文模型并应用于国家发改委保障工程建设;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基准技巧”用于研究年代际水文可预报性;针对一类新型干旱现象—“骤旱”率先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变化机制。


这些成果为推动水文学和气象学的交叉融合,提升防汛抗旱气象服务精准度、水库安全生产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因此也先后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2015)、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1),获批江苏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等。



关注前沿,服务需求是他的奋斗坐标


关注前沿,服务需求”是袁星的奋斗坐标。他带领发展的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参与国家发改委气象保障工程建设,为精细化数据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所构建的预测系统被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次季节到年代际预测工作组、泛欧洲水文气象干旱预测工作组、美国NASA水文预测工作组等作为成功案例引用;研发的水文预报系统应用到广西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水电站入库径流量预报系统,为有效缓解水文气象灾害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揭示的我国南方骤旱、华北热浪、长江暴雨、东北持续性干旱、江河源区丰枯径流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极端事件的协同影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0”到“1”,从量变到质变,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他积极推进与部委、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为学院提供了蓬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为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水文气象复合创新型人才,在袁星的带领下,学院成功获批水利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土木水利硕士点和水文气象学二级博士点,并获批筹建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高水平论文发表快速增长,科研到账经费连年翻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行之以躬,将理想情怀种在学生心中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是袁星培养学生的信条。“老师鼓励我大胆与顶级学者交流。记得本科毕业后老师就让我参加国际会议,我向美国工程院Dennis院士请教了他对我工作的看法,现在想来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了。” 袁星的学生、如今已是南信大龙山学者的季鹏副教授说。
“通过老师悉心指导,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深知这是老师的心血,每一句话无不是经过老师反复推敲,老师带我到了一个高水平的位置;随后的一个工作遇到曲折,被多次拒稿,每一次都会有放弃的想法,但老师却一直坚持,不断修改,守得天开终见月明,前前后后约三年才得以发表。”袁星的学生朱恩达在博士论文中写道,“老师的坚持、努力以及耐心感染了我,教会我在科研中不能放弃,更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如今,朱恩达已经成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一名优秀科研工作者。
星善于发掘人才并因材施教。本科无水文、气象背景的陈思思,在袁星及团队焦阳、马凤等青年教师的指导下,从“科研小白“迅速成长,发表了多篇关于干旱预估的高水平论文,成为我校水文气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并获得博士优秀新生奖学金(全校仅12人)。

即使是指导本科生,袁星也追求创新、力求前沿。在袁星的学生王钰淼眼中,老师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平日里老师虽工作繁忙,但他一直坚持每周的单独讨论和课题组例会。”本科阶段就在地学知名期刊GRL发表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生的王钰淼,毅然放弃多所985高校的保研offer,继续在袁星指导下开展气候变化对骤旱的影响研究,已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老师一直告诫我们要带着问题科研,能够解释问题的一张图比过漫无目的一百张图。”他的研究生曾俊涵和刘俊江异口同声地说。
在袁星的学生、目前就职于中国气象局的曾鼎文副研究员看来,生活中的袁星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不但将学生往正确的科研思路和做事方法上引导,也指导学生如何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让大家感到原来做科研也可以这么快乐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热心帮助我的老师,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也立志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希望能够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袁星说。他同时担任南信大和中科院的导师,他培养的5名博士毕业生和3名硕士毕业生中,有2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1人赴美国深造,其余就职于国家机关、“双一流”高校和国企。培养的研究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南信大博士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他因此也荣获了2022年度的“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此外,他指导的南信大本科生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谈到此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袁星表示,“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新的起点和新的责任。”他把“家国情怀”的坐标竖立在自己的事业轨迹中、种在学生的心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水文气象这一新兴交叉领域矢志不渝、开拓耕耘。
素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编辑:陈柔彤 周馨责编:张亦宁审核:林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