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塑心灵,我们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大脑帮 2021-12-14

NLP的效果是在人生的所有方面显示出来的。因为NLP的本质就是研究和运用一个人头脑中的思想运作模式,使其更有效地运作以便让人的自身能力发挥得更好。既然一个人的头脑控制其人生里每一个方面的成就,那么,提升人脑的思想运用能力,自然就会使整个人生都有所提升。


什么是NLP

NLP是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为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提供了一些实际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以便能增加达到自己能力顶峰的机会,使自己无论在个人发展、事业工作、家庭生活,或者与人相处上都有显著的提升。NLP的更高层次是心态的改变,有技巧而没有良好的心态支持,轻微的就是效果不能持续,严重的就是用技巧去操控甚至伤害别人。


1、NLP是门什么样的学问

NLP是对人类主观经验的研究(NLP is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NLP是研究人的大脑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提升它的运作效率的学问。NLP的中心学问之一是“模仿”(modeling)。NLP研究不同行业中的卓越人士:健康行业、体育界、教育界、工商管理界和心理治疗界等,把他们的卓越成就化为一些别人跟着做也可以获得同样效果的学问。NLP技巧的效果来源于改变脑神经网络(Changing the neural networks)。

NLP三个字母代表着如下意思:


N=Neuro(直译为“神经”,意译为“身心”)指的是我们的头脑负责思想,身体负责执行,头脑和身体由神经系统连结在一起,我们的神经系统控制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功能系统去维持与世界的联系。


L=Linguistic(语法)指的是我们的头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机制所用的语言模式和语法规则。我们运用语言与别人相互影响,并经由身姿、手势、行为和习惯等无声语言显示我们的思考模式、信念及内心种种状态。


P=Programming(程序或程式)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科学术语“程序”去指出我们的意念、感觉和行为只不过是习惯性的模式,可以经由提升我们“思想”的软件而得以改善。通过改变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性模式,我们便能在生活中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因此,NLP是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凭着知道脑如何工作,我们可以配合和提升它,因而使人生更成功快乐。也因此,我把NLP译为“身心语法程序学”。


2、NLP的快速发展

NLP的创立归功于两位美国人: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尔(John Grinder)。

美国加州圣克罗市的加州大学校园是NLP的发源地。理查德在那里读大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还参与了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创始人弗里茨·珀尔斯(Fritz Perls)的最后一批手稿的编辑工作,掌握了这些能力,理查德在加州大学的校舍内组织了多个完形疗法研究小组。约翰·格林德尔,另一位NLP的始祖,是当时在加州大学教授语言学的教授,已经出版了几本关于语言学的书。

1976年理查德和约翰决定用NLP来命名他们发现、总结和创造的这门学问,于是NLP诞生了。两人成为了一群学生的中心,这群学生现今都是NLP世界中的顶级大师了,包括大卫·戈登(David Gordon)、朱迪·德罗齐耶、罗伯特·迪尔茨、史蒂夫·吉利根(Steve Gilligan)等。因此,NLP的学问开始发展和传播开去。

1981年,理查德与约翰分手,成立了自己的NLP组织,推广他的DHE概念(Designed Human Engineering)。他把研究NLP的焦点放在能够使一个人改变的技巧上,很注重技巧的结构与效果的关系,他与其弟子的课程体系,被称为NLP里的“结构派”。

约翰、朱迪认为NLP的力量很大,需要有配合的心态去确保懂得NLP的人运用NLP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和尊重。他们推广的课程很强调整体平衡:在系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所以,他们的课程体系被称为NLP的“系统派”


3、NLP对人生的多个方面都能带来正面影响

NLP对人生的多个方面都能带来正面影响(Positive effect on life's many aspects)。NLP让我们看到更多事情所具有的真实的一面。传统的教育与成长过程的环境因素,让我们容易眼看耳听表面的东西。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只看到听到我们自己认为是怎么样的一些破碎材料。这样使我们内向方面与自己的真实感觉疏离,不知道内心的需要;外向方面与环境和身边的人不能和谐相处、不能相互提升。因而,我们活得很辛苦。NLP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这个困境,使我们能够活得轻松满足、成功快乐。

NLP的技巧配合大脑运作的模式去选择思想、语言和行为,因而帮助一个人提升,并对他身边的人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NLP的更高层次是心态的改变,有技巧而没有良好的心态支持,轻微的就是效果不能持续,严重的就是用技巧去操控甚至伤害别人。


