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陷入了“能力陷阱”。
“能力陷阱”的概念出自《能力陷阱》一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能力是优势,也是陷阱。
看到这句话,相信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能力不是越强越好吗,为什么会成为陷阱呢?”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单一能力的陷阱,只选择自己擅长的,回避自己不擅长的,在其他方面没有新的突破。
比如我们公司就有一个同事,每次接任务只做自己擅长的,对于不熟悉的工作,都以各种理由推脱掉,或者请同事帮忙,从来不自己尝试去解决。
所谓能力陷阱,就是你擅长的能力给你制造的陷阱,使得你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事,拒绝改变,不愿突破,丧失其他方面的能力,最后逐渐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而被淘汰。
陷入到“能力陷阱”中的人,一般都有两大特点:
第一,沉迷在过去能力的舒适圈,不能自拔
做擅长的事能让自己更得心应手,而且往往这个能力为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成就,使自己更自信,从而让我们沉迷在自己能力的舒适圈。
但能把你带到当前位置的能力,不一定能带你到下一个位置。如果不改变,与时俱进,终将会被淘汰。
第二,惯性思维,不愿改变
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都喜欢用自己已有的、最擅长的方式去解决它。但如果原有的方法无效,很多人也并不愿意改变。因为不去依赖已有的优势,转去开发新能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和残忍的事。
比如,让一个技术人才放弃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优势,去重新学习一项新技术,会让他无比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曾经的技术牛人,常常会变成老顽固,在公司矛盾不断。
要成长,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就不能只做自己擅长的事。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能力陷阱”呢?
第一,全方位发展,打造多元能力
首先,我们要避免沉迷在自己能力的舒适圈,应该主动探索和学习,打造自己的多元能力。
在知乎上,有人问:在职业发展上,做专才好还是通才好?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都需要。一个典型优秀人才的能力结构是:T型结构。
所谓T型结构,就是一专多能,“—”表示广度,“|”表示深度,既有专精的技能,又有很多通用型的能力。
试想,同样应聘一个行政岗位,你除了拥有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外,还有很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不是更容易拿到offer呢!
第二,跳出“真实性陷阱”,尝试更多发展方向
《能力陷阱》这本书中,提到了“真实性陷阱”的概念:我们坚持认为某个标签代表了真实的自我,只要跟这个标签不一样,你就认为你没有在做自己,从而否定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我是个严肃的讲师,课堂上要保持肃静,不能搞得跟综艺现场一样……”
再比如:“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做不了数据整理这些细活……”
通过不断地给自己贴标签,把自己困在了笼子里,使自己止步不前,隔绝了很多可能性,也错失了很多机会。
要破除这个陷阱,需要我们敲掉绑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多去尝试有用的方法,多去做有价值的事,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当职业危机来临时,可以更从容地应对。
第三,敢于挑战,先行动,后思考
当你面对一个机会的时候,你会选择“先思考后行动”还是“先行动后思考”呢?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先思考后行动”,先考虑自己是不是擅长做这件事,具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自己能不能做成。
而书中则告诉我们说要“先行动后思考”,当你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你思考的就是如何把这件事做成做好,而不是纠结做不做。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会有能力上的增长和收获,从而有更多机会接近成功。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在了解了写作的好处之后,也想进行写作。但他又担心自己基础差,文采不佳,害怕自己写不好,就这样犹犹豫豫了半年都没有动笔。后来在我的鼓励下终于开始写了,之后不断地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文笔,现在已经写得很不错了。
所以,当你想做一件事时,要先行动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复盘和优化,而不是对要不要做踌躇不前。
《能力陷阱》的作者伊贝拉说:“一项你引以为傲的专长,也可能成为你人生的牢笼。”
我们要摒弃“只做自己擅长的事”的思想,避免待在能力的舒适圈,掉入“能力陷阱”,而是要打造多元能力,尝试更多发展方向,并且敢于挑战,从而让自己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需要《能力陷阱》电子书,请关注:爱尚阅读会,回复:能力陷阱,百度网盘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