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脑科学已证的5最强学习法,你要做的只是如何编入自己的学习中

大脑帮 2021-12-14



大脑科学实验研究验证完并承认的5个最强学习法。

注意,是方法不是技巧,属于大分枝,下面可以扩展,而像费曼等只属于技巧,因为费曼所属的大分枝(即学习方法)是输出方法,费曼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和回顾·想起讨论,然后如导图概括·图示化等诸多白纸再现的输出形式同等级,都属于小分枝。

这5个大脑科学承认的最强学习法分别是:

1、检索练习(test),2、交互练习,3、多样练习,4、分散学习,5、精致化学习

其中4和6最关键,是美国大脑科学家们研究了世上几乎所有存在的学习方法后得出的2大最基础的必须的高效学习法。

*****



1、检索练习是学习完后反复做test的方法,Check遗忘与否,想起的练习。

人其实无法通过输入(阅读·看·听等)来让记忆沉淀,而是必须通过想起来让记忆定着的。

比如,你在阅读完教课书、解答后面的问题后要进行确认,因为这是“自己一次输入的知识的想起”的练习—解答完问题并不表示已经学完已经掌握,“这些出现在教科书的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可以这么说!”等的回顾·想起和思考的作业完成后才是一次学习的结束。

想不起来就要继续回到教科书上进行确认,直到让自己“心服口服”。

这个想起的作业是学习(记忆)步骤的记忆—理解中最重要的关键的一步。

另外,不管是教科书还是问题集、参考书,不能一开始就进入正文开始阅读或者做题,必须先快速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先为记忆做个铺垫,制造印象,抓全貌,再次开始认真阅读时,因为已有印象,角角落落也能大致理解和分清主次,也就符合了科学研究的50%已知+50%的未知时的阅读,记忆力集中力干劲等都会最高效的结论。

其实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第一遍的印象能在阅读第二遍时激发已有的印象,大脑会自发做拼命想起状,而这绝对是一个学习的好兆头。

人在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产生错觉,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比如知道了=已经记住了,已经理解了,已经会做了,类似的这种错觉,每个人都有可能常犯。

所以,能真正Check自己是否真的会了,理解了,记住了的就是这个检索练习。

用test,对自己的小测试。

常用的test方法有遮住重要部分的填空,自己设问自己回答。

学习最忌的就是模糊暧昧,不清不楚,而只有在学完后进行大量反复的输出(复习),才能让知识变成可用的东西,自己的东西。

我以前喜欢踢球,我也买了一本图示教学各种踢球技巧的书,但是就是只会做了了几个动作,因为其他动作没有对练的人,只做书上观。

我以前还喜欢上了菲律宾短棍,因为只要有棍,无需练拳击散打的肌肉耐力训练也能一招致胜,我也有一整套的教学视频,最终却一招都没有学会,因为我只看只记,没有做过实练。

学习完后做3次小测试的和做1次小测试的,最终的成绩比较会大差的实验,世界各地都已经做了很多。

现在的“填鸭式教育”让人感觉问题很大,但是说句实话,“填鸭式教育”本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填鸭式教育”缺少了一个关键步骤,即“填鸭式教育”的同时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大量反复的输出才会有效。

只有“填鸭”,没有“吐出”,这才是问题根源。

个性的学习方法其实也包括了test这一块,各种各样的研究显示,我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学习的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自我test来形成和训练到。

和“填鸭式教育”同样,出问题的还有很多的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各种问题频出的现实情况。

聪明,学的好并不代表能活用所学知识,而且代表优秀成绩的这些知识在社会上其实用处不多。

知识这个东西,如果不知道它的应用方法,那么这些知识就是一滩“烂泥”,死知识。

因为创造性等通过test能训练到,知识的各种活用方法也能通过test等掌握到,这时个性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