4、NLP的基本精神:12条前提假设

NLP的理论及技巧建筑在一些前提假设上。学员无须绝对接受这些前提假设,只要暂时假定它们成立——世界上的人事物就是这样的,并且以这个假定的态度去处理需面对的情况,然后根据产生的效果去决定下次应否再用同样的假定态度。

NLP不是追求“真理”或“真相”的学问。NLP追求效果——在三赢基础上(我好、你好、世界好)的效果。NLP也不相信绝对,它不是拒绝或者否定“绝对”存在,而是不会花时间去寻找或者证明“绝对”是否存在。NLP有一句名言:“没有事情是绝对的,包括这一句话。”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说:“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无论什么思想或行为,你用12条前提假设过滤一次,便不会产生多大问题,并且已经是非常“NLP”了。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4.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11.没有挫败,只有反馈信息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信念系统

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统称为“信念系统”。所有人的内心困扰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是来自信念系统的冲突,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活体验的改变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的人生要做到三赢,感受应有的成功快乐,必须建立更有效的信念,即建立新的神经元网络,改进对待同类事情的想法与做法。


1、什么是“信念”?

一个人面对世界上种种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依据的正是他的信念系统。因此,可以说维持这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内在法则就是他的信念系统,而这个信念系统的运作模式便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快乐。信念系统(beliefs system)其实可以分开为信念(believes)、价值(values)和规条(rules)。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这是来自说话者脑里认知的世界,也即是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当一个人坚持一个信念的时候,是会看不到听不见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东西的。信念绝大部分存在于潜意识里,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信念会在意识层出现:当信念受到冒犯或者挑战时,当这个人自觉地反省时。


信念的种类

1.定义式(相等式):确定事物之意义,一项事物与另一项事物的意义相同。

2.因果式:一项事物导致另一项事物的产生。

3.规条式:事物中的选择性受到限制。

4.判断式:事实上,所有的信念都是判断。

信念形成的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是因为他妒忌我升迁比他快。

妨碍成长的信念

很多人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充满被别人否定的经验,累积下来,内心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不会成功,没有成功快乐地去生活的资格。”由此形成了很多妨碍成长的信念。任何类似这个方向的想法,都是源于这些妨碍成长的信念。

该怎样知道哪些信念妨碍成长呢?任何会使一个人减少生活得更好的机会、减少有更好明天的可能性的信念,都是妨碍成长的信念。确切地说,妨碍成长的信念有以下几个种类:

1.使自己失去学习机会,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

2.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

3.减少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限制本人能力发挥的信念。

4.把责任交给其他的人事物,因而自己无能为力。

5.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而不能挑战或者改变。

6.维持自己一个“没有资格”身份的信念。

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我们就有能力、权利和资格在众多选择中决定自己可以有多少成功快乐。这个权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它夺去。以此为前提,没有人可以推诿自己的责任:每个人本来就有绝对的能力和权利去使自己活得好一点!

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一个人最严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类关于“身份”的信念:

1.“能力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能力”(helplessness)。

2.“可能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可能……”(hopelessness)。

3.“资格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资格拥有美好快乐的人生”(worthlessness)。


2、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一个人能够在事情里得到的好处。在这件事情里什么最重要?这件事可以给我带来些什么?或者凭这件事情我可以得到些什么?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所以,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也因为如此,推动一个人的方法必然是在价值观上下功夫:他在乎一些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在要他做的事情里增加这些价值。这就是说,需要了解这个人对于这件事情的价值观。

任何一件事情给我们的价值都不会是仅仅一个,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NLP有一个技巧:“价值定位法”,能够把一件事里面的价值(本人在乎的价值)清晰化和按其轻重排列出来。世界上有很多人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才对,但总下不了决心去做;知道什么不应该去做,但总会偷偷地做,就是因为他的意识和潜意识有不同的价值排列。

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给我们的价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正确地说,价值观随着环境、经验、思想和情绪而不断地改变。价值也可以人为地被创造、增大和转移。

推动或者激励一个人,就是找出他所注重的价值,并且创造、增大和转移这些价值。这样,这个人便对那件事情有兴趣,会自动、积极和认真地去做。


3、什么是“规条”?

