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导致一个人变得更贫穷或者更富有的主要因素,就是“习惯”。
这里所说的“习惯”,并不仅仅是指诸如我们刷牙、洗澡这些生活习惯,更多包含的是“思想的习惯”。
而一般来说,沾染坏习惯比起培养好习惯,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所以假如我们的思想不经意地“植入”了某些思想的坏习惯,我们就会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自己越来越远离“富有”。
那有哪些不良思想习惯,会阻碍我们变得“富有”起来呢?
美国著名商业会计师托马斯·科里在其著作《富有的习惯》中列出10条导致我们会变得贫穷的最恶劣的习惯。
1,投机;
积累财富往往需要时间,需要投入精神以及不懈的努力。而投机的人,喜欢追求不劳而获,喜欢赌博,奢望用最小的付出追求一夜暴富。
2,酗酒;
整天沉溺于酒精世界里的人,其记忆力和思考能力就因此受到影响,导致大脑反应迟钝,容易陷入麻痹的生活当中,不思进取。
3,过度消耗在娱乐项目中;
作者研究发现,那些不富有的人,通常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且缺乏时间观念。当沉浸在某些娱乐项目中,就很难抽离出来,导致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产出价值。
4,消极心态;
大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和海马体,会尽力使我们看到的事实与我们脑海中的信念保持一致。而想法消极的人,大脑这个系统组合,就会努力让他们更关注外部世界的消极部分,导致他们不断接近这个结果。
5,不学习;
那些陷于贫穷的人,多数都不愿意去学习,提升自己。而想要成长,获得机会,这些都是来自每天的持续学习。抗拒学习,就很难让自己有能力把握机会。
6,拥有不良的人际关系;
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就会接受什么层次的认知。一个人如果一直与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交往,那么这个人无所事事的机会就会大增。相反,让自己置身于志同道合,或者能让自己学习的人际关系中,则更有可能成功。
7,收入来源过于单一;
单一的收入,很容易导致我们陷于贫穷之中,因为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懂得拓展自己的收入渠道,通过打造不同的技能,才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赚钱。
8,得过且过;
缺乏人生规划,每天得过且过,不懂得描绘未来的蓝图,缺失人生目标,这种漫无目的的生活,更容易让人朝着贫穷的方向发展。
9,花的比挣的更多;
没有储蓄的习惯的人,不懂理财,经常入不敷出,经常负债生活,这种金钱观会导致他们长期陷在贫穷的泥沼中。
10,没有注重自己的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对于我们增长财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良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堆积坏运气,同时很容易诱发身体的各种毛病。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让你感到似曾相识呢?
如果你或多或少沾染到这些坏习惯,没关系,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将其改掉,然后用崭新的习惯取而代之,我们还是有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一下习惯的培养机制。
习惯的培养机制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习惯呢?
因为一个好的习惯,能够为大脑减轻负担,节省能量。在习惯的驱使下,我们几乎不用怎么思考,或者不用怎么强迫自己,就能够把事情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往成功路上的坚持,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因为这时,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是大脑惯性的结果。
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的习惯,否则想要改变我们身上这种“惯性的动作、想法和行为”,那永远是不可能的。
当然,开始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如同给大脑进行投资一样。大脑需要拨出一部分宝贵的能量进行协助,就好像盖房子,建盖的时候耗时耗力,但一旦建成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只需要偶尔进行维护和修缮而已。
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实验表明,养成一个习惯需要的时间从18天到254天不等。问题是,谁又愿意花费254天去培养一个习惯呢?
反正我是不愿意的,毕竟这254天非常难熬,我们很少人能够坚持下去。这也是很多人刚开始踌躇满志,而后就故态复萌的原因。
不管你相不相信,习惯可能会导致人体开启或者关闭某种遗传基因,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基因表达”或“表现遗传”。
坏的习惯有可能关闭好基因,激活坏基因,让我们更容易患上诸如癌症、糖尿病或各种成瘾行为。相反,好习惯则会关闭坏基因,开启好基因。
而这些好习惯包括:
坚持每天阅读或者学习新的技能,这可以开启提高智商的基因
坚持每天做有氧运动,这可以开启预防心脏病、哮喘和其他免疫类疾病的基因
冥想,可以关闭导致各种疾病的坏基因,开启防止这类疾病的好基因
乐观的思想和情绪,能改变大脑内的化学物质,增加或减少基因信息传达
基于这一点,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着想,我们必须给自己培养出一个好的习惯。但培养习惯这么不容易,该怎么办呢?
所以,培养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某些独特的技巧,帮助我们成功地骗过大脑,从而改变习惯的运行轨迹。
习惯的培养
习惯分为两种:
1,普通习惯;
2,核心习惯。
普通习惯基本上是一些简单、分散的行为,诸如早上会几点起床,上班走什么路线,刷牙的方式等。
而核心习惯就比较特别,它会影响我们的普通习惯。
例如你每天都有吃零食这个普通习惯,那么当你决定开始实施减肥这个核心习惯后,那么吃零食、喝饮料、长时间久坐这些普通习惯,就需要因此对其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培养核心习惯,是重塑我们习惯体系的关键所在。
但怎样做,才能够让我们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更顺利呢?其中一个做法,就是塑造习惯的“触发点”。
每个习惯都始于一个触发事件,触发事件使得我们的习惯得以启动。大脑深处有一个区域叫基底核,它是习惯的命令和控制中心。
基底核总是在我们周遭的环境里寻找触发事件,以启动某个习惯。你有没有发现,每当你躺在床上,总是喜欢拿起手机看一段时间才愿意睡觉呢?
