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两种记忆模式,记忆力不好的你,学习从此更有效能
一个学习厉害的人,必定是一个记忆力好的人。
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我们就无法调动大脑中的各种“素材”,以此帮助自己思考。
任何时候,想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不管是学习工作上的事情,还是平时私底下的自我精进,都需要运用深度的思考,而深度的思考,正正是建立在“深度记忆”上面。
然而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行,导致学习什么都“不得法”。就算很认真去看书或者看文章,到头来却记不住多少。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这就涉及到记忆模式的问题了。
两种记忆模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模式分为三种: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例如我们与人聊天,之所以能够让对话持续进行下去,那时因为我们的瞬时记忆在起作用。这些对“对话”的记忆,只在瞬时起作用,转过身来,我们可能就忘了自己具体跟对方都说了什么话。
当然,如果对方说了一些让我们感觉深刻的话,调动起我们的感觉,我们可能会把它们记下来。这就是短时记忆在起作用。只是过两天之后,可能这些话就会被我们忘记了。
而要是对方说出来的一些话,做出来的一些行为,触动到我们的心灵,影响到我们的思绪,给予我们强烈的印象,说不定我们这辈子就会记得它们。这就是长时记忆在起作用了。
也就是说,我们记忆某个事物,通常往往是从瞬时记忆开始建立“脑连接”,接着由于某些方式的介入,让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接着再介入某些方式,才最终导致我们长期记住这个事物。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记忆模式。想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我们必须要懂得利用好这两种记忆模式。
因为当我们在看书或者接触某些信息的时候,大多数内容都会留在短时记忆当中。问题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的,装不了太多东西。
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曾在自己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也就是5-9个组块。而一个组块,可以是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一个单词、短语或者句子。
当我们记忆的组块超过我们短时记忆的容量时,旧有的记忆内容,就会被新近的记忆内容所覆盖掉。
所以当你这头看完一些信息,学习一些知识,如果你还来不及把它们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那头你就会忘记多少。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断主动或被动接收大量有用没用的信息,由于都是靠短时记忆储存着,到头来导致我们实际的记忆效果也就非常低下了。
想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和效果,我们必须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帮助我们解决“是什么”的学习问题,而长时记忆,就是帮助我们解决“如何做”的操作问题,这也是思考的基础。
让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如上文所说,我们通过短时记忆而对学习信息获取了解的基础上,需要介入某些手段,才能够让这些记忆内容,转化为长时记忆。
一般来说,想要某些事物被我们深深记住,我们必须要给记忆的事物建立联系。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一件事情,往往是因为这件事和我们脑海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化学反应”,由此产生了联系。
换言之,我们需要把这个存在于短时记忆,而有需要长期记住的“事物”,让其跟我们脑海中存在于长时记忆的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完成一个转化的过程。
例如你注册很多网站的账号,你不可能每一个账号的密码都不一样,否则让我们记忆几十个密码,实在很不方便,除非你把密码写在笔记本里,但相信你肯定不会这样做。
所以唯一保险的方法,就是设定一个跟我们自身有关联的密码,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关联点,从而想起了这个密码。
这个关联点,可以是我们的生日,也可以是我们某些重要的日子,更可以是一些对我们有特别价值的英文或数字等。
这样,当我们忘记这个密码时,只要联想起这个关联点,我们久而久之就记住了这个密码,让其储存在长时记忆当中。
而建立联系的技巧,通常有三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记忆对象必须突出,且有足够关联性。
记忆有个特性,想起来越是模糊的,越是难以记忆,而越是清晰具体的,就越是容易记忆。
所以当我们开始要记忆某些事物时,我们就必须由此着手,将其跟长时记忆产生关联,这需要做到两点:
1,让记忆的事物变得足够具体;
2,让记忆的事物变得清晰有序;
例如你要记住一串数字,如662830527439,怎么做才能够让这些数字,跟我们大脑中已存在的信息产生关联呢?
根据上面的两条特性,你可以这样记忆:
66个身材庞大的胖子,他们都是28岁,全部都挤在一家酒店305号房里,参加减肥训练。其中27个人由于受不了训练,4天之后就离开了,剩下39人,统统都减肥成功。
你可以停下来,尝试去回忆一下,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把这串数字回忆起来呢?