规条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规条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取得事情中所体现的价值和实现一些信念。规条会涉及人事物的组织安排和活动,因此,有清晰的动词在其中。

当一个做法无效时,我们便要在坚持信念与价值,或者坚持规条(做法)之间做出选择。坚持无效的规条而忽略了所追求的价值和所信奉的信念,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很多企业的经营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使当事人很困扰:辛苦努力但总是徒劳无功。

坚持规条而忽略了信念价值的人,通常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过分地强调原则和理论。第二个特征是这些人有一个很深层的、关于“身份”的“我没有资格”的障碍性信念。


4、信念、价值观、规条的相互关系

信念就像一幢建筑在浅水处的房屋,由一根一根柱子支撑着。房屋是信念,而柱子就是价值。这就是说,价值是支持信念的东西。信念改变了,就如房屋的位置改变了,水里支撑的柱子一定有了改变。也可以说是:改变价值,信念便能改变。

对价值观与规条的意义,和它们对人生的影响,做一个总结:

1.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统称为“信念系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

2.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没有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生存的。

3.信念系统有一个外壳,就是态度。

4.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加上态度,简单地说便是此人的性格。

5.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其中什么重要、可得到怎样的好处等;规条是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6.信念系统是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处世模式,让我们无须每件事每次都重新学习而知道怎样应付。

7.一个人在出生时是没有信念系统的。所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

8.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数量极为庞大,但是绝大部分储留在潜意识里。

9.所有人的内心困扰,都是来自一些信念、价值观或规条的冲突。


自我价值

自信、自爱和自尊,统称为“自我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本钱:没有它们,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只是梦想。这三项也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一个人才能发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质来。对于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帮助他们重新培养出自我价值,只一个方法:制造机会,让他自己多做点事,并帮助他(让他自己)做好,让他得到多些肯定。无论小孩或成人,这个方法都一样有效。


1、身份、角色与自我价值

在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自我价值的建立,即做到自信、自爱、自尊,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功与快乐。其中,自信是最可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是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信,提升着生命价值,并将造就我们的未来。然而,人群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自卑或者自负的人,我们又如何建立足够的自我价值呢?

身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最核心部分,管理的是这个人关于“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样的”的事情。这个人做或不做些什么、有什么计划、内心在隐藏或者逃避些什么,全部都是为了满足这个人的“身份”需要。

一个人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身份”,却可以有很多个“角色”。“身份”照顾的是在所处的任何环境里的整个人,而“角色”照顾的则是这个人针对某些人事物的他。可以说,一个人的所有“角色”加起来,便是这个人的“身份”。这个人在他的生活里,必然与很多人事物拉上关系。针对这些人事物,这个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角色”。

在每个角色里,一个人都有他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跟另一个角色里的一套有所不同。这个人可能有一百个朋友,这个人便有一百套各有些许不同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

这就是说,每个角色都需要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支持。整个人(“身份”)便是集合了所有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也许最恰当的比喻就是钻石。一个人是整颗钻石,钻石上每一个切面代表了一个角色。

一个角色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可能与另一个角色的有冲突。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总是在改变,所以,今天你与某个朋友的感情是怎么样,未来的一年里可能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导致你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改变,因而这份感情也会改变。这些改变可以只在潜意识的层面进行,而意识没有察觉。

“自我价值”包括三项素质:自信、自爱和自尊。“自我价值”不足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今天的社会里到处可以见到。很多人说今天的人欠缺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公德心等,这些都包含在这个范围里。


2、自信、自爱与自尊的关系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断地累积,到了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感觉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才能信任别人,别人也才能信任他。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事物能够带给你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爱护程度。

一个人必须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别人,而别人也才能爱护他。不爱护自己的人,不会爱护孩子(例如带着孩子一起自杀的父母),不会爱护企业(偷公司钱财的员工),也不会爱护国家(贪污渎职的官员)。

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件很多人都爱护的事物,例如国旗、寺院;一个受到很多人爱戴的人,例如国家领袖、英雄、智者,必然受到很多人的尊重。一个人也必须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而别人也才能尊重他。

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的行为被认为是缺乏心理素质的表现,也就是不会让人有想尊重他们的感觉。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因而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也因而没有足够的自尊。没有足够的自尊,使他们不能尊重别人,因而别人也不能尊重他们。


3、自我价值与人生品质的关系

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产生“想做”和“不想做”的感觉,这些感觉也就是内心的动力或者阻力了。当我们在所做的事里总能获得我们追求的价值,获得的价值不断地累积起来,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便会感到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自信带给人生的是一份积极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处理人生事务的能力。当一个人有了充足的自信,并不意味着他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而是意味着他有足够的力量来处理人生中的烦恼。