那么“拿手机上床”这个行为,就是导致你“玩手机不立刻睡觉”的触发事件。一旦基底核捕捉到这个事件,你躺在床上,就不会想着去睡觉,而是先去玩一会儿手机。
这会构成一个“习惯循环”:1,触发事件拿起手机——提示;2,想看手机——渴求;3,拿起手机——反应;4,获得愉悦——奖赏。
所以,想培养习惯,就需要从触发事件入手。那有哪些事件,可以成为习惯的“触发事件”呢?大概有六种:
1,视觉;
看到某个东西后,就想去做某件事,这就是视觉构成的触发事件。
2,听觉;
听见某个声音,也能够唤起我们的一个习惯。闹钟铃响,就是这样一个听觉上的触发事件。
3,时间;
我们都有在上午、下午和晚上执行习惯的行为。早上会触发我们刷牙、洗脸等行为,晚上会触发我们洗澡、睡觉等行为。
4,压力;
在压力的迫使下,我们也会开始执行习惯动作,很多人喜欢在压力下才开始工作就是如此。
5,人际交往的对象;
人际交往的对象也会成为习惯的触发因素。例如跟某些朋友,你可能就会想一起去泡吧,一起去玩,一起去打游戏等。所以我们应该要避免跟那些有坏习惯的人在一起。
6,信念和情绪;
我们的信念和情绪也能够触发习惯行为。诸如“我没有能力”、“我做不了”、“我挣不到钱”等这些消极的信念和情绪,就会触发坏习惯,而积极的信念和情绪触发好的习惯。如果想要戒掉一个坏习惯,首先要将消极的信念的清除掉。
通过这六个“触发点”,给自己的新习惯构建一个存在不同触发事件的环境,那我们坚持起来就更容易成事。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为培养习惯“提速”。
改变习惯的捷径
重塑我们的习惯体系,一般先要做好两件事:
第一,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构建习惯;
第二,为新习惯,重新构建相应的触发事件。
对于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我们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执行。
好比你设定一个健身的目标,那你就要围绕这个目标构建“习惯性目标”,诸如每天做什么运动,做多少分钟,一个星期做多少次等。
“习惯性目标”制定得越是具体,我们执行起来才会越是知道怎么去做。
制定好我们每天要做的习惯性目标之后,接下来我们就为这些习惯性目标,重构相应的触发事件。你可以结合前文提到的六要素去构建事件。
如视觉,就是用一张身体好的海报贴在房间里,或者健身后的愿景,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听觉,让手机设定提示铃声,一到时间就去行动;压力,制定自己必须要在一个月内获得什么样的健身成果;人际交往对象,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约在一起锻炼等。
最后调整好自己的信念和情绪,这样就可以为目标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善的触发事件了。
有了这些基础下,再加上下面的五个捷径,就能够帮助我们加速习惯改变的过程。
捷径一:合并现有习惯。
如果单独培养一个新习惯,大脑可能会产生抗拒。但如果这个新习惯构建在已有的习惯上,就容易很多了。
例如你想增加每天阅读30分钟的新习惯,而你每天已经有一个吃早餐的习惯,那么一边吃早餐,一边通过手机阅读某些知识,这样就可以轻易培养出阅读的习惯。
捷径二:改变身边的环境。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改掉坏习惯和养成新习惯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例如你搬家了,上下班的路线就改变了,这时会迫使你思考,用新的处事方法去应对这个问题。
所以,当你开始塑造一个新习惯时,尝试为自己房间打造出一个适合的环境,或者让自己身处一个适合的环境去培养。好比你想培养阅读的习惯,就去书店这些地方待着。
捷径三:从小习惯开始。
从小的习惯开始改变,行动起来会容易许多。毕竟习惯越小,改起来越是容易。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限制现有的坏习惯来实现。
例如你想减肥,但每天还是忍不住口要吃零食,那么你就可以限制自己每天吃零食的分量,或者用其他健康的食品去替代,不要一下子让自己完全不吃。这样小范围的做法,就可以循序渐进地重塑我们的核心习惯。
捷径四:将新习惯列入待办事项清单。
把新的习惯加入每天的待办事项清单当中,不仅是构建视觉触发事件,提醒自己行动的好方法,同时可以让我们形成每天生活的固定流程。
一旦我们按照清单的列表去行动,在我们做其他已有习惯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把这个新习惯的事情顺势一起做起来,而不会单独孤零零地去培养习惯了。
捷径五:架空坏习惯。
改变习惯的窍门之一,就是在我们和坏习惯之间人为地制造障碍,增加执行习惯的难度。
比如,如果你每晚看电视总是要吃一些垃圾食品,是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触碰到这些垃圾食品(视觉触发事件),但如果这些垃圾食品不在,或者我们很难得到这些食品,那我们的基底核就很难执行习惯了。
总之,让自己在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增加自己执行坏习惯的难度,都是一种架空坏习惯的做法。例如你阅读时,手机就不要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反过来,我们培养新习惯时,也要尽量让我们更容易执行这个新习惯。例如学习,就让自己执行学习的步骤实现起来更容易。
这样结合相应的触发事件,不用一个月,新的习惯就很容易被我们塑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