当你根据这些数字,想象出来的画面越是具体,越是清晰,对这一串数字赋予越多的意义,我们就越是容易回想起来。
你可能觉得,增加这么多内容,岂不是记起来更加困难?其实不然!日本著名的记忆专家宇都出雅巳 在其著作《高效记忆工作记忆》中说道:
“为要记忆的目标信息增加关联信息,不仅会提高信息的重温频度,让记忆扎根。同时还增加了抵达记忆的‘人口’数量,可以收到更容易回想的效果。”
由于这种记忆方式,让我们想记忆的对象有了一个具体、可视化和清晰有序的“加工”,符合大脑接受信息的特性,我们反而更加容易记忆。
第二,将记忆对象变成有意义的组块。
建立联系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懂得把记忆的对象切分为“组块”。
什么是“组块”?就是一组一组独立的模块。其实前面数字那个例子,当我用故事赋予这串数字一些具体的意义时,某程度上,也是在构建“组块”。
如66,28,305,27,4,39,这是六组模块,我分别给每组的数字赋予特定的意义,这样,这些数字不再是枯燥的记忆对象,而是有些鲜活特征的信息。
所以,把记忆对象变成组块的方法,就需要我们懂得从信息中找到某些规律——即便没有规律,也可以主动赋予其某种规律。
这样我们单独想起一个组块时,就会顺带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组块信息,对我们大脑记忆的负担就会大大较少。
例如尝试记忆这组词语:枕头、书柜、被子、电脑、手机、游戏机。你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哪些性质,给他们切分为“组块”呢?
相信你可看得出来,这些词语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家居用品和电子产品。我们只需要记忆这两个组块,就能够记忆到这六个词语。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记忆的对象都能够如此轻松就被分类出来的。如果无法给它们分类,这时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前文记忆数字那个技巧,对这些词语具体的想象,构思出一个夸张、突出、怪诞的故事,让它们变得有序,具有意义,你同样可以轻松记忆它们。
只要你懂得赋予记忆对象某些意义,而这种意义又跟我们大脑的长时记忆产生关联,我们就很容易通过联想思维,把它们记住了。
第三,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关联。
很多记忆厉害的人,他们往往都善于把要记忆的东西,跟自己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怎么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运用我们的联想思维了。
所谓联想记忆,就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当你能够把学习内容,跟自己的经历或者已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记忆效果就会更好。
美国记忆大师哈利·洛雷曾经说过:“记忆的基本法则,就是由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的事物。”这句话就说明了联想记忆,重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在运用联想记忆法的时候,一般都有两种应用方式:
第一,相似性联想;
根据事物之间在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记忆方法。
例如想记忆“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当你打通这个概念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它所表达的意思,跟我们中文所说的“覆水难收、木已成舟”这些成语的意思差不多,都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无可挽回。
只不过“沉没成本”还要进一步表达,不要被已经发生的事情影响到将来的决策而已。但通过相似性联想,你就把新学到的知识“沉没成本”跟已知的知识“覆水难收”,串联起来了。
这样子去记忆,不仅理解得更深入,记忆也会更牢固。
第二,对比性联想;
这是一种,通过对比事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各自的特点,起到记忆作用的方法。
例如你新学习了经济学上的“滚雪球效应”这个概念。你发现,在哲学上也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就是“滑坡谬误”,因为这两个术语,都表达一种由高往下积累的态势。
只是前者表达的是“优势累积”,而后者则是“不合理谬误的持续推导”,才导致彼此表达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
如果你已经了解“滑坡谬误”的意思,那么这时再去理解“滚雪球效应”这个概念,由此产生对比联想,我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所以,把新学到的知识,跟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串联起来,这种记忆方法,才会更加高效。
不要忽略重复去记忆
千万不要认为,当我们运用上述的方法,就能够完成记忆的任务。
我们还需要不间断地对这些记忆对象进行“重温”,才能够将其强化在我们的长时记忆当中。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对于记忆的事物,存在着一种遗忘的现象和规律。
我们刚看完一个信息,记忆是100%,但过了20分钟,可能只会记得58%,过了几个小时,只会记得35%。而过了几天之后,只会记得百分之十几而已。
所以,想要让记忆对象转化为长时记忆,重复记忆是最好的方法。
怎么重复记忆呢?就是根据遗忘规律,适当地对记忆对象进行重温或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建议,
第一次跟第二次记忆的间隔,不要超过两天。
第二次跟第三次的间隔,不要超过一周。
第三次跟第四次的间隔,不要超过一个月。
第四次和第五次的间隔,不要超过三个月。
换言之,适当对记忆对象进行重复性的记忆,会让我们的记忆更加牢固。
既然重复记忆如此有用,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喜欢这样做呢?
究其原因,就是很多人往往喜欢把“看完”的东西当成是“已经记得”,觉得自己怎么也忘不了,总会回想起来,直到真正使用的时,才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当你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你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隔一段时间重温一遍吧!
慢慢你就会发现,你的记忆能力大大增强了。
作者 慕妤说 ,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仅做传播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V公号搜:大脑学习帮(Brainlearning)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