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复盘:我是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并记住其内容的
由于经常给大家推荐书单,有的朋友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作者推荐的很多书我看起来都喜欢,但我没时间都看,该如何做选择。看书太慢而且看完之后就忘,该怎么办?
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不会读书的问题。今天这篇文章,就结合我多年来的读书经验,以及从各方学霸们学到的一些方法,做个复盘总结,分享我阅读的一些经验技巧,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一、明确阅读目的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各路大神推荐书籍,像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历史……接着我们便把他们推荐的书籍收藏起来。
有较强执行力的人就会逐本看完,而大部人则是随手挑个一两本看看。在这边挑本心理的,在那边挑本历史的,没有体系,不成章法。
而且就算你明明觉得一本书里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还是会坚持把它看完,因为读完了就会有一种胜利感和满足感。
有没有注意到,这时候读完一本书已经成了你的目的。你已经忘了原来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而陷入追求量的积累的怪圈,最后啥也没记住,啥也没学到,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在你读这本书之前就得好好想想,而且要时时刻刻记住。否则很可能会陷入上边提到的怪圈。
而且不同的阅读目的搭配着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果你用同一个方法读所有的书,那是非常不划算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阅读还分不同目的吗?那该怎么分呢?
根据我的经验,我们读书的出发点可以归为两种:「体验式阅读」和「实质性阅读」。
怎么理解呢?打个例子:
看一本小说,我们体验主角或惊心动魄或温暖纯良的一生,在其中寻找慰藉,这就是「体验式阅读」。对于这种目的的阅读,你就不用去计较阅读速度,也不用去刻意做笔记,毕竟,你追求的不正是一种体验嘛,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快乐和接受熏陶。
而剩下的一种:「实质性阅读」。也就是你想要在一本书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学习某种思考问题的思维,这时候你的目的是有实质性的,就要时时刻刻牢记你的目的,并做好笔记。用最高效的方法汲取更多的知识去解决你的问题,才是阅读此类书籍的第一法则。
如果你带着「体验式阅读」的目的去看「实质性」的书籍,会发生什么?什么都学不到,对不?
反过来呢?实质性地去读体验式的书籍,比如说,读完一篇古诗,我们并没有体验它的美,而是要分析作者某句话的意图,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可以说很多人对古文化的兴趣就是这样磨灭的。
因此,明确阅读的目的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吧。
接下来我会分享出于这两种目的所对应的阅读方法,文章较长,如果你没空,可以选择性跳读。
二、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明确了你的目的之后,我们就要进入选书的阶段了。
经常有朋友在头条问答上提问:我要学习XX(经济、历史、哲学......),该从哪里开始?读什么书好?
这时候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就会给你一个书单,各种书籍加起来往往有好几十本。但我们不知道究竟哪一本值得阅读,该怎么办?
按照我的做法,第一次听到一本书并有了兴趣,第一时间就是去豆瓣查一下评分,看看别人的评价。
比方说,我要确定要不要读《亲密关系》这本书,那我就去查查看,发现这本书居然高达9分,有8千多人评价,看来值得我更进一步去了解。
我在豆瓣查《亲密关系》的分数
不过要注意的是,分数并不代表这本书适合你读,只能说明适合打分的人读。
因此我们还要去寻找对应的图书资源进一步判断。
我们知道,翻开一本书,第一步就是看它的序和目录。
在序里我们基本可以知道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人阅读,书里讲的大概是哪个方面的知识。而看目录,主要是了解本书的框架,对应的知识点在书里的哪个地方。
看完了目录和序之后,我们看出版社和作者的介绍。
通过作者也可以了解一定的写作背景,而出版社的介绍,虽然大多数都是吹牛,但也可以加多对书的了解。
最后一步,随机挑选感兴趣的章节和段落阅读。
因为第二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了目录,对书里的框架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时候选一个感兴趣的章节并不难。而挑选段落,一般是选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进行阅读,很多结论性的东西作者都会放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文章究竟硬不硬核,可以很轻松看得出来。
三、不同书籍,不同的阅读方法
经过上一步的判断,这时候已经淘汰掉大部分不适合自己或者质量太差的书籍。接着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把书读懂,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根据不同的书籍类型,我们还可以继续细分下来,对应不同的阅读方法,下面给你讲讲。
实用性书籍
对实用性书籍而言,就是要让我们学到方法,直接拿来解决问题。比如修图、办公软件、行为心理等等。
这时候,我们的阅读最关键的是弄清楚3个问题:
1.这本书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2.使用了哪些方法去解决
