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建立是职业规划的前提

大脑帮 2021-12-14

工作几年后,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常规工作觉得枯燥,鸡肋一样食之无味,而创造性工作,又害怕探索新方向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已经没有这样的热情了。

每每打完鸡血,想要全身心投入去工作,一看到没有相应的回报,过不了多久就回到原点。

有多少人在不好不坏地应付工作,职位晋升无望又不敢转换,感觉在虚度年华,却不知该如何突破。

越是不敢选择和尝试新的方向,就越是向内收缩、向下坍塌,年青气盛的一点闯劲被重复性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务消磨殆尽,职业竞争力和成长发展力快速下降。

这是很多处于职业倦怠期的人陷入的两难境地。

当然,也有部分勇敢的人,横下一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跳槽再说。不过其中很多人并没有为工作转换做好充分准备,只不过是因为厌倦现在的工作,就盲目地投入新的领域。

当他们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时,往往会感觉力不从心,因而再生厌倦。于是,陷入跳槽→不满→跳槽→不满的怪圈,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就在频繁变化工作中消耗掉了。

随着最近两年斜杠青年概念的兴起,在我身边有些小伙伴因为讨厌朝九晚五的僵化,羡慕自由职业貌似轻松的外表,毅然辞职在家写作,仿佛作家之门已经打开,恨不得马上签约出书成为畅销作家,但是进入自由写作者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具备依靠稿费养活自己的能力,入不敷出,陷入焦虑状态。

以上种种,看起来好像都是职业生涯规划出现了问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所以不知如何选择。但如果深究起来,其实是这些人对自己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

这是很多人的通病,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少会被训练自我反思的能力,对学习水平的评价主要是依赖外部的分数进行衡量,对于自己的真实能力并没有很好的衡量方法,更具体的一点,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拥有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撑。很多人的知识零乱又散碎,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价。

所以,在没有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之前,盲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意义不太大。换言之——

要想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你需要先架构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

1.架构知识体系的目标指向

规划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长期打算,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知识发展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单一的目标,而是由多重目标构成的目标集合。在这个目标集合中,如果导向清晰、结构优化、指标合理,就可以说是好的知识发展目标,能够为知识体系架构提供良好支撑。

01.给定?or内生?

最近“得到”上线了何帆的知识付费产品“何帆的北大读书俱乐部”,承诺“一年时间,读300本经典,建立完整你知识体系。”

看来罗振宇虽然一直倡导碎片化学习时代的道来,但是,这个产品还是承认了知识体系的价值。但是,我感觉开出的药方并不能解决大家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

为什么?不是说何帆老师水平不高,他选书的领域也涵盖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对于“得到”的绝大多数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用户来说,可能并无多大价值。

何帆老师这里按照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给大家带来的是领域非常宽泛的知识。而通识教育的初衷,其实是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知识底蕴,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可是,对于已经工作的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大家当前最需要的。

绝大多数人需要的其实是针对自己个人兴趣特质、能力特长基础,结合工作方向,可以架构起属于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也许换个领域就不太管用了,但是一定是能够给自己的长期的职业发展提供源动力的。

所以,名家大师告诉你哪些知识有用,给你定的学习目标,即便看上去再美,但很可能对你来说不过是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生产力提升非常有限的知识方向上了。

也许有人会说,拓宽知识面难道不好吗?当然好,可是对于忙碌的职场人士,特别是处于职业发展起步期、瓶颈期的人来说,时间是最昂贵的成本,如果投入通识类知识的学习,可能在还没有见到潜力带来的成效之前就被职场淘汰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给我们确定知识目标的只有自己,其他任何人的建议都是根据他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和经验给出的,适用性要打个问号。

只有找到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知识目标,我称之为“内生目标”,对我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才有真正的价值。而“内生目标”因为贴合自身需要,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习动力。

02.有用?or无用?

在确定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知识的价值。也就是我们要搞清楚,对我们来说什么知识是有用的、什么知识是无用的。

我们要判断知识的价值,必须有一个参照系。像何帆老师的读书俱乐部,依据的标准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时段所沉淀积累的知识成果。但是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要满足当前需求,这些知识可能并不算太有用。

而那些PPT、Excel等办公软件使用、职场沟通技巧、时间管理方法等等致用类的知识,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可能算是有用。

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本文的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的概念并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有用指的是对当前立竿见影就有用的知识,无用指的是对当下无用但是长远有用的知识,二者在不同的阶段优先级不同。

在大学期间需要尽可能地先多学一些无用知识,包括原理性的知识、艺术人文类的知识等等,增加人生的广度,而职场人士可能就要多学有用知识,增加人生的深度。

回到知识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就要分清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并确定好学习的时间安排。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在规划知识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从内而外找到自己的“内生目标”,并且把有用作为衡量知识目标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准,平衡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关系。

2.架构知识体系的认知基础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都是依赖于分数对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来自外部而且采取的是客观化的评价方式,使我们多数人并没有发展出评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也就更谈不上科学规划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因此,要想规划好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具备一些认知和思考能力基础,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过程进行有效反思评估,及时修正调整。

01.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meta cognition)的概念是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1976年)中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于自己认知加工工程的觉察反省和评价调节。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反映了学习者对于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调控能力。通常意义上的认知活动,实际上主要是学习者对外在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主要作用于外在客体。

举个例子,假如你刚刚进入职场,承担一份全新的工作,对这项工作你一无所知。这时你会怎么做?

