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气象谷,来了!

融媒体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3-06-04

往期精彩

这项榜单,全国第57!

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首届比拼,邀你参加

1000万+,直聘教授!南信大高薪引才!



“气象服务枢纽,智汇零碳云谷”以国际气象科学前沿为引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国家气象产业自主创新与零碳服务基地这里是——中国气象谷!




  中国气象谷,来了!


近日,中国气象谷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投入使用。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建,位于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致力于打造“气象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江北新区环南信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相融合的“一中心一基地”的创新生态,奋力建设全国气象产业的策源中心和集聚中心

中国气象谷着力构建“1+3”气象产业体系。通过气象物理联网生态、气象大数据生态的构建,打造智能气象装备一大核心产业集群以及专业气象服务产业集群、气象大数据产业集群、泛气象产业集群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


中国气象谷启动区项目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57.3亩,建筑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地上7.5万平方米、地下5.8万平方米)。建筑设计从龙王山生态地貌中汲取灵感,同时结合“气象”主题,充分利用6栋主体建筑交错排布的状态形成山脉,并自然围合出峡谷,空间层次丰富、动线连贯。



 一流学科引领,构建气象服务新业态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素有“气象人才的摇篮”之美誉,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蝉联第一和A+等级。是国内大气科学领域学科最全、科技研发能力最强的气象科技类综合高校之一。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强化特色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提出了“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气象+”“+信息”的学科品牌。形成了“一体两翼三位”的学科生态体系。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围绕气象学科,学校进一步向环境、水文、海洋、遥感、地理、生态等相关领域拓展辐射。此外,学校着力打造信息工科特区,融合人工智能、自动化、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领域,成为教育部首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35所院校之一,首设“元宇宙工程系”,“数字取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还牵头组建了“气象+”科技产业联盟、知识产权联盟,与华风、航天宏图、象辑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研究院。


在南信大“气象+”“+信息”特色学科群加持下,中国气象谷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多元、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助力培育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气象谷和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流专家领航,提供最强“大脑”新引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人,博士化率85.24%,国际化率67.22%。专任教师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6名、海外院士20名,国家级人才140多人,省部级人才600多人,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1个。近五年,学校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900多人,其中海外高端人才达318人,国家级人才数量五年增长290%


#部分地学类领军人才#





#理工科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除了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南信大还是全球气象人才培养体系最全、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在读气象类博士生307人、硕士生1236人、本科生3859人。中国气象系统50%省局局长,60%首席预报员,70%技术骨干都毕业于南信大。海外校友蜚声世界气象、环境、海洋、生态等领域,超过72%全球气象领域华人科学家为南信大校友。


在中国气象谷,一支气象领域的最强战队将成为校企合作的“最强大脑”,为企业运营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赋能气象谷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流平台助力,打出科技创新组合拳


凝聚方向、汇聚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在南信大集聚,加速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学校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气象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学校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首个落地江苏省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学校还拥有每秒浮点计算能力达到18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以及AI算力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拥有十余个省部级产业化平台,大力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系统工程化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应用示范。其中,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内容取证身份推断和溯源、区块链取证、电力安全威胁感知与取证等方向上实现产业化突破。自然资源部遥感导航一体化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多源遥感定量化应用及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导航增强和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江苏省环境物联信息处理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卫星导航国家重大战略,共建江苏北斗卫星导航检测中心,突破了“极端天气过程可预报性”等关键技术7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孵化创新研发机构3家、共建校企研究院5家。





  一流政策加持,高校与地方“双落户”


2018 年起,我校依托与江北新区联合实施的“智荟江北”人才工程,推出“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人才双落户”政策,建设人才“蓄水池”


“双创双聘”,人才共引共享共育!




构建“双创双聘”协同机制。学校与新区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新机制,提出“双创双聘”的人才政策,核心就是鼓励和允许新型研发机构中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新研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以两个不同身份分别在企业和高校院所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学校将协调教师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鼓励教师与新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支持南信大教师和新区企事业单位人员双向挂职、共招共聘等。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共建机制。探索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多方用人主体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江北新区高端人才加盟我校“海外院士工作站”和科研团队,实现高端人才共享共用的协同效应。


建立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实行人才客户经理制度,帮助人才与创新项目、新兴产业和创投风投资金等进行对接,为双创人才提供学术平台、实验设备、校园生活设施、研究生招生、子女教育、校园文化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

中国气象谷的招商政策亦十分诱人!
例如,对新获批的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次性奖励平台建设单位500万元对纳入江北新区拟挂牌上市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在国内三大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分阶段给予合计500万元奖励;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基础层或创新层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50万元对气象产业领域内培育的独角兽、瞪羚企业,连续三年按其当年发展质效增量部分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对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标志性顶尖人才(团队),给予量身定制、一事一议的特殊支持,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


一流孵化模式,融合政产学研用产业链


通过建设“环高校创新圈”,中国气象谷以推动气象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为主要方向,通过引进一批行业一流企业,汇聚一批世界一流的行业领军人才,掌握一批世界领先的气象科技成果,孵化一批气象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气象服务的高端产品,形成一套商业气象的完整产业链。



推进气象科技成果向市场化加速转化。采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多层级孵化模式,以气象领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建设气象创新创业基地为基础,打造中国气象科技产业“硅谷”。


推动气象科技产业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汇聚全球创新要素,致力于培育集教育、科技、产业、服务相互融合的世界级气象中心,促进科研、生产、市场的有机链接,打造创新活力新高地。


#小龙说#
气象科技产业具有良好的行业扩展性,大量的细分领域都需要精细化的气象数据和气象设备作为支撑。发展气象科技产业,可以为包括航空、陆地运输、农业、新能源、环境保护在内的至少18个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可发掘的气象服务市场非常可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坚信,随着气象谷的发展,从前端计算到后端服务、从设备研发到市场拓展,一条涵盖技术研发、装备运维、信息提供等方面的完整气象产业链将在此加速形成。
中国气象谷,气象产业的未来已来!

号外号外,5月10日上午,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即将召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将同步直播,欢迎大家关注!



中国气象谷,期待您的加盟!招商咨询联系人:赵 龙 13912962686丁亚婕 15366100107






素材综合自南京江北新区微信公众号,南信大科产处、科技处、人事处
设计:赵乐园
编辑:刘锐意
责编:李依娜
审核:林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