我们必须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他人。爱护自己是你的责任,也只有你才能够做和做得好。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开脱这份责任。没有了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能做到并做好

满意的生活质量,意味着在生活中得到别人的接受和尊重,做事时爽快利落、得心应手。这样的人自然感到轻松开心、成功满足。这样的生活质量,与自尊有莫大的关系。

每一个人,当达到成年或者离开父母之后,成长便是本人的事。一个人不能用任何借口来拒绝成长、逃避成长。成长的过程一定有痛苦,但是成长之后便有机会开心快乐、成功满足。拒绝成长的人绝不会开心快乐、成功满足,而只会更痛苦,而且是永恒的痛苦。


系统与理解层次

用理解层次发展出来的计划最有推动力,也最具从根本上改变人生质素的可能。从自己理想的身份发展出来的环境及行为层次的计划,可能会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挑战性,但是也具有深远的提升潜力。再加上其他NLP技巧,你会发现这样策划人生最具意义,同时也最有可能成功。

一个人生于宇宙之间,不可能脱离其他人事物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不影响其他人事物。因此,只有充分尊重这种系统性,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和谐的境界。大脑处理事情时,会有六个不同的逻辑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系统。理解事物,同样要从系统的、整体平衡的角度入手。当一个人越能站在较高层面上理解事物时,他越能照顾全局,越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1、“系统”和“三赢”

“系统”是由一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这些部分都对这个整体的存在有其意义,所有部分的运作保证了这个整体的继续存在,其中每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导致整个整体出现改变。世界上任何的人事物,皆是某个系统中的构成单元。一件事物,可以同时是多个系统的构成单元;一个系统也可以是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NLP的著作和课程里,代表“系统性”的词是“Ecology”,也就是“整体平衡”。

本人内心的完整性:我是否身心一致、内外如一?

对方的完整性:有没有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允许他有与你不一致的部分?

两个人相加而产生的“我们”:其中有没有足够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

以上的三个系统,对更大的系统来说是一份怎样的关系呢?

NLP的概念和技巧里,充满系统性的考虑。把系统性的意义简单地表示出来,就是“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三赢”指的是三方面都有良好的、满意的结果。


2、大脑处理事情的逻辑层面:理解层次

我们的脑有六个不同层次去处理事情及问题,称为理解层次:

注:罗伯特·迪尔茨发展出来的理解层次之最高层是spirituality。

◇ 系统:自己与世界中的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 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有怎样的人生)

◇ 信念: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应该怎么样、什么重要)

◇ 能力: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 行为:在环境中我们做的过程(做什么,有没有做)

◇ 环境: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事物)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只牵涉到个人方面,我们只会用到较低的五个层次。当一个人觉得有困难时,我们若能够找出困难在哪一个层次的话,便能更快、更有效地帮他找出解决办法。

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当问题升至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解决便会困难得多。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以产生效果。除了用它来理解问题的解决可能之外,理解层次尚可以被应用在以下方面:手上有一个重要计划,可以按照理解层次的次序,由低至高,逐层做一次检讨。自己被一件事情困扰时,可以按照理解层次的次序,由低至高,搜索问题的根源,进而思考解决方案。引导朋友或下属处理问题时,也可以运用理解层次找出问题所在。

成功快乐的人生是可以策划和实现的,但必须从身份开始。最容易的做法是给自己定下一个时限,例如三年,问问自己三年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人生,然后循着理解层次一级一级地策划。

用理解层次发展出来的计划最有推动力,也最具从根本上改变人生质素的可能。从自己理想的身份发展出来的环境及行为层次的计划,可能会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挑战性,但是也具有深远的提升潜力。再加上其他NLP技巧,你会发现这样策划人生最具意义,同时也最有可能成功。


3、理解层次贯通法

理解层次贯通法详细步骤预先准备六张纸,上面分别写上: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和系统。把六张纸依次序排成一条直线铺在地上,每张纸间隔一小步的距离。受导者站在“环境”的纸外准备开始。用这个技巧前,必须事先定下一个目标。这目标可以是受导者本人人生里的任何事情。这个技巧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由别人引导去做。以下的话语,是出自辅导者口中,受导者不用说出目标的内容,辅导者也可以完全达到效果。

