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课本看了好多遍,内容很熟悉,一到做题就不会?
为什么我学习时间比同桌长,成绩却没有他好?
为什么我花了大量时间反复阅读,很刻苦,学习效果却不理想?
今天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揭秘——反复阅读是白费力气
这种说法可能会让很多老师和学生很不理解甚至反对。
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都是这样学习的——不仅如此,大部分同学认为,反复阅读是必须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也会强调,要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今天,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带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说反复阅读效果非常不好。
为什么反复阅读是白费力气?
1.反复阅读只增加了无意注意,是无效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让心理实验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去找离自己办公室最近的灭火器,结果发现多数人找到的灭火器都不是距离最近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位在学校任教25年的教授听到这个实验之后,就决定离开办公室亲自去找找看。结果却发现,灭火器就在办公室门后的右边,和自己每天都要扭动多次的门把手距离很近。
也就是说,万一这位教授的废纸篓着火了,他还是不知道最近的灭火器在哪里,尽管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和灭火器距离很近。
为什么每天接触却依然记不住,这是因为,我们重复做事的时候,无意注意占主导。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曾发表类似观点,他对“一万小时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并不是在一件事上耗时越多,效果越好,有意识地刻意练习才能提升技巧!
反复阅读也是一样,有的孩子在背书的时候,注意力变成了自动化的无意注意,经常读着读着就忘记自己读到哪里了,内容没有经过加工消化,自然效果不好!
2.反复阅读只能提高短时记忆
随着学习内容的积累,学生们没有时间不断重复过去的内容,那么,为了确保学习效果,就需要有良好的长期记忆。
有研究证明,重复并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
重复阅读把记忆内容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短时间内有印象,但是时间长了,就像水挥发一样,慢慢忘记。
考完试以后,总有学生说,感觉某句诗特别熟悉,曾经背过,但是考试过程中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就是因为短期记忆没有转化成长期记忆。
3.反复阅读不能增进理解
文科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死记硬背拿到一些分,理科题目却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老师和家长有时候会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增进理解”。可是,理解建立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只是多读几遍的话,不理解的内容还是不理解!
这也是“课本知识都看了好多遍了,遇到题还是不会”的根本原因。
但是,为什么反复阅读效果不好,依然有很多学生愿意用这种方法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1⃣️大脑本身比较懒,相比于认真思考,它更喜欢简单的机械重复;2⃣️重复次数多了,学生会感觉内容很熟悉、很流畅,甚至产生一种“我已经掌握了”的假象!
今天要给大家提到的方法,和“反复阅读”相反。走出了大脑的舒适区,看似比反复阅读更耗满记,实际上具有耗时短、效果扎实的优点:
检索式学习,事半功倍
如果一节课结束以后,你觉得都听懂,甚至脑子都装满了,是不是代表你都已经学会了呢?
并非如此!
其实真正有效的学习是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与反复阅读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果,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学习。
在看完一篇课文或者听完一节课后,如果把所学的要点转化成问题,拿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比重复阅读好得多!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有时候也会采取这种方式,比如课堂提问、学生互相提问背诵等等。
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有效,主要是因为,在提问的过程中,大脑会有意寻找所学信息、思考内容之间的联系,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得到了强化。
简单来说,大脑中正在完成的是主动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在检索式学习中,不管提出的问题有没有成功解答出来,都会产生比反复阅读更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能正确出来,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激励情绪体验增强了记忆效果。
如果答不出来或者答错了,知识得以矫正和补充,消极情绪也会让知识点留下更深的印象!
总之,反复阅读是一种非常低效且无法取得较大提升的学习方式。
走出大脑的舒适圈,通过提问问题、回忆等方式,在大脑中努力检索所学内容,让学习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