知识不能活用,test不足,输出不足是最大的原因。

2、交互练习

通过接触种类不同的随意的问题,找出共同点和共有法则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都会在买到、拿到问题集或者老师布置的练习试卷后从一开始按顺序做下去,事实是这样做的效率并不好。

做了开始的一道题后,跳到最后做最后一道题,反正就是不按次序出牌的做法,反而是高效率的。

这就是交互练习的技巧。

不同类型的题目,不同内容区分的题目,不同形式的题目的随意交织起来的练习方式,知识的应用能力会成倍提高。

实际上,不管是考试还是日常的各种对应上,会出现怎样的问题,会出现什么范围的问题,用怎样的文脉来寻求知识等等,我们都是不可能预测的。

所以,通过交互练习就能让思维适应实际,让思维更活跃,真正让知识得以被活用。

3、多样练习

多样练习的主要成果会是提升自己的分类能力。

其实就像是交叉学习的另一种说法,也是我说的切换学习,运用番茄时间管理和短时间分散学习的法则,一段学习后休息再开始时的内容或者学习科目的切换,还有学习题型的变换。

比如前一段时间学习数学,用回答问题的方式,休息完后的一段时间学习英语,同样一回答问题的方式,或者前一段时间学习数学,用回答问题的方式,休息完后的一段时间继续学习数学,但是用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做。

总之要多用切换,效率会高提升不说,单就不容易会让自己感到厌烦这一点也值得这么做。

4、分散学习

这个就不多说了,我以前介绍地太多了,学习完后把时间间隔开来复习的方法,善用遗忘曲线就好。

请记住,分散学习就是分散复习,同样内容的不停再输入复习和输出复习,而且不是在旺季前复习,而是要在将忘不忘的时点来复习,这个效率就会大提升。

总之,复习的时机的作用远远要大于复习的方法方式。

另外,学些后的第一次复习格外重要,最好是20分钟~几个小时内完成,然后是24小时內快速多频繁做输入复习几次,比如学习后的40秒的回顾,空闲时间的多次快速浏览,到了晚上就可以做个大的输出,看完后回顾想起,然后白纸再现(导图总结,图示化,写出概要等)确认没错后输出到博客、邮件等上面(好处在我文章中自己找),最好睡前再做一次快速确认,翌日早起后再做一次快速确认,然后就可以开始做输出复习,做练习做习题等应用了。

之后的复习拉开一点时间距离也不要紧。

只要按着这个时间轴去做的话,差不多一天二天都能深入大脑,再怎么都能让当日所学当日毕(24小时内),习惯了,各门学习科目的循序渐进学会会变得愈发轻松。

5、精致化学习

精致化学习是无限学习的学习方法之一。

比如,阅读完文章后要进行内容的要约概括,对记忆和想起当然有好处,但是不是按照文章上的文字来进行原样要约,而是把所学的自己理解,用自己知道的最简单的话来替换,加上用自己的经验等来关联的说明,书面语就是再语言组织,再语言化。

目标是10岁孩童也能听懂的话。

这是对文章是否真理解的试金石,而且用自己的语言置换,用自己熟悉的简单语言置换,本身也更容易被记住,可做到记忆+理解的2步骤的完美结合。

比如现在军事领域大量被提起的量子力学,一看一头雾水,但是细查本质,原来就是自己已有的经验的行列的计算式问题,这样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经验来替换说明+关联说明就会变得简单轻松起来。

再比如我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无论怎么查资料查词典,很多东西就是看不懂,但是一旦和实际有记忆的一些真人真事关联起来,理解反而变得容易了,说明也容易了。

这个从失败理解到最后能成功理解的过程,是每次挑战的结果,但也是想起的线索,到需要简单说明时还是一样能用到,而且会帮助提升掌握的速度。



最后

学生在实际应用这些科学方法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组合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中去,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如果确实有效,那么就坚定不移地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习惯。

—END—

  V公号搜:大脑学习帮(Brainlearning)关注!                      点亮“在看",给我鼓励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