这个技巧可以用在解决人生任何问题上。受导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想凭这个技巧而达到的目标)。无论开始时的目标是什么,到了“身份”的层次,其实都是运用受导者整个人的力量去找出解决办法,因为任何事都脱离不了本人的世界。若想这个技巧有显著的效果,需注意一些细节的掌握:

逐级引导,不要超越六个理解层次的任何一层。辅导者应给受导者足够的时间去与潜意识沟通。最有效的做法是让受导者在准备好的时候用点头做信号,让辅导者准确地控制时间。受导者往往在过程中(站在每一张纸上)闭上眼睛。辅导者应密切注意受导者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的变化,


脑的运作与潜意识

个人的整体能力均由大脑控制。大脑的能力可以分成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它们相互配合,亦相互制约。潜意识总是不断地为使一个人得到更多更好而努力,它所具备的“自动选择最好”机制,每天都在脑中运用上千千万万次。只要引导人们相信有解决的可能和解决的可能方向,人们的潜意识便会主动地找出解决办法。

NLP也在脑的神经元网络、意识与潜意识、思维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无法揭示其全部奥秘,但一些研究成果却带给人们非常大的启示,运用其中的一些规律,尤其是掌握与潜意识沟通的技巧,发挥潜意识的能量,将会成倍地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减轻人的痛苦和压力,使身心和谐一致地发展。对潜意识的洞悉与觉察,把握和运用,将带给人全新的生活境界。


1、认识我们的大脑

我们头脑的功能,从运用的角度看,有两个状态:意识和潜意识。在潜意识状态中能被运用的能力远远超过意识状态中能被运用的能力。意识状态是当我们看、听、说和思考时,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看、听、说和思考。

意识状态的能力十分有限(与潜意识状态相比较),一般来说,它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运用五官和四肢与外界沟通,接收或是发出信息。

第二,大脑皮质所进行的认知和思考工作。

而这些工作,往往可以在潜意识控制下进行,意识可以是一无所知的。

潜意识则负责:

1.所有记忆、知识和能力的储存。

2.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认知和定下意义的过程。

3.身体各部分和系统的运作与协调,生命和身体健康的维持。

4.思考过程,支持逻辑分析、推理等意识运作。

5.心理状态的各种功能,包括情绪和感觉的转变及运用。

6.其他尚未能清晰解释的功能。

潜意识所控制的身体功能和能力中,有一部分可以提升至意识的层次。这部分也就是每一个人可以发挥潜能或者增长能力的部分。整个人的能力,均由大脑控制。大脑的能力可以分成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意念去驱动我们的脑,然后用我们的脑去驱动身体,这包括潜意识所负责的所有部分和功能。我认为意念与脑加起来,便是我们一般说的“心”;而脑与身体合起来,便是“身”。身心一致是指这三个部分的良好契合与平衡。身心一致的过程绝非“意念—脑—身体”的单向沟通。脑和身体都不断地供应回馈信息,使我们的意念不断地变化和修正。其实“意念—脑—身体”的过程,每个人每天都要重复千万次,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潜意识控制的部分工作(也就是能力),可以提升至意识的层面。意识与潜意识互相配合,亦互相制约。潜意识总是不断地为使一个人得到更多更好而努力,也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有些时候,它所选择的做法未能有效地满足那些良好动机而已,它欠缺的是更有效的做法。


2、如何与潜意识沟通

与潜意识沟通的技巧其实很容易。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在快速行动、紧张时,他的意识是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中。这时,潜意识忙于应付可能出现的威胁、脱离情况,保护主人,是没有兴趣做沟通的。所以,与潜意识沟通的第一步就是使他平静下来。最容易的方法是引导受导者做深呼吸,在呼气的同时把注意力放在两个肩膀上。

简单地说,就是开始放松。深呼吸三次后,肩膀的放松感觉会漫延到身体更多的部分。这样,潜意识觉得可以松弛下来了,便也乐于做沟通工作了。

第二步,引导受导者把注意力放在身躯里感觉其所在,想象那处就是潜意识的中心,像是对着心中一个人说话一般,与它对话。这样的对话,可以说出声来,也可以只在心里进行。

一般的身体不适,可以凭着与潜意识沟通而消除。这样的身体不适,包括:1.因为环境因素而引起的。例如,坐在空调出风口的下面,不断地被凉风吹而造成的头痛;2.因为心理因素而产生的身体不适。例如,焦虑、对某些人或事反感,包括过敏性的生理症状。真正的病痛,应该找专业的医疗人士处理。如果你已真心决定找专业医疗人士处理,凭借与潜意识沟通可以降低身体的不适。但是如果你试图凭与潜意识沟通减轻身体不适而不去找专业医疗人士处理问题,这个技巧便会无效。


