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一来看这三个追问,讲完“为什么读”,“读什么”,今天来讲“怎么读”。
元代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这部杂剧中写了一通念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关于怎么读书,有很多方法,有深阅读,浅阅读,精阅读,泛阅读,每本书都不一样,每本书适合的方法也不一样,适用到人,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小学的时候,每到放假,学校就会给我们布置要必读的书籍,还有读书书物,一直到大学,学校都在关心我们的读书。应该在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应该知道怎么读书?
读书是一个慢工,是一个需要你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它不会在当下有什么效果,正如我们每天吃饭,有一个过程的积累,也有一个弃糟粕的过程。
在你年少时,遇到一本好书,是你的福气,它能够决定你的命运,或者成为你的指路明灯,确定终生理想。
怎样读书?先要培养一个读书的氛围。
几乎无人否认这个事实,那就是:一个好读书的家庭,就会有好的家风,有爱读书的风气,家长随时都读书,子女也会跟着读,子女最先开始的是模仿,往往是身教大于言教,他会观察你,模仿你。
家庭如果形成了阅读习惯,对于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谓终生受益。我们要采用“浸泡式”的办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若你没有这样的环境,也不必纠结,你可以自己创造浸泡式环境来读书,每天睡觉前,给出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手机静音,让自己处于一个安静、封闭的环境中,享受阅读。
阅读的习惯养成以后,就开始提高阅读的速度,主要的途径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有意识地自我训练,自我提高。我们不只要用眼睛看书,还需要动口、动心、动手。经验告诉我们,对一本书的阅读认知通常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过,只是一个普通阅读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了然于心,就是说能清晰地讲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能做一番归纳整理;倘若还能对书中内容有所评析,并且结合其他阅读,其他事实做出比较,这就上升到第三个层次即融会贯通的层次。
台湾作家王文兴所说:“真正的好东西读一两页,满意度跟读一大部书没两样”。
在我们习惯了快速阅读,快速浏览的同时,对于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更好地理解书籍,我们要慢下来,慢读书,慢读才更见功夫。
慢读主要用于精读,这是能不能把书读好的关键步骤。在精读的全部过程中,快速阅读只是其第一步,达到对全书有一个概括了解的目的,第二步则是逐章逐节,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边记下问题,圈点,画线,评注,第三步是抓住重点,深入钻研,认真理解,也许还会对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深究,得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一步就是对全书阅读进行总结,做读书笔记。
慢读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学说的研读,新作品的鉴赏都是不可少的,慢读才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做到“口动、心动、手动”,唯有慢读才可能精读,唯有慢读才可能深度。慢读也是深读,是为了我们深层次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记录好读书笔记,反复阅读,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
鲁迅先生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这种读书法把快阅读和慢阅读、泛阅读和精阅读结合起来,当快则快,该慢则慢,这种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以启迪。
在你不知道怎样读书的时候,可以按照此方法进行。读书方法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题,书籍各不同,书的海洋也是如此地波澜壮阔,若偏执于一端,都不利于现代的阅读生活健康进行,因此,找到合适你的方法,坚持下去,认真读书,重建阅读文化。
阅读力需要长期养成,要分出层次来具体对待,由浅入深而循序渐进,急不得也慢不得,恰当地时速一直向前,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你一直输入,也要恰当地输出,把自己所学主动分享给周围的伙伴,或讲或写或画都可以。
一个人的阅读力是一个阶段累积的过程,也是你认识事,认识人由浅到深的过程,不管是哪一种阅读方法,还是要回归于具体的事物上,坚持读下去,我们也会读得越来越深,阅读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V公号搜:大脑帮(Brainlearning)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