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从自控,到自律,是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

大脑帮 2021-12-14

接孩子放学,或者送孩子去课外班、兴趣班的时候,家长们在一起,经常会聊一些孩子相关的事。其中,经常谈到这样一个话题:过去和现在。

首先,羡慕一下:

“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要什么有什么“
“学什么有什么,玩什么有什么…”

然后,感叹一下:

“我当时哪有这么好的条件,特别想学钢琴,如果当时给我一架钢琴,美死我了,一定好好练,哪像现在的孩子,还得逼着学…”
“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数学,可是除了课本,连可以看的课外书都没有,更别提上什么辅导班了…”
“如果我当时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一定比现在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更懂得努力。”

最后,抱怨一下:

“你说现在的孩子,给他们创造了这样好的条件,却不知道珍惜…“


很多家长是这样说的,心底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这样的想法说明对孩子的一些感受、行为表现,不理解,难以接受,有对孩子的“怨”。这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怨念,导致我们难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一些感受和行为,对孩子发火,认为他们本不应该这样的行为和表现。

那么,这样的怨合理吗?


我们之所怨孩子,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要求的都是孩子本该做到的,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非常自信地推断,如果换做我们自己,会比孩子做得好得多

我们如此自信以及确信的推断,真的立得住吗?


我们真的能够做得比孩子好吗?

随着《复仇者联盟4》的上映,时空穿梭、平行空间成为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穿越这个“技术”,在电影里可以拯救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用它来辅助思考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拯救自己。

场景一:现在的你,穿越到过去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回到过去,和过去的自己有一次对话的机会,但是不能说彩票中奖号码、房价走势这类“泄露天机”的事情。那么,我们会告诉过去的自己什么?

我们一定会告诉过去的自己:要尽量更少地做那些想做但不该做的事,更努力地去做即便不想做但需要做的事,培养自己更多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理智思考而不是冲动地选择,才能抓住那些本该抓住的一个个机会,才能活得更有意义,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

因为我们经历过,为浪费那些光阴、机会,而悔恨过,这样的痛苦刺激着我们,让我们认为如果还有机会重来,必须让过去的自己做出这些改变。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那个过去的自己,听到这样的教导,会做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吗?你确信吗?


其实,这些告诉过去的自己的,对现在的自己一样适用。现在的我们,遵循这样的教导,过好现在,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将来的自己回想起来,不至于会后悔。

那么,重点问题来了:我们已经明明白白地知道了这样的道理,于是就能做好现在了吗?

是不是还在延续已有的习惯,经常不自觉地拿起手机不撒手,或者窝在沙发上刷电视剧,耗费大量的时间做这些想做但不该做的事,而一再拖延、搁置那些健身、学习、交流这些提升自己,创造更多机会,需要做但不想做的事情?

场景二:过去的你,穿越到现在


想象一下另外一个场景,过去的你,在和你的孩子一样大的时候,从过去穿越到现在,在和孩子同样的家庭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那么你会怎么样?

很多人首先会想,多幸福啊,曾经梦寐以求的钢琴啊什么的都会拥有,想学什么就有条件学什么,多好!


可是,你将拥有的不止这些,还有更多好看好玩的,数不尽的各类电视节目、动画片、手机游戏、搞笑的视频…

有了这些,你还能坚持你当时一心想学好的钢琴、舞蹈、书法,以及曾经感兴趣的天文、地理、历史、数学、外语这些科目,不受干扰吗?还能“沉迷学习、无法自拔”吗?

想到这里,你还能确信自己能够做得比你的孩子更好吗?


如果不能确信,那么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已经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环境和挑战,接纳孩子的感受、行为和表现。当然,接纳不等于认同和放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视环境、诱因、习惯的力量

经过上面两次穿越,即便还没有促使我们立即做出改变,但是起码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的处境和状态,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固有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我们。

这就是很多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什么是诱因

诱因就是所有重塑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刺激因素。

通常,诱因会触发我们的习惯行为


比如,

——手机叮咚一响,我们就习惯地伸手拿起手机查看消息,接下来习惯地打开朋友圈刷一遍,或者再看点新闻,或者搞笑的视频娱乐一下;
——不知哪里飘过来熟悉的烤肉香味,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过去看上一眼,甚至放弃刚刚开始的减肥计划;
——孩子回到家放下书包,随手就摸起放在桌上的遥控器,打开电视看起动画片;
——楼下别的孩子玩闹时的笑声,会让孩子坐不住凳子,总想跑出去玩;
——小伙伴聊天时提到了游戏的玩法,会让孩子回来就抓心挠肺地想找手机玩上一局…

也有一些诱因会刺激我们改变


比如,

——一则大公司大批裁员,尤其是高薪高龄员工的新闻,会让我们有职业危机感,开始规划多手准备;
——一本书,一次朋友间的聊天,会引发我们的思考;
——孩子的一张不怎么好看的成绩单,会让我们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别人家孩子一段即兴表演,也能刺激到我们;
——一次表扬和鼓励,会让孩子改善一些行为,激励孩子做到更好;
——一次打骂,可能会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行为,也可能变得抵触和叛逆…

环境拥有强大的诱发机制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诱因无处不在。

这些诱因,往往并不总是有利于我们的目标,更多时候,这些诱因会触发我们不合时宜的行为。在减肥的时候,烤肉的香味刺激着我们的食欲;手机上的朋友圈、新闻、搞笑段子让我们陪孩子的时候,经常拿起手机,而变得心不在焉;舒适的沙发,常常让我们“葛优躺”,拖延着完成手头工作的时间…

而且这些诱因,往往也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环境如此强大,是不是我们就无能为力,只能成为人生境遇的牺牲品,做命运的傀儡呢?可以不是!我们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小船,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扬帆起航、搏击风浪。环境、命运是手里的一副牌,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和选择。

从自控晋级到自律

环境中无处不在的诱因,会触发我们的习惯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反应,改变和选择微环境,最终实现目标。就像海面上的风向东吹,有经验的水手可以调整风帆的角度,向其它方向行进,甚至可以走折线向西航行。

自控与自律的区别

环境诱发的行为,有我们想做的、不想做的,该做的、不应该做的。自控就是尽量少做那些想做但是不该做的事,避免这类事情抢占做该做的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而自律涵盖的范围更广,更加积极地去识别规划和执行该做的事,并把这些变成习惯。


有自控力很好,但还不够好

很多家长以为,通过监督和管理,让孩子能够管住自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好的成绩,有一些才艺,就可以了。

实际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中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能仅仅代表孩子习惯了这样环境和生活。如果不培养自律能力,出了校门,可能会无所适从,很长时间找不到目标和方向。


从自控,到自律

自律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认知和方法,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找到办法,通过坚持,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有自律能力,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下,都能向上发展。

学校是孩子自我成长的训练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养成好学习习惯,有好的学业表现,是必然的阶段性结果。不仅如此,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也能受益于所拥有的自律能力,让他对工作和生活有更强的掌控力,有更好的人生。



我们在生活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很多时候依然做不好,当然更不能指望仅仅通过给孩子讲道理,就能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做好每件事。

“人在事上立”。我们处在环境之中,诱因无处不在,触发我们和孩子做出各种习惯的行为。识别这些诱因,有意识地改变我们的行为反应,才能少做想做但不该做的事,多做需要但不想做的事,逐步走向自律,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强大的自律能力。

  V公号搜:大脑帮(Brainlearning)关注!

                      点亮“在看",给我鼓励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