内感官

判定一个人的内感官类型在人际沟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运用内感官的知识去改善与别人的沟通,应该不坚持对方是什么内感官的类型,而只凭当时对方的眼球转动、说话用字及行为表现等数据而假定当时对方运用得比较多的是哪一个内感官,然后凭此做出相应的配合行动。


1、内感官

五彩缤纷的颜色、抑扬顿挫的声音、冷热温凉的触感、酸甜苦辣的味觉……大千世界的一切,都通过五个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传达到我们的大脑中,所有的人生经验便由此而产生。我们通过外感官来认知并感觉这个世界,相应的内感官继续认知、感觉并储存了所有的经验元素。认识并掌握有关内感官的知识和技巧,在人生的很多方面都会有帮助。

与人交流时,凭观察而知道对方当时使用的内感官,便可加以适当的配合而使沟通更畅顺,效果更好。认识了自己惯用的思考模式,便可积极发展过去较少用的内感官,而使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人际关系迅速提高。改变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的经验元素,就能很快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减轻压力,增加推动力,把人生导向健康、积极的状态。

什么是内感官从外界经五个外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传入脑后,我们储存及运用这些信息,需要内感官的参与。外感官有五个,而内感官则只有三个:

内感官使我们能够把对世界的认知,有系统地储存和提用(回忆),因而能够运用。而运用的目的便是使我们更有效率地处理每时每刻的生活。

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便是凭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而存在的。所有的思考,都必须有内感官的参与,虽然未必是三个内感官的全面参与。


2、三个内感官的强弱倾向

三个内感官分别以不同的强弱程度,造成一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特点:

中国人普遍地惯用内视觉,在我的经验里,视觉型的占70%。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视觉型的人一般只占约40%,不过稍高于听觉型(30%)和感觉型(30%)。这个现象,我认为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其一是中国的文字是视觉型的(象形文字),而欧美的文字则是听觉型的(字母拼音),因此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学习的需要而惯用内视觉;

其二是中国人普遍自信心不足(请看“自我价值”一章),自信心不足的人倾向于心急,总想做得更多。心急使一个人紧张,使身体处于压力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的人运用内视觉比其他两个内感官更多,因为内视觉的神经元网络最大,能够处理数据的数量最多。


沟通

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和冲突,只有这两个人可以真正解决。沟通方式没有对与错之分,而沟通效果则有好与坏之别,决定于对方的回应。强调说的对不对没有意义,说得有好效果才重要。坦白、诚恳、关怀的态度,便是在乎两人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本人的优越地位,更能给对方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直接谈的不要经由第三者,带着坦白、诚恳、关怀的心,什么都可谈。

有效的双向沟通是指我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对方的回应是我所祈望的。也许对方不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但是乐意进一步了解我的意思,或者提出他自己的意见与我讨论,这都是良好的回应,是可以基于此而达成更好的效果的。


1、沟通的含义及前提条件

“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爱要说出口,任何一种沟通其实都是如此。对方是否是这个意思或者已否明白你的心意,只有对方才能决定。不要假设,若不肯定,找他谈淡。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可以减少的假设便应尽量减少。大部分人都同意夫妻之间可无事不谈,但是,很多夫妻很少分享内心的感受,有什么不满意都只是隐藏在心里,要对方瞎猜。夫妻都是这样,家人、同事、朋友更不用说了。

坦白、诚恳、关怀的态度,便是在乎两人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本人的优越地位,更能给对方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我说出我想要的是什么,对方说出可以给我的是什么,然后大家讨论找出两人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不是简单得多吗?请记住这句箴言吧:可以直接谈的不要经由第三者,带着坦白、诚恳、关怀的心,什么都可谈。当然,谈的时候,要注意下面一些前提条件:

