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阅读,你是不是就会有这样的反应: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阅读五步法,学会与书共处,亲测有效的方法送给你
买了一大堆畅销书,结果绝大部分都读不下去;
读了一本好书,结果读完已经不记得书里的内容了;
尝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却不知道从何下笔。。。。。
这些情况想必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身上,好不容易提起一点阅读的兴趣、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结果这种兴致却给"看不进、记不住"这两个魔怔毫不留情地浇灭了。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在于我们把阅读看成一个独立的活动——读书就是读书,读完一本就好了。但实际上,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阅读一个任务,还包括阅读前的选书、购书,阅读后的笔记、应用等流程。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场电影,漫天的广告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根据演员阵容、网上的一些点映口碑、故事梗概等,我们一定程度能判断这部片子的好坏,然后进行抉择,而不是到了电影院以后再随便选一部看。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样把阅读当作系统工程来对待,那么我推荐你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他以对读书法的大量研究和经验而闻名于日本,并被称为"笔记本作家"。在该书中,作者提出,要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
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们需要通过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五步法,一步步地让自己"与书共处"的关系更加亲密。
一、选书与购书
一般来说,当我们想买书的时候都会有以下三种心态:
想买书,但不知道买什么书,网站或书店随便逛逛;
想看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作者的书,如推理小说、历史读物等;
想买指定书名的书。
大多数人都是前两种心态,导致的结果是买了一大堆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很糟糕的书,进一步加剧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心态。
如何才能改善这样的状态呢?
我们需要一份购书清单,用它来帮助我们选购真正想读、应该读的书。在我看来,制作购书清单有三大好处:培养阅读动机,找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书;通过清单来逐步了解自己的读书需求;掌握阅读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广告、畅销榜给迷惑。
制作购书清单的方法也很简单,创建一个Excel表格,填写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即可,如有需要还可以将书籍分类,标注出版日期(有很多书籍是再版的,不同年份的书籍内容可能会不一样),甚至是豆瓣评分。
如图,是我自己制作购书清单的方式,对于豆瓣评分8.5以上的,我还会特别标红,优先选购。
现如今,有很多书单类的公众号,我们可以随时收藏自己感兴趣的书单,然后定期(如每周)整理一次。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清单会越来越冗长,就需要我们适时地删减一些。有些书当时我们看着挺好,但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不怎么想读了;而有些书,是我们一直就想阅读的,这样的书就可以保留下来,作为我们购书的目标。
你可能想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呢?我就不愿意,或者不会制作Excel表格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网站的购物车功能,比如亚马逊的心愿单、当当的购物车,碰到自己收藏的书籍,随时可以搜索并且添加进去。在这里,我更推荐豆瓣的"豆列"功能,你能通过"豆列"创建不同的主题书单,还能随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和评分,更有助于你选择到一本不错的书籍。
此外,购书最好的渠道当然是线下实体店,毕竟能看到书中具体的内容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购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大规模的书店,也并不是我们想买的书都一定会在书店上架,所以通常我们会选择在线购书。
便捷性自不用多说,但一定要警惕所谓的畅销榜和夸张的广告,大多数书籍都有在线阅读的试读电子版,不妨通过豆瓣评分、有价值的评论和在线试读等多个方面比对以后再来确定这本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二、读书与记录
拿到自己心仪的书以后,自然是开始阅读。作者建议在读书阶段要在书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号,为写读书笔记做准备。具体就是实施"筛选程序":
1.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来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接下来,再读一遍步骤3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如图所示)。
你可能会想,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我读完没记住也没关系,这就像吃饭一样,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肉,已经在帮助我们成长了。
可是,你要想,吃饭和读书毕竟还不完全一样。我们昨天吃的饭的确有助于今天的成长,但昨天读过的书,今天已经全部忘光,还能指望以后某个时段突然想起来吗?只有对某个知识点有印象、有概念,才有可能会从脑子里突然迸发出来。
通过这样的"筛选程序",实际上就帮助我们选出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内容,精简了之后我们需要誊抄的笔记,减轻了工作量。
在完成"筛选程序"后,我们就需要制作一份读书笔记了。作者在书中介绍他自己的专属笔记方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对于我们而言,这个名字确实过于陌生,但笔记的内容却十分简单,主要包含五个要素: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摘抄、评论。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把之前购书清单上面的内容给添加进来,如出版社、出版日期、豆瓣评分等。简而言之,一份读书笔记离不开三大块:书籍信息、原文摘抄、输出感悟。
对于书籍信息,大家可以通过购书网站、豆瓣等填写。
对于原文摘抄,作者建议要原原本本地摘抄记录,一方面是便于自己今后回忆书中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如果想要总结要点也会有一定困难,相对而言摘抄就非常轻松。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而不是自己早已熟知的内容。作者认为,"如果一篇文章颠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认识发生动摇,在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仍然会让人信服或是感觉震撼,这种文章才是值得摘抄的。"
对于输出感悟,我们不必执着于长篇大论,哪怕简单的一句话"很棒!""真好!",也能很好地反映我们此时此刻读书的心情。正所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即是如此。在初次制作读书笔记的阶段,我们需要的是坚持记录,而不是尽善尽美。等到自己已经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了,再来逐步完善也不迟。
三、活用
作者提到,做笔记的最后一步就是把这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只有在读完书后对书中的内容作出反应,进行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做笔记的最终目的,关键是要联系到自己的实际,并且加以利用,而不是光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不做实践。
如何活用呢?
作者推荐两个方式:重读笔记和写书评。
我认为,选择什么时候在哪里重读笔记,一定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假如,你是个大学生,时间相对比较充裕,能够基本做到1-2天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及笔记。那就不妨一周重读一次。假如,你是上班族,时间很紧张,一般一周才读完一本书,那就不妨一个月重读一次。
具体到重读的环境,我个人建议不妨放在周日(或月末)的早晨,专门利用半天时间,正好重新复盘一下之前阅读的内容,同时制定下周/月的计划。当然,如果家中比较嘈杂,也不妨到附近的咖啡馆,或者在某个轻松的环境下去重复,就如作者建议的时间一样,睡前或者洗完澡以后。
至于写书评,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的确,对于完全不写读书笔记、完全不在书上做任何记录的人来说,写书评就好比无中生有,自然是感觉非常困难。但是如果你尝试制作了一份读书笔记,里面包含了文章的摘抄和自己的主观评论,你就会发现,其实读书→笔记→书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笔记是对自己读书的整理,而书评则是对笔记的再整理、再加工。所以,当我们读书前,总认为要写一篇书评很难,好几千字,写不出来。但实际上,如果自己按照摘抄+评论的方式去写笔记,最后就发现,其实写书评也没有那么难,顶多是加上了一些衔接过渡的段落,大多数的内容还是自己【评论】里的内容。
当然了,这样的书评写出来并不一定文字优美、逻辑通顺,这些写作技巧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和练习,但最起码,一篇书评不会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难、无从下笔。
总之,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就书论书的心态,满足于把一本书读完即可,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选择和购买一本好书、怎么通过记录来加深自己对书的理解和记忆、将书籍的内容输出为自身的能力。
只有你把阅读当作了一项系统工程,你才能真正地"有效"阅读一本书,才能真正地学会"与书共处"。
[需要《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电子书,请关注下面备用公众号:爱尚阅读会,回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即可百度网盘下载。]