绝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学习岗位职责、看看老员工怎么做,了解工作的基本流程,照着去做,总之是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执行。这调用的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大部分人做到这里就结束了。

而少部分人则会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对自己进入新工作、学习新内容的方式方法、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与自己的预期目标进行比对,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实践策略,修正学习效果。

后者,就是超越一般认知的元认知。

提高元认知能力首先要掌握元认知知识,分三个层面,一是了解自己,二是了解任务,三是掌握学习策略。从这三点可以看出来,利用好元认知知识,就像打一场战役,需要知己知彼、善用计谋。

了解自己,就是知道自己的学习特点,对于自己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边界都有清晰的认识。了解任务,就是知道学习研究的对象近什么性质,需要掌握什么内容,做到什么程度。掌握学习策略,简单的说就是对学习方法、工作方式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知道什么条件下运用什么方式方法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懂得应时而变、因地制宜。

比如,很多学习写作的小伙伴问我,要不要坚持日更。关于日更,有人坚持这是通往写作高手的必由之路,有人则认为日更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容易透支写作储备,最终变成为日更而日更。

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也确实都有道理,只是针对不同情况来说而已。问这个问题的小伙伴,对于写作的元认知能力可能都是比较低的。因为Ta们并不太清楚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作目标,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总以为码上几千字就是练习写作,其实不过是靠写的字数安慰自己。

真正具备元认知能力的写作者,不会纠结于是否日更、每天写多少字,而是会不断监督自己的写作水平,对照目标水平,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确保每写一篇都能有所进,这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提高元认知能力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具备元认知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要能够对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简而言之,就是能够把握自己。

在写作上,有很多小伙伴写了很多文字,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点击率寥寥无几,就在于不具备对写作活动的元认知控制能力,不能很好地设置目标,无法合理预期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不能合理的确定和调整自己的努力策略,一条道走到黑,往往变成低水平的勤奋者,这样的写作者在简书上大有人在。

回到知识体系问题,元认知能力高的人,知道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以及擅长学习的领域方向,明白自己往哪努力效率比较高,对于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重点、在哪里突破会带动整个领域都非常清楚,也知道对不同的知识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方向、策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02.系统思维

最近看到不少文章反思知识付费浪潮的碎片化学习问题,有人言辞激烈,认为碎片化破坏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败坏了学习的胃口。但是,如果具备系统思维的话,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系统思维是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把知识获取作为认知对象,无论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还是利用整块时间消化吸收知识,时间长短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些方式能否服务于你的知识吸收过程。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知识体系架构看成一个“输入→系统→输出”的过程。只要考虑输入的效果如何,而不需要纠结于如何输入。只要输入的内容作用于系统,产生输出的效果,那么我们认为这样的输入是有效的,至于效果如何,其实可以通过输出效果来检验。

比如,你每天一边刷牙洗脸一边听“得到”,听完就忘了,没有任何输出。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样的输入方式没有对你的知识体系这个“系统”产生任何价值。

但是,有的人在听完之后,会把罗振宇“罗辑思维”每天的观点简要记录在印象笔记中,一周整理一次,汇入自己的知识库之中,或是写到下一篇文章中,或是运用到工作中。这样通过输出产生了效果,证明碎片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这个“系统”发挥了作用,有的知识已经成为知识体系中的一个节点。

有的小伙伴说,我也会随手把“得到”专栏的内容转存到笔记App中,不过存了很多内容,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处。这其实与你的知识体系这个“系统”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把知识体系看成系统的话,其中包括知识体系的构成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系统的功能。同样输入,对于不同的知识体系来说,产生的价值完全不同。比如你具备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实践基础,去听薛兆丰教授的课留下的印象、产生的作用就会比较好。

所以,你的知识体系这个“系统”包括哪些知识元素,这些知识元素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系统”对不同知识的提取复现能力,都决定“系统”的功能表现。不同的知识体系“系统”表现,实际上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下。

所以,把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深入研究“系统”的特性,提升“系统”的功能表现,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

不过,正如前面的文章中,我反复强调的,信息时代的知识体系是网络形态的知识体系,存在于我们大脑这个最为复杂的生物计算机中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组织系统。

所谓自组织系统,就是一个系统在对外界发生事件的响应中,有自组织能力的系统。对于知识体系而言,我们可以主动调整架构知识体系,但是,这个系统绝不是一个功能确定的系统,而是通过大量元素复杂的作用关系,能够涌现新功能的系统。

不要满足于把知识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而是要从复杂系统的视角,注重提高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尽可能地增加这个系统网络的元素(即节点数量)和链接强度,让各种知识元素能够在系统中发生交互作用,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输出效果。

03.长周期思维

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耳熟能详的道理有个最大的问题——因为太熟悉所以你以为自己能做到,但其实你知道不代表你能做到。

现实中,很多人总是渴望一夜成名。努力不超过三天就希望能有结果。一旦付出努力却看不到回报,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再加上,现在我们不是选择太少,而是看上去选择太多。于是,没有经过艰苦努力,就从一个选择跳到另一个选择,浅尝辄止的努力,让你还以为自己真的在前进,其实你的努力不过是布朗运动中的小分子而已。

有人说,多尝试多选择难道不对吗?趁年轻不是应该努力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吗?