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

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二是建立和谐气氛。

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三是给别人一些空间。

沟通的前提条件之四是学会倾听。

在另一方面,倾听并不是只听到对方的文字及其意思,更重要的倾听是:◇ 对方语言文字背后的信念、价值观、规条和对方对自己“身份”的定位。若有问题、争吵或冲突,真正的原因总是在这里找到。◇ 对方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这些显示出对方的内心状态,尤其是他的情绪感受。嘴巴可以说出很多好听的话,但是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真实地显露他内心的真正立场。


2、什么决定了沟通的效果

沟通方式没有对与错之分,而沟通效果则有好与坏之别。沟通的效果决定于对方的回应。强调说得对不对没有意义,说得有好效果才重要。因为良好沟通效果是你的目标,所以绝对不能停下来,一味地强调自己说得对,而要不断地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至你所期望的回应出现。然后,你应继续这个沟通方式,保持良好的沟通效果。如果有一天所期望的回应消失了,你便需要不断地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到理想的回应重新出现。

任何两个人之间,既有沟通的需要,便一定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的存在。建立更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便是达到良好沟通效果的保证。

身份定位对沟通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沟通的时候,你的内心认定对方的身份是什么,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和说话行为模式。所以,最快最简单同时又是最本质的改善沟通效果的技巧,就是改变对方在你心里的身份定位。


检定语言模式

语言显露一个人心态和思想的深层内涵,同时我们可以运用语言去改善自己及别人的心态和思想,因而改变行为和结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恰当使用正面词语,利用大脑接收语言的规律,能够让我们目标明确、内心清晰、拥有力量感,因此活得更阳光、更积极。

对语言的研究也是NLP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检定语言模式的建立,使人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语言的要害,通过它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握别人的真正意图,全面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和心理辅导方面的功力,等等。检定语言模式是NLP最重要的瑰宝之一。因为它能使一个人有效和迅速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能力,使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所改变,最终让我们对自己人生中种种事情的态度出现更成熟、更有效果的改变。如果有人问我只学习NLP一种技巧,我会推荐什么,我的回答会是:检定语言模式。


1、恰当使用正面词语

我们的脑袋凡是收到含有“不”字的指令,总是把它删除。这样的结果只有两点:1.你不想对方做的事,他偏偏就做了。2.他不会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因为你还没有告诉他。

基于以上的道理,下面的句子没有意义:1.我不要紧张。2.你不要生气。3.他总是不合作。4.不要老是想着失败。应当改变为:1.我想放松(或成功)。2.你先让自己平静一点。3.他是可以合作的。4.想想如何能够成功。恰当使用正面词语,利用大脑接收语言的规律,能够让我们目标明确、内心清晰、拥有力量感,因此活得更阳光、更积极。


2、检定语言模式

检定语言模式(the meta model of language),是NLP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理查得·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尔在1975年发展完成的一套语言技巧。他们在研究完形疗法的宗师费里茨·珀尔斯和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在治疗工作中运用的语言时,发现这两位大师有一套极为有效的发问技巧,从受导者口中取得大量有用的资料后,又有另一套发问技巧,使受导者重组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在思想、心态及行为上有所改变。检定语言模式便是由此发展出来。

所有的话语,都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扭曲、归纳和删减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终于形成一些文字语言。因为来自内心深层,所以一个人的话语总是在显示他的身份、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检定语言模式就是侦察出说话者的话语中出现的某些模式,运用询问问题的技巧把上述的三个程序还原,从而把导致困扰的深层结构数据呈现出来。


情绪

情绪并不单纯因为外界的人事物产生,而是本人的信念系统与外界的人事物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绝对诚实可靠和正确,最能体现我们真正的感觉,把自己的情绪感应幅度尽量扩大,正面情绪我们充分享受、完全拥有,负面情绪我们通过方法去处理,不断进步,享受人生。


1、什么是“情绪”

其实情绪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调控。重视它、理解它、尊重它、引导它,我们不但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而且能利用一些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令我们的人生更多滋多味、丰富多彩。同时,能让我们穿越重重心灵的迷障,更轻松惬意地前行。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生中最具影响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题目,同时也是在人类历史上最被忽视、最少研究的题目之一。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知道情绪是什么,直到他想开口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才发觉有困难。

世界上研究情绪的专家们,至今没有两个对“情绪”二字有完全一致的定义。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暂且接受以下的定义:“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


2、如何管理情绪

如何管理情绪情绪是本人的信念系统与外界的人事物共同作用的产物世上所有的情绪可以被分为两类:“开心”与“不开心”。这种现象让我们更加明了人们过去很少注意自己的情绪感受,而且也更加清楚人们对自己内心究竟是怎么回事所知很少。

