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有人走的路》踏上心智成熟之旅,直面人生

大脑帮 2021-12-14

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就是一场痛苦的旅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苦恼:家庭的琐碎,事业的稳定,孩子的学习,婚姻的幸福等等。


可是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当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但是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宁可躲避在自己营造的想象世界里,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也不愿面对生活的苦难。作者认为这样就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心智则永远难以成熟。

M·斯科特·派克是美国一名杰出的心理医生。在其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不仅治愈了上万名病人,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这本书帮助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正是以他的从业经验为基础写出的著作。

它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为人的心灵成长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地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踏上心智成熟之旅,直面人生

01

自律是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工具

你如果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解决人生问题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自律。何为自律?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作者提出自律主要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我们总是乐意去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能够很快产生满足感,但是往往这些事情是不利于成长的,比如玩游戏。而真正对自身有价值的事情一定是先经历痛苦,然后获得巨大满足感的事情,比如跑步、学习等。因此,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的首要原则

教育孩子这点也尤为重要,孩子在5岁时,就可以学习先承受痛苦,后享受快乐的原则。最直接的就是观察自己的孩子回家时,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

培养孩子自律,需要父母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爱,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能够耐心辅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对于父母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而“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正是自律的基础,他会珍惜自己的时间,而不是自暴自弃。


同时,孩子在童年得到父母足够的爱,他就会有安全感,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有恐惧,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牺牲掉长期的幸福,而是自愿推迟满足感。

很多问题儿童并不是父母管教不严,而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直接打骂,这种方式不用耗费太大的精力就可以制止孩子错误的行为。而且父母会要求孩子严于律己,可是自己却在孩子面前破口大骂,这样只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违背自律的原则。

这类孩子自我评价低,不重视自己的时间,另外由于没有安全感,孩子潜意识里会对未来恐惧,所以他们宁肯透支将来的快乐,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他们不肯用功学习,成绩往往不好,只要心血来潮,不是旷课,就是打架,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因此,自律的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爱,孩子也因此会更加自律。

承担责任

在心理学上将那些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自己责任的症状称之为人格失调症。当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是他人的责任或者其他的因素,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在面对任何困难时,将责任强加到自己身上的称之为神经官能症。不管做什么事,他们的行为总是受到外界的压迫,缺少自主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因为巨大的压力而选择逃避。


承担责任是自律的第二原则,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失调症或者神经官能症。在我们还小时,和别人打架,面对大人的责问,都会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父母在这方面如果不能起到表率,比如孩子学习不好,把责任推到学校、老师或者教育制度上,这样孩子会认为推脱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内心就会怀疑自己,从而更加内向和自卑。

忠于事实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刚出生时,我们通过观察并了解到这个世界,会产生初步的认知,很多人会把这些认知一直带到成年,不再愿意接受新的认知。比如小时候父母答应给自己买玩具,可是一次又一次骗自己,你就会认为诚实是大可不必的。长大后,答应别人的事,从不兑现,慢慢就走向了死胡同。

心智成熟的人则知道现在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不会把以前的认知不管对错一股脑套用在现在的世界,而是不断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认知。

他们会不断自我反省,反省就是对自己以前的认知产生怀疑的做法,在不断反省中,才会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其次要敢于接受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敢于改变固有的状态,走出舒适圈。最后,就是诚实,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撒谎?正是为了逃避质疑带来的痛苦,所以诚实是迎接挑战的开始。

保持平衡

最后,保持平衡,意味着要确立弹性的约束机制。比如,当你生气时,你需要约束自己的情绪,从而让自己的理性与情绪达到平衡,这样才会避免冲突的升级,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不便。

保持平衡还意味着放弃,放弃某些东西,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在作者9岁时,刚学会骑自行车,因为贪恋自行车下坡时快速的激情,最后被摔得四脚朝天,崭新的自行车也被撞坏。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就必须放弃快速的激情。


放弃旧时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可以迎接崭新的自我。就像神学家萨姆·基恩在《致舞神》中描述的: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02

克服懒惰的力量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都会从有序进入无序,从高温走向低温,能量由高处流向低处,这个过程称为熵增的过程。熵就是没有秩序,不再产生分化的死寂状态。

在进化过程中,生命变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序,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昆虫和鱼类,不只进化出神经系统和复杂的运动方式,甚至还形成了社会组织。因此,进化本身就是奇迹,它违反熵增的自然规律。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是熵增的过程,而如果使水从低处流向高处,就需要借助水泵。而进化所需要的力量同样需要“水泵”,这种“水泵”就是一种熵减的力量。

人的一生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熵增的状态,比如一直生活的房间不打扫会越来越乱;没有规划的人生只能随波逐流。想要使这种混乱的状态变的有序,就需要我们克服自己的懒惰,去打扫房间,去规划人生。因此,我们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需要熵减的力量,即克服懒惰。


但是我们习惯于保持原状,习惯于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荆棘遍布。懒惰是人的天性,而克服懒惰的力量就是——爱。爱使我们努力,打破自我界限,不断获得成长。对自己的爱使我们愿意接受自律,对他人的爱让我们帮助他们自我完善。

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也是懒惰,只有克服懒惰,心智才会不断成熟,从而有一个健康的人生。也许有些人不算过分懒惰,但在本质上,所有人都是懒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们精力多么旺盛,智慧多么过人,只要深入反省,就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它是我们内心中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你可能会说,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懒惰,我每周工作60个小时,每天晚上加班,周末也不休息。没错,你看起来的确很努力,但这与懒惰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如何理解这句话?其实重点要明白懒惰并不是懒于行动,而是懒于改变。改变就意味着从已知走向未知,已知意味着舒适圈,你想要改变的现状。而未知则充满了恐惧。

对于一份稳定的工作来说,离开会让你感到恐惧。你对工作不满意,想要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可是你害怕下一份工作工资会不会变低?福利会不会更差?工作是不是更累?这些你都不知道,而绝大多数恐惧就是来源于未知。

看过一段很好的话:身边的穷人往往有很多边界和设定,他们本来经历的就少,拥有的却有限,对未知胆小,对已知跋扈。

想要消除恐惧,你需要不断努力,打破自我界限,但由于懒惰作祟,你会觉得什么都不做最舒服,因此一直停留在了舒适区。所以,正是由于熵增的力量即懒惰的原因,使得心智成熟变得异常艰难。难怪耶稣说:“被召唤的人众多,被选上的人寥寥”。

03

何为真正的爱

自律是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成长和成熟的重要工具,而爱是我们保持自律的原动力。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作者给爱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扩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基于此,作者将真正的爱拓展为四个方面:

  • 第一:爱与非爱的区别就是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 第二: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

  •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又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

  •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爱是不断拓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何为自我界限?自我界限就是指自己能力的边界、认知的边界以及情感的边界的总和。当你痴迷于读书时,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告诉你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这就拓展了你的认知边界。拓展自我边界本身就是努力的过程。

  • 第五:爱是一种强大的意愿,可以为之付出行动的意愿。

什么不是爱

如果只是这么说,确实很难理解,那为了更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爱不是什么?

首先,提到爱,大家肯定会想到男女恋爱,也就是把“坠入情网”当作爱。但是,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地选择,它也许会不请自来,也许是求而不得!

坠入情网也不是自我界限的拓展,拓展自我界限需要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成长。当激情褪去,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态,心灵也不会因此获得成长。


还有依赖性也不是爱,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感情失意而极度沮丧的患者身上,他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他们以为自己对对方是真正的爱,事实上并不是,只是一种过分的依赖。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有这种症状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比如由于妻子离家出走而沮丧的丈夫,在酒吧里遇到了另一个女孩,沮丧就一扫而空,他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正是缺乏真正的爱。由于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成年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因此,一旦某个人对他好,他就会很容易产生依赖。但是过分依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过的丰富而充实,因此与心智的成熟毫无关联,所以依赖性不是真正的爱。


最后,给予者以“爱”为幌子,只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却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作一回事,这种“自我牺牲”也不是爱。最典型的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了,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各种决定,给孩子自认为好的,这样恰恰阻碍了孩子自己心智的成熟。

爱究竟是什么

那么,真正的爱究竟是什么?爱是真正的行动和付出,唯有真正地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比如我遇到心仪的女人,但是我不会付出行动去爱她,因为我有妻子,有家庭。我对她只是爱的感觉,爱的感觉是无限的,而真正付出行动的爱是有限的。

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勇气。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促进对方心智成熟和对抗自己内心懒惰的行为。

关注最重要的就是倾听,当我们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时,孩子会感受到足够的尊重和爱,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会更懂得自尊自爱。夫妻之间不懂得倾听,就会很容易出现障碍。


当然爱也有风险,爱是强大的意愿,需要付出行动,那么就有失落的风险。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拓展,也就是让自我领域拓展到陌生的领域,再塑造出一个不同的、崭新的自己,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但是当给予某个人或者事物以关注,就可能有失去对方的风险。

同时,由于关注对方,很可能会出现将对方变成自己的“附属品”,比如有的家长就会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身为学者的父亲,迫使喜欢运动的孩子苦读书本;老公让妻子辞掉工作在家主持家务,照顾孩子等。

真正的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明智的父母会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成功的婚姻能够给彼此空间和温暖,懂得携手共进。

04

你所坚信的即为信仰

由于天赋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感触也就不同。随着对人生认识的加深,都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广阔或狭隘。人人也都有信仰,也许是宗教,也许是某些观念。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或者上帝, 家庭就是一个“小宇宙”,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信仰”。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认为上帝是“恶魔”。成年后,进入外面的“大宇宙”,同时还有这份认知,认为世界充满邪恶,由于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如果父母充满爱心,孩子就会相信世界和童年一样,充满爱和温暖。

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信仰和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因此,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和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突破自我界限,这是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这也是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从已知进入未知,形成自己的信仰,才能有成熟的心灵。


总结: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是很多人面对问题,会选择逃避或者放弃,这是因为我们体内的懒惰在作祟,懒惰是人的本性,因为懒惰本身不会消耗任何能量,可是懒惰就意味着退化。一个人如果一味的逃避或者放弃问题,那么心灵就会退化,心智也就不会成熟,直至到“婴儿状态”——也就是“巨婴”。

想要心智获得成长以及成熟,就需要勇敢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克服困难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自律,自律的原动力就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需要长久的,不断努力打破自我界限。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让我们怀着爱的火把,勇敢去探索未知,照亮生命的黑暗。


[注:如需要少有人走的路》电子书,请关注备用公众号:爱尚阅读会,回复:少有人走的路,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如果您喜欢大脑帮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关注大脑帮(Brainlearning),与你共成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