探索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探索”二字,只有具备一定深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努力和尝试,才能算探索。而探索到一定深度,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件事情的幽微之处。

在架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大量的输入,保证系统拥有足够复杂的元素,而且要通过复述、提取、运用强化知识元素之间的链接。这些都需要通过比较长的周期才能实现。

因此,长周期思维需要你做到两个方面——

相信时间的力量。时间最有情,它最公平、最客观,只要你信赖它,它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时间是个坏东西,你要是轻视它、忽视它,它会毫不留情的弃你而去。10000个小时的刻意练习,通往高价值技能的必由之路。

相信积累的力量。前面我们谈过知识复利的问题,当你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足够多的知识会让你的成长加速,当然,这些知识必须存在于有序的知识网络中。正如蜘蛛结网需要一圈一圈的耐心,编织知识网络的过程,也是一圈一圈积累的过程。

这里特别要强调“相信”二字。相信,坚信,深信。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长周期的价值的信念,一定勇敢地向任何动摇你、诱惑你、让你改变方向的念头说“不”。

对时间与积累的确信,会让你的内心变得安定,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退缩,不会因为外界风向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别人轻蔑的眼神而动摇自己前进的方向。

3.架构知识体系的核心理念

观念世界的理念决定现实世界的行为。理念看起来很虚,但是,确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学习能力的高下,看起来是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输出能力的比拼,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理念的比拼。

高维度的理念直接秒杀低维度的理念。什么是低维度的理念?低维度的理念解释力不强,比如把知识看成静态不变的东西,把知识体系看成一劳永逸的框架,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高维度的理念把知识体系看成非常鲜活的东西,提醒你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那究竟是什么高维度理念呢?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中提出的“进化知识”理念值得高度关注。在我们架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

“有机运动的知识”,即在知识体系中的知识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的有机知识,在不断试错、批判与超越中实现进化。

这个理念不仅适用于观察个体知识的发展过程,也适用于考察人类总体的知识增长,也就是波普尔所说的世界3,即思想内容的世界、客观知识的世界。

在这个复杂的、充满风险和竞争压力的世界中,确立“有机运动知识”的理念是非常有益的。与这个理念相类似,日本知识管理研究者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也提出“创造知识的辩证模式”,认为在辩证发展的过程中知识被不断创造出来。

那么这个理念对于指导我们实际的知识体系架构有什么价值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01.知识体系是一个生命体

有机,意味着生命。知识体系就像生命体一样,也会衰老,如果没有良好的新陈代谢,知识体系中的那些知识就如细胞一般会衰老死亡。

这提示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习经典知识,那些底层规律含量更高,半衰期更长的知识,这是知识体系的核心节点;另一方面,要注意不断追踪前沿,通过吸收新鲜信息让知识保持生命活力,对于能够适应发展,对于新情况新问题有解释力的知识,可以继续保留,那些不能适应发展、丧失解释力的知识,就要果断舍离。

经常会关注彭小六的朋友圈,尽管是已经是国内深耕阅读领域的一线知识IP,他还是会不断地买入最新的关于阅读学习方法的书,内地的书更新速度慢,就买台版书,为了能第一时间阅读英文原版书,最近他开始苦练英语。

越是走在知识领域的前沿,就越是会感到知识从生到死的循环越来越快。

普通的工人,可能一项技能足以使用一辈子。而知识从业者,只有不断让知识获得进化,寻求知识体系的新生,才能在行业立足。

02.试错是知识进化的根本

很多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追求绝对正确的答案,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一般很少会去批判质疑知识,对于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创造的知识,更是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坚决捍卫自己的知识领地。

波普尔认为,认识活动的进展,知识的增长,像生物进化一样,都按照试错法进行。

排除错误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发展的过程。任何人的学习过程都不免出现错误,关键在于对于错误的态度,是否对批判有自觉的意识。

无论什么知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适用知识,超越特定范围,知识就会变成谬论。

错误是知识发展过程中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知识发展的动力。在错误的基础上,才能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在做实验时,特别关注反常的数据、现象,那些反常识的现象,对于现有理论可能是错误,但是,很可能却是新知识的起点。

小结:

001. 知识体系比职业规划更底层,忽略知识体系去规划职业没有基础。

002. 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拿来主义,要确定自己的内生目标,平衡有用与无用知识的学习。

003. 元认知能力、系统思维、长周期思维,架构知识体系的三个认知基础。

004. 知识体系是一个生命体,我们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批判和超越实现知识进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