3.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时时刻刻带着以上三个问题去阅读,可以很快找到你所要的知识,不至于在书里兜兜转转找不着北,或者浪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论述上。
理论性书籍
阅读理论性的书籍,我们无非就是想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而已。像社科、历史、哲学、传记、科普等领域都属于理论性书籍。
社科类的书籍(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例如《经济学原理》、《金融的逻辑》、《伟大的博弈》这样的书,看似容易,实则很复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重点是弄清楚作者阐述的核心思想和推论,以及与我们生活中的联系在哪里。
历史类的书籍,例如《万历十五年》、《万古江河》等,这样的书籍更偏重故事性而非严谨的事实,阅读这样的书,重点是摸清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并把自己代入人物当中,思考要是你面临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历史经验。
而哲学类书籍(《人生的智慧》、《西方哲学简史》),这个得注意一下。记住哦,这种书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作者在推导的过程中呈现的思辨历程。读的时候要怀有孩子般的空杯思想,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至于传记类和科普类的书,最容易读,可以当成故事或者杂志,不需要特别去注意方法。
娱乐性书籍
最后一种,娱乐性的书籍(小说、戏剧、诗歌等等),也就最开始我们提到的体验式阅读。
阅读这种书不需要什么技巧,从前面看到后面就可以了,你可以一目十行,只要知道情节就够了,不用去刻意思考书到底表达什么主题。
如果刻意思考,反而失去了这类书籍原有的韵味。
要知道,不同的人在诗词小说等文艺作品上的感悟是不同的,没有标准答案。有的作品我们一看,立马跟作者进入灵魂交流,而有的无论怎么看也不会有这种感觉,这时候如果去苦思冥想,岂不是浪费了时间精力,没有意义。
到了这儿,基本上市面上大多数书籍的阅读方法都讲完啦,接着我们说一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四、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走马观花阅读法
先提个醒,别被我接下来说的话吓到哦。
如果你的目的是出于开阔视野,长长见识,或者是积累写作素材,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那么这时候建议使用“走马观花”大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走马观花?作者你别开玩笑了,读书怎么能走马观花呢。
疑惑就对了,且听我说。
别忘了,我们的目的是积累见识,所以一定要广泛阅读。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多本书,看下来你才会发现其实很多知识是有相关性的,这样才能系统地提升认知,不至于坐井观天。
可是,要了解那么多的知识,如果每一本书都一字一句慢慢啃,要啃到猴年马月呀。而且看完了你又不一定记得住,对不?
那怎么办?这时候就要用到“走马观花”大法啦。
所谓的走马观花,也就是你知道的那个意思,我们不需要细致地阅读,只需要知道这本书大致讲了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在书的哪个部分即可。
这时候你需要的是,针对重点内容做个笔记,对于其中的推理说明过程,可以选择性跳读,甚至可以不读。
等到使用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很快想起:哦,我曾在某本书看到一个理论,讲的就是这个情况。这时通过笔记找到内容,直接翻阅进行深度阅读即可。
很简单,对不?通过第二次接触时的深读,这时候才可以转化为你的知识。而如果你第一次就一字不差地读,如果没有使用的话,过段时间便会忘得干干净净。
因此这种方法可以把一本书分成很多个部分,用很多段时间一点点地实践,并在实践中记住内容。本质上来讲,跟你一次性啃完一本书所阅读的知识量是一样的,但第二种方法明显更有价值,时间利用更为高效。
记住哦,这种功利性阅读,我们要的是性价比!
千万不要为了什么成就感而去一次性啃一本书。当然, 如果你是为了应付考试,用走马观花法去读高数,那就等着挂科吧。(考试不适用,切记~)
五、用思维导图法做笔记
最后我们来说说怎么做笔记,除了小说,读任何可以让你有所提升的书都要做笔记,方便复习,也方便日后对某个知识点模糊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这部分内容在书里的位置。
做笔记的方法很多很多,这里我推荐自己常用的方法:做思维导图。
听起来貌似很高大上,其实非常简单。怎么做思维导图呢?一句话:寻找关键点。
比方说,我在阅读《学会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因为这样的书籍你从头读到尾,过几天便会忘记你读过什么了。所以在读完之后,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总结,做笔记。
我做的《学会写作》部分思维导图
把书里讲述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的句子提炼出来,可以采用总-分式的方法。
往往一本书里的目录就是你的一个提纲,而每个提纲下面分的小点,往往就是小标题。如果不是的话,自己提炼即可。在提炼的过程,你又加深了对书的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我们讲了如何高效阅读,可以分为五个点:
一、明确阅读目的
二、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籍
三、不同书籍,不同的阅读方法
四、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走马观花阅读法
五、用思维导图法做笔记
你记住了吗?
我们读书,除了消遣,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习得更多的内容,掌握更大的信息量,才能在竞争中占优势。从现在开始,高效阅读,投资自己,快速成长。
文|言念
V公号搜:大脑学习帮(Brainlearning)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