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周年校庆日活动暨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在我校体育馆举行。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矫梅燕,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徐韬,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亮,我校校领导李北群、周乃贵、韦忠平、陈海山、朱大梅出席大会。校长李北群说,今天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周年校庆日,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的举办让校庆日倍添光彩。作为气象行业特色高校,学校坚持特色发展,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气象科技产业的跃升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发展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南信大勠力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共同成长,为气象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同时,创造性地推动增设气象专业学位类别,倡导设置气象技术与工程交叉专业,在气象产业人才储备和专业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林其坤说,气象科技产业作为未来产业之一,具有良好的行业扩展性,拥有大量的细分领域,可发掘的气象服务市场非常可观。新区与南信大深化校地融合,精心谋划,强力推进,探索将高校气象学科优势和人才创新资源切实转化为推动气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高标准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中国气象谷应运而生。真诚期待校地双方进一步携手共进、深化合作,开创校地融合共赢发展的新格局。徐韬作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推介。为了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落户新区,激励更多优质企业生根新区,新区将在支持气象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气象总部企业集聚高地、加大气象行业上市扶持力度、培育气象领域创新发展高质量标杆企业、创建气象行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高地、集聚气象行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壮大会展企业主体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我校副校长陈海山发布南信大产业创新政策。为推进中国气象谷的发展,南信大将着力构建人才共引、平台共用、数据共享、模式支撑、校园开放的支撑体系。学校将与气象谷企业共享空天地一体化多源融合观测数据、30余个理工科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自主研发的南信大气候预测系统等。企业代表、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通逵介绍了航天宏图的创业历程、发展现状和校企合作成果,表示对气象谷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创业投资基金代表、南京融泰华诚董事长毛辉期待从气象谷的产业集群中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双创企业,立足南信大深厚的科研基础,沿着产学研一体化路径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校友代表、富景天策集团总经理张勇说,气象谷的建设吹响了中国气象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希望大家励精图治、大胆融合,为气象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尽绵薄之力。许小峰说,在新发展格局下,气象产业发展的政策途径、科技条件比过去更为优良,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气象产业总体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提升。他希望学校对标气象现代化的需求,践行产业系统创新思路,把积累多年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各行各业的产业需求当中,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希望中国气象谷的发展能以气象科技前沿为引领,推动产学研高度融合,切实将中国气象谷打造成为国家气象产业自主创新与零碳服务的基地,打造全国气象服务创新的标杆。随后,大会举行了“新气象”研究生奖学金捐赠仪式,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立新向学校捐赠奖学金,副校长朱大梅为孙立新颁发捐赠证书。会上还发布了罗京佳教授团队的“气候预测系统”、信大气象研究院的“精细化航空气象系统”。最后,大会举行了南京江北新区环南信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揭牌仪式、“气象+”知识产权应用保护联盟启动仪式、“气象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揭牌仪式、气象产业创新联合体启动仪式等系列揭牌启动仪式。
据了解,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建,位于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致力于建设“环高校创新圈”,打造“气象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江北新区环南信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相融合的“一中心一基地”创新生态,建设全国气象产业的策源中心和集聚中心。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气象谷已进入项目入驻的实质阶段。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已来”的中国气象谷开启产业发展新篇章!
扫码下载《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
END
文字:方向 林雯图片:严常坤 伏一凡编辑:浦杨扬
责编:李依娜审核: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