如何拥有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通常人们认为“有修养”就是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同义词,而“有修养”就是不会在人前发脾气,或者哭出来。其实,那只不过是压抑某些情绪而已,价值很低。我认为当一个人拥有以下四种能力时,才算有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

1.自觉力:随时随地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也就是总与自己的感觉在一起。


2.理解力:明白情绪的来源不是外界的人事物,而是自己内心的信念系统。也就是清楚了解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里什么地方受到冒犯,因而产生情绪。这点也就决定了一个被环境所控制的人,如果产生了无力感,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人生放在自己的手里。因为信念系统是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而外面的人事物则是一个人无法控制的。


3.运用力:认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因而可以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基础上运用它,去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这使负面情绪总具备正面情绪的性质和价值。


4.摆脱力:当某种负面情绪不能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时,能够使自己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进入另外一种更有帮助的情绪状态中。


3、处理本人情绪的方式

处理本人情绪的方式通常人们处理自己的情绪只有三种途径:忍:隐藏在心里;发:发泄出来;逃:使自己忙碌不去想起有关的事情。三种途径都没有效果。

“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有很多处理个人情绪的技巧,可分为两个部分:治标和治本。

治标的技巧,可分为四类:

1.消除——把事情引起的情绪消除掉,再回忆那件事情,内心感到平静。这类技巧包括:快速眼球转动脱敏法、消除因亲人去世的悲伤法、改变经验元素法等。比较复杂的技巧有消除恐惧法、重塑印记法、化解情感痴缠法等。


2.淡化——把内心的大部分情绪感受化解,只剩余轻微的感觉。这类技巧包括现场抽离法、逐步抽离法、生理平衡法、混合法、海灵格法等。减压法能减轻因压力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如果情绪来自本人的能力欠缺,则可以运用可增添能力的各种技巧。


3.运用——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其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力量便是指引我们行动方向。所以,凭着内心的情绪,我们可以做很多使自己提升、三赢的事。


4.配合——接受内心的情绪,做最能配合它的事。就如疲倦时不应开车,心情不好时避免做出重要的决定,愤怒和有压力时去运动而不要谈判,担忧和伤感时把需处理的事减到最少。

治本的技巧也可以分为三类:

1.改变本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因为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当它们改变了,同样的事情出现时,这个人的情绪状态便有不同。这类技巧包括换框法、信念种入法、价值定位法等。如果所涉及的信念属于“身份”的层次,则自我整合法、接受自己法等会很有效。


2.处理涉及本人身份层次的问题——这可以是一些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或者与家族系统有关的身份问题。可以运用家庭系统排列方面的概念和技巧做出处理。


3.提升本人的思维处理能力——这类技巧,在于增加一个人的智慧,不能寄希望于学习一两个专题技巧便能达到完满的境界,而需要不断地修炼。NLP的十二条前提假设便是属于这个范畴,若能在每一件事中都充分地实现这些前提假设,人生里绝大部分的困扰都不会出现。


4、处理他人情绪的方式

处理他人情绪的方式处理他人情绪通常会有四种没有效果的类型:

1.交换型——给予一些对方在乎的价值去驱使对方的情绪暂时消失。

2.惩罚型——把情绪看作恶毒的东西,是不应该出现的,对方应因此而受罚。

3.冷漠型——认为成年人应该有能力使自己不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或者不应把情绪显露出来,同时又认为情绪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处理。。

4.说教型——说大量的道理,而不顾对方的感受,这很容易使对方陷入更大的情绪困扰中。

有效的方式是EQ型的方式,EQ包含五个意思:◇ 认识自己的情绪、◇ 管理自己的情绪、◇ 有效推动自己、◇ 认识别人的情绪、◇ 处理好人际关系。只用两点便能充分解释EQ的意思:◇ 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 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正确处理他人情绪的方法共有四个步骤:接受、分享、肯定和策划。

1.接受——接受是注意到受导者有情绪、接受有这份情绪的他并如实告诉他。

2.分享——永远先分享情绪感受,后分享事情的内容。

3.肯定——应该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规范

4.策划——询问他想得到些什么,然后与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注:如需要《重塑心灵》电子书,请关注下面备用公众号:爱尚阅读会,回复:重塑心灵百度网盘下载。]

       关注大脑帮(Brainlearning),与你共成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