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的人却说,读书无用,我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丝毫的变化,为什么呢?其实不是读书无用,是方法不对。正如赵周老师说的:“你向皮肤科医生咨询了一天,然后抱怨你儿子的感冒一点没好。”这不是皮肤科医生无用,而是你的方向不对。你想通过读书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你却天天在读言情小说,然后抱怨读书无用,这不是书的问题,是缘木求鱼。
那究竟成人该读什么书?怎么读呢?
今天我推荐一本由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先生著作的《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是作者在集中阅读已经出版的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后,萃取精华,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以实证而著作。这本书可谓是任何人都能实践的“完全阅读术”,影响甚大,已出版多次。
本书从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如何高效阅读、如何建立思考的主场,以及如何为产出而读书等汇集89个读书技巧,从基础到高阶的阅读方法通通都能在这里找到,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1、你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如果你的阅读习惯保持的非常好,此部分可以略过,但你若因此认为这本书里的内容太基础,那就大错特错了。本书共有89节,既有初学者的基础阅读技巧,也有高端读者的进化方法论。所以,无论你处于哪个阶段,总有一款适合你。
据报告显示,去年我国人均阅读量达到7.99本,而这其中包括很多的阅读高手,他们每年读100-300本书的大有人在,也就是说,有大量的人是从来不读书的,不喜欢读书的情况依然是非常严重的。
既然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而为什么就是不喜欢读呢?提起读书大多数的人就会浮现出枯燥的画面。这是由于我们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学生对为什么学习根本就不知道。有的人是为了考一所好的大学,长大后有一份好的工作,这样的目标太抽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作者提出:真正的学习=“3D”ד2D”
什么意思呢?2D学习是指针对教科书这一媒体进行的,缺乏实际感受,学习者并不知道为何而学习,因此空有理解而不能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3D学习是指找到学习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体验中培养精益求精的意志。
所以,学习者应该先通过大量的实践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然后进行大量阅读,通过学到的方法去实践,之后产生新的问题,再带着新问题重返实践,这样的循环能够维持求知兴奋度。如此也就是将“3D”和“2D”结合起来的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
那么,读书的问题也就明确了,“为写而读”“为产出而投入”。带着问题去读书,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答案,并去实践运用,从中尝到读书的甜头,也就更能激发阅读兴趣。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设想一下,当你需要安装一件比较麻烦的物品时,看到乱七八糟的一堆小零件,无处插手。这时,你愿不愿意去看说明书?即使说明书上的字密密麻麻,让人头疼,但你为了解决问题,也很乐意去读。所以说,这种带着目的的阅读更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
2、如何读书效果最好?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如洪水般涌来,总觉得自己想要读的书太多,可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永远也读不完自己想读的书。因此,学习如何高效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为奇。要在众多内容中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的获取最多的内容变成了关键所在。
马克思就是个名副其实的速读高手,他为了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1000多本读书笔记。如果没有高超的速读能力,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我们还在固执己见的逮着一本书就从头啃到尾,一年只能读个十本八本的书是学不到多少知识的。
那既然速读法这么高效,具体该怎么做呢?别急,原尻淳一先生在这本书中将教我们很多的速度诀窍。
比如,他认为“速读的关键完全在于快速进行‘关键词的发掘’和‘假说验证型的读书’。”
请记得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来读,根据自己的问题首先仔细阅读目录,在目录中搜寻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假设,也就是想象关键词所包含的含义,然后看哪个章节的内容是自己最需要的。
锁定目标后进行跳读,快速翻看黑体字做个大概了解,看是否正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当确定内容值得阅读后,在此贴上便利贴做好标记,便于过后仔细阅读。最后一步就是精读了,找到便利贴标记的部分,仔细阅读前后部分,并将自己阅读目录时写下的假设与正文内容作对比,找出差异,最后再写下读完后的新想法。
如此,也就是通过速读法快速的在一本书中找到自己最想学习的精华内容,用80%的时间来学习20%的精华内容就够了,学多了你也记不住。只学当下马上就能用到的部分,写下自己的想法以及打算如何运用,或者能够讲出来并教会别人,那这部分内容就算吸收得比较好了。比起拿起一本书毫无目的的从头读到尾效果好多了,因为通读一遍内容太多,反而容易感到迷糊,而且读书用时太长反而没有了去实践运用的时间,也就出现了读完忘完,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感觉。
本书用了14个章节详细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速读技巧的秘诀,相信任何人通过读完这部分后,只要去实践,都能掌握超高的速读技术,既能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又能高质量吸收书中精华,为己所用。
3、建立思考的主场,达到更高境界的读书
本书作者原尻淳一,就是一个典型的具备思考的主场的人,他自就业以来一直关注市场营销,已有十多年,思考问题时就会下意识的从营销思维出发。
走进咖啡店的时候,会思考咖啡店的布局、待客之道等,思考该店的战略要点。
建立思考的主场意思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大量的垂直阅读,成为这个领域的专才,每次遇到难题时,首先从这个领域出发进行思考,找出共通点和差异点,再进行梳理、整合、解决。
比如,我在刚开始阅读时根本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基本就是靠别人的推荐来读书,有的朋友说你要多看育儿的书籍,这对教育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有的朋友说,你要多读关于个人成长的书,提升自己;还有的朋友告诉我,要多读点情感类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这对女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此以来,七拼八凑地半年读了接近40本书,总的来说,感觉有点乱,这些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零零散散,知道的越多越不知道该如何运用。
不得不说,朋友的建议都有道理,但是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每个人想建立的思考主场也不同,盲目效仿别人是不可取的,我需要建立自己思考的主场。
我开始先做大量的个人成长类书籍的阅读,通过学习各种阅读方法,我不仅知道了自己该如何提升阅读能力,我还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了阅读难题。自己不断成长的同时, 在处理家庭关系和工作问题时,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我总能思考该如何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想着该如何追责。
有了自己思考的主场了,就好比在一个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自己最关注的领域为“轴”,围绕这个轴再去做其他领域的阅读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变得更强。拿我自己来说,当自己成长了,心态变得积极了,理解力的池子变得大了,再去读些育儿书,情感类、兴趣类等书籍就是锦上添花。
所以,读书要先锁定一个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形成思考的主场后,再通过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使知识无限扩展,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知识就是立体的。
这里有一个黄金比例,作者建议读70%的专业类书籍,20%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余下的10%读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未知领域书籍,如此来维持平衡,避免“营养失衡”。
4、以产出型读书当作基本立场
举个例子,我们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学英语挺难的,从小学到大学,学十几年的英语都很少有人能流利的跟外国人沟通,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我们学习英语一味的输入,极少输出。
而在国外,为了达到与人沟通的能力而学习英语,每天大量输出倒逼着输入,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读书也是一样,当我们为了产出而读书时,就是充分调用了“内在动机”,为了获取写作的素材,在读书时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只读不写在阅读时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大脑都比较懒,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单纯的阅读很少能引起我们去主动思考。“为写而读”“为产出而投入”变成了关键所在。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干货满满,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收集信息和建立数据库的技巧,收集保存大量的写作素材,才会让我们在写作时思如泉涌,不再为没内容可写而发愁。
总的来说原尻淳一的这本《高效能阅读》可谓是阅读技巧的“武器库”,让不喜欢读书的人爱上阅读,已具备阅读习惯的人更加沉迷读书。尤其对作者提出的“为产出而读书”的观点,很是认同,只有充分调用了内在动机的读书,才能收获更多。
高尔基说:“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模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
这本《高效能阅读》就是你学习阅读最全的宝典,是